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嘗親筆錄其外曾祖程公逸事雲︰「公諱仁霸,眉山人,以仁厚信于鄉里。蜀平,中朝士大夫憚遠宦,官缺,選士人有行義者攝。公攝錄參軍。眉山尉有得盜蘆菔根者,實竊,而所持刃,誤中主人。尉幸賞,以劫聞,獄掾受賕,掠成之。太守將慮囚,囚坐廡下涕泣,衣盡濕。公適過之,知其冤,咋謂盜曰︰『汝冤,盍自言,吾為汝直之。』盜果稱冤,移獄。公既直其事,而尉、掾爭不已,復移獄,竟殺盜。公坐 囚罷歸。不及月,尉、掾皆暴卒。」
「後三十余年,公晝日見盜拜庭下曰︰『尉掾未伏,待公而決。前此地府欲召公暫對,我扣頭爭之曰,不可以我故驚公,是以至今。壽盡今日,我為公荷擔而往,暫對即生人天,子孫壽祿,朱紫滿門矣。』公具以語家人,沐浴衣冠,就寢而卒。軾幼時聞此言。已而,外祖父壽九十,舅氏始貴顯,壽八十五。曾孫皆仕有聲,同時為監司者三人。玄孫宦學益盛,而尉、掾之子孫微矣。或謂盜德公之深,不忍煩公暫對,可也,而獄久不決,豈主者亦因以苦尉掾也歟?」
「紹聖二年三月九日,軾在忠州,讀陶潛所作外祖孟嘉傳雲︰『凱風寒泉之思,實鍾厥心。』意淒然悲之。乃記公之逸事,以遺程氏,亦庶幾淵明之心也。」
是歲九月二十七日,惠州星華館思無邪齋書此,段玉山端殿,汪公應辰,刻先生手書于石,筆法遒美,極可愛。
辨博書畫古器,前輩蓋嘗著書矣。其間有論議而未詳明者,如臨、摹、硬黃、響榻是。四者各有其說。今人皆謂臨、摹為一體,殊不知臨之與摹,迥然不同。臨謂置紙在傍,觀其大小、濃淡、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摹謂以薄紙覆上,隨其曲折宛轉用筆曰「摹」。硬黃謂置紙熱熨斗上,以黃蠟涂勻,儼如枕角 【 儼如枕角 「枕角」說郛本作「探瞧鰲埂! ,毫厘必見。響榻謂以紙覆其上,就明窗牖間,映光摹之。
辯古器則有所謂款識,臘茶色、朱砂斑、真青綠、井口之類,方為真古。其制作則有雲紋、雷紋、山紋、輕重雷紋、垂花雷紋、鱗紋、細紋、粟紋、蟬紋、黃目、飛廉、饕餮、蛟螭、黿龍、麟鳳、熊虎、龜蛇、鹿馬、象鸞、夔犧、 【 余季切】 鳧、雙魚、蟠虺、如意、圜絡、盤雲、百乳、鸚耳、貫耳、偃耳、直耳、附耳、挾耳、獸耳、虎耳、獸足、夔足、百獸 【 百獸 說郛本「獸」下有「足」字。】 、三螭、 草、瑞草、篆帶 【 若蚪結之勢】 、星帶 【 四旁飾以星象】 、輔乳 【 鍾名,用以節藥者】 、碎乳 【 鍾名,大乳三十六外,復有小乳周之】 、立夔、雙夔之類。凡古器制度,一有合此,則以名之。如雲雷鍾,鹿馬洗、鸚耳壺之類是也。如有款識,則以款識名;如周叔液鼎 【 周叔液鼎 「液」稗海本、說郛本均作「夜」。】 、齊侯鍾之類是也。
古器之名,則有鍾 【 大曰「特」,中曰「 」,小曰「編」】 、鼎、尊、 、彝、舟 【 類洗而有耳】 、卣 【 音酉,又音由。中尊器也。有攀、蓋、足。類壺 【 卣下注文︰有攀 「攀」說郛本作「覆」。】 】 、瓶、爵、斗 【 有耳、有流、有足、流即觜也】 、卮、觶 【 之豉反。酒觴也】 、角 【 類彝而無柱】 、杯、敦、 【 其形方】 、簋 【 類鼎而矮,蓋有四足】 、豆、 【 牛偃切。無底甑也】 、錠 【 徒經切,又都定切】 、小Ⅴ 【 形制同鼎,漢志謂空足曰「鬲」】 、 【 方宥切。玉篇雲︰似釜而大,其實類小甕而有環】 、 【 戶戈切,又胡臥切。成五味之器也,似鼎而有蓋、有觜、有執攀】 、壺 【 其類有四︰曰「圓」,曰「扁」、曰「方」,曰「溫」】 、 【 于含切。覆蓋也,似洗而腰大,有足,有提攀】 、瓿 【 蒲後切,類壺而矮,】 鋪 【 類豆。鋪陳薦獻之義。】 罌 【 類釜】 、鑒 【 盛冰器。上方如斗鏤,底作風窗,下設盤以盛之】 、F 【 弋支切。沃盥器、】 盤、洗、盆、 【 呼玄切。類洗。玉篇雲︰「小盆也」】 、f、磬、 、鐸、鉦 【 類鍾而矮】 、鐃、戚、鐓 【 飾物柄者 【 鐓下注文︰飾物柄者 稗海本作「飾物柄也」。說郛本作「飾物柄金者」。】 】 、奩、鑒 【 即鏡】 、節鉞、戈矛、盾、弩機、表、坐旗、鈴、刀筆、杖頭、蹲龍 【 宮廟乘輿之飾。或雲︰欄、J間物】 、鳩車 【 鳩車 「鳩」說郛本作「 」。】 【 兒戲之具】 、提梁、龜蛇、硯滴、車輅、托轅之屬。此其大概,難于盡備,然知此者,亦思過半矣。
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正如臨之與摹,各自不同也。
臘茶色亦有差別。三代及秦、漢間之器,流傳士間,歲月久,其色微黃而潤澤。
今士大夫間論古器,以極薄為真,此蓋一偏之見也。亦有極薄者,有極厚者,但觀制作色澤,自可見也。亦有數百年前,句容所鑄,其藝亦精,今鑄不及。必竟黑而燥。須自然古色,方為其古也。
左太沖三都賦序雲︰「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揚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于辭則易為藻飾;于義則虛而無征。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又雲︰「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又蜀都賦則雲︰「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讀至此,而竊有疑焉。世南游蜀道,湯 穆肥 ゅ 芐 捕 嗄輟7縊追轎錚 也恢示浚 攪 浚 闖 <漵凶閱現行 秸擼 袢私砸暈 婀 4送餿繢籩Α 祥 喔省 拍荊 窠雜兄 蘗 俊 際怠 蠲啡 叨 F袷裎粲卸 裎摶 懇腫笫峽擠街靜菽局 淳 br />
辛稼軒初自北方還朝,官建康,忽得瘕疝之疾,重墜大如杯。有道人教以取葉珠 【 即薏苡仁也】 ,用東方壁土炒黃色,然後水煮爛,入砂盆內研成膏,每用無灰酒,調下二錢即消。沙隨先生,晚年亦得此疾,辛親授此方服之,亦消。然城郭人患不能得葉珠,只于生藥鋪買薏苡仁,亦佳。
按本草,薏苡仁上等上上之藥,為君主養命,多服不傷人。欲輕身養命,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味甘,微寒無毒。主拘攣不可屈伸。除風濕痹下氣,除筋骨寒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采實,采根無時。今在在有之,真良藥也。蜀中巴蓬間甚多,士大夫以此相饋遺,雜之飲食間也。
饒之城中,有宗子善平,病腎虛腰痛。沙隨先生以其尊人所傳宋誼叔方,用杜仲,酒浸透,炙干,搗羅為末,無灰酒調下。趙如方制之,三服而愈。
沙隨先生在泰興時,有乳嫗,因食冷肉,心脾發痛,不可堪忍。知縣錢仁老名壽之,以藥與之,一服痛止,再服即無他。其藥以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盞,煎取汁,去滓,入官局平胃散三錢,再煎熱服。
錢雲︰「高宗嘗以賜近臣。時有歸正官校尉,添差縣尉,後歸軍中,以是愈人疾甚多。其妻弟王得中,又以其藥歸昌國,亦多愈人疾,真奇方也。
硯品中,端石人皆貴重之。載于譜記凡數家,取予各異。或佳其有眼為端,或以無眼為貴。然石之青脈者,必有眼,嫩則多眼,堅則少眼。石嫩則細潤而發墨,所以貴有眼,不特為石之驗也。
眼之品類不一︰曰「 哥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