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之道至夫子而集大成,夫子之道至晦翁而集大成,諸家經解前後不一,自斷定于晦翁然後一出于正。後學倘非經指授,則泛濫諸家,其誰適從。今經解有昔賢品題,其當者曰︰《易》有伊川《易傳》、《大易粹言》,《系辭》則柴侍講集解;《書》有東萊《說林》、少穎解;《詩》有東萊《詩記》、晦庵《詩傳》;《周禮記注注疏》晦庵取之,而王荊公、王昭禹《周禮解》,方博土、陸農師、馬博士《禮記解》,晦翁俱以為當。又嘗言荊公經解有益後學,《春秋》胡文定于褒貶之例尤嚴,《傳》則東萊《左氏說》為最也。後學倘循是索之,不至以多歧亡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