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中略 (十四)皇帝王霸 因时而变

类别:子部 作者:黄石公 书名:三略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①,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②,体天则地③,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④,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⑤,美而无害。王者⑥,制人以道⑦,降心服志,设矩备衰⑧,四海会同⑨,王职不废⑩。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⑩,亦能美而无害。霸者⑩,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o。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注释]

    ①三皇: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其名传说不一:1.伏羲、神农、黄帝。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祝融、神农。4.伏羲、女娲、神农。5.天皇、地皇、人皇。6.伏羲、神农、燧人。明刘寅<三略直解》谓伏羲、神农、轩辕为三皇。

    ②帝:相传古代有五帝,其说法有以-Fz种:1.太羲(太嗥)、神农(炎帝)、黄帝、唐尧、虞舜。见于《周易•系辞下>。2.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于《世本》四《五帝谱>、《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3.少昊、颛项(高阳)、高辛、唐尧、虞舜。见于《帝王世纪》。明刘寅<三略直解》谓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③体天则地:效法天地,意为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④化行:教化风行。

    ⑤使臣:使用臣属。

    ⑥王者:指三王。关于三王也有如下说法:1.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2.夏禹、商汤、文王。明刘寅<三略直解>谓夏禹、商汤、周之文王、武王为三王。

    ⑦道:一种思想、学说。不同学者、学派赋予道的含义各不相同。明刘寅<三略直解'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

    ⑧设矩:制定法则、法规。

    ⑨会同:古代诸侯以事朝见天子的通称。一说,会指诸侯盟会,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⑩王职:天子的职事。这里指各种政务。

    ⑩臣以义退:大臣按照"义"的规范退职,指功成身退。

    ⑥霸: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之人,这里指五霸。关于五霸,说法有4种:1.昆吾、大喜、豕韦、齐桓公、晋文公。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间。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4.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明刘寅<三略直解>谓若以太公之时论之,即夏昆吾、商大彭、豕韦之类为是;若以黄石公之时言之,则齐桓、晋文之类为是。

    ⑩制士以权:即以权制士,用权术统御士人。

    ⑩结士以信,即以信结士,用信义结交士人。

    ⑩使士以赏:即以赏使士,用奖赏使用士人。

    [译文]

    三皇没有什么言论然而教化却传播于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归功于谁。

    五帝效法天地自然的法则,施言教、设法令,从而使天下太平无事,君臣在功劳面前互相谦让,四海之内教化风行,百姓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此使用臣属不需要礼遇和奖赏有功之臣,君臣之间也能和谐无间。

    三王用伦理之道治理人民,使人心悦诚服,制定法规谨防衰乱,天下诸侯都来朝觐,各项政务从不废弛。虽然有铠甲兵器等武器装备,却没有战争的灾祸。君主对臣属没有疑心,臣属对君主也没有疑心,国家稳定、君主安全,臣属按照"义"的规范功成身退,君臣之间也能和谐无间。

    五霸依靠权术统御士人,依靠信誉结交士人,依靠奖赏驱使士人。信誉差了那么士人就会疏远,奖赏缺少了那么士人就会不肯效命。

    [解析]

    本节记述了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五帝"体天则地,四海化行",三王"制人以道,降心服志",五霸"制士以权。结士以信"的为政方略,其用意是强调要因时而变,各用其道。其最终落脚点,是要说明在世道衰微的年代,只有用权势来驾驭士,用信誉来团结士,用赏罚来使用士,合时而动,才能成就霸业,如果不讲信用,赏罚不足,士人就会疏远或者离去。这种思想。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联系的,所以"用士"与"制士"成为一种需要。

    时代不同了,用人的手段也不一样,因此择人任时就成为用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中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集纳人才都是手段,使用他、发挥他的作用才是目的。单能发现人才、招纳人才,不会使用等于没有人才。使用中不能适时用才,那是浪费人才、误用人才。适时用才强调的是时机,因此用才的时机要恰当,用早了不行、用晚了也不行。

    北宋仁宗即位以后,宋朝的统治日益腐败,危机不断加深,朝野有识之士忧愁万分,强烈呼吁仁宗刷新政治,实行改革。嘉;占五年(1060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王安石人为度支判官,他上书仁宗,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由于朝中元老重臣的阻扰,王安石的真知灼见和一腔热情却无人理睬。神宗即位后,他年轻有为,决心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征询了一些老臣的意见。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罢相时,宋神宗问他:"爱卿去职后,国家政事由谁主管好!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还绰绰有余,可是处在辅弼之位却万万不可。"神宗有一次又与宰相富弼讨论富国强兵之术,只知读经念佛的富弼冷漠地说:"陛下即位之始,应当布德行惠,希望在二十年之内不要谈论兵事。"神宗听了,对元老重臣大失所望,于是不顾他们的阻扰,于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王安石到达京师后,神宗破格降诏召他人殿议政,问他"治国应以什么为先?"王安石答道:"应以选择治术为先。"神宗十分满意,经过进一步交谈,知道王安石可以委以变法的重任,便于次年二月,正式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矢志实行改革的王安石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王安石之所以能够进行变法革新,和宋神宗适时任人不无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一次战争,战争锻炼出一批名将,这批名将是通过统帅部适时用才而涌现的,美国的巴顿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二战爆发时,巴顿已经54岁了,战前他一直在战车训练中心工作,战争爆发后才出任装甲旅旅长。他对坦克有浓厚的兴趣,精心钻研,大胆探索,虽然参加了几次战役,但并不出名。直到1943年2月德军将领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发动反攻,美第二军一败涂地,倒退五十里,巴顿才等来了机会。在这紧要关头,艾森豪威尔适时调巴顿出山。巴顿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望风披靡,美第二军在巴顿指挥下每战必捷,士气大振,并率先攻人西西里岛的麦西纳。盟军诺曼底登陆,又是他率部冲在最前面。在解放法国的战斗中,他以惊人的胆略命令部队以尽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进的地方前进,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德军纷纷向单独作战的美军坦克中队缴械投降。1945年3月22日,巴顿率部队抵达莱茵河,这时,他已经是上将。然而这个战场上的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个蠢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公然声称德国纳粹党和美国的共和党、民主党并无多大区别,引起公众大哗。统帅部又适时免去了他的第三军团司令的职务,挂到有名无实的部队当总司令,去研究和撰写战史。这也是择人任时的典型。


如果你对三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