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
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在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的光與色,因為能現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而生,亦不因色不現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又說︰“本來無一物。”說明自性本體,清淨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象,迷了時候才有。為什麼有迷?為什麼迷了就有這些現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復。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明了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以後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此教學方法之善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于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此關鍵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在感覺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然現出畫面,並無染著。
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淨、增減,而畫面有生滅。明白之後,心地清淨,叫做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舍、得失,離開一切虛妄想執想執著,恢復自從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實真相對念佛人來說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的本體。心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明心見性之後,不再有妄想執著,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薩。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即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是會起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回。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于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淨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