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違道不遠,學者疑為不同。”伊川雲︰“《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雲︰“忠恕固可以貫道,子思恐人難曉,故降一等言之。”又雲︰“《中庸》以曾子之言,雖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為道,故曰違道不遠。”游定夫雲︰“道一而已,豈參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違道,為其未能一以貫之也。雖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違道不遠也。”楊中亢雲︰“忠恕固末足以盡道,然而違道不遠矣。”侯師聖雲︰“子思之忠恕,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此已是違道。 若聖人,則不待施諸己而不願,然後勿施諸人也。”諸公之說大抵不同。予切以為道不可名言,既麗于忠恕之名則為有跡,故曰違道。然非忠恕二字,亦無可以明道者,故曰不遠,非謂其未足以盡道也。違者違夫之謂,非違畔之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甦子由解雲︰“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本亦然。然而既而麗于形,則于道有間矣,故曰幾于道。然而可名之告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說與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