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下略 (三十)圣王用兵 顺从天道

类别:子部 作者:黄石公 书名:三略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①。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②,临不测而挤欲堕③,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④。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注释]

    ①诛暴讨乱:诛杀暴虐的君主,讨伐作乱的臣子。

    ②若决江河而溉爝(ju6)火:像决开江河的水来浇灭火炬。爝火:小火炬,微弱的火把。

    ③临不测而挤欲堕:到深不可测的悬崖边去推挤一个快要掉下去的人。堕:落,掉下来。

    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圣王之所以悠闲恬静而不急于出兵,是因为把损害人和物看得很重。优游:悠闲。恬淡:清静淡泊。重:看重,重视。

    [译文]

    英明的君王动用兵力并不是喜好打仗,而是将要用它来诛杀暴虐的君主、讨伐作乱的臣子。用正义去消灭非正义,就像决开江河的水来浇灭微弱的火炬,就像到深不可测的悬崖边去推挤一个快要落下去的人,这样做取得胜利是一定的了。英明的君王之所以悠闲恬静而不急于出兵,是因为把损害人和物看得很重要。兵器是不吉利的武器,连天道也讨厌它。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利用它,这是符合天道好生的规律的。人们做事顺从天道,就像鱼在水中,得水便会活下来,失去水便会死去。所以那些君子时刻警惕自己而不敢违背天道。

    [解析]

    本节提出了"诛暴讨乱"、"以义诛不义"的战争观。认为兵器是不祥之物,是与天道好生相违背的,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因此反对不义之战。但战争又是客观存在的,进行正义的战争,诛杀暴虐的君主,讨伐作乱的臣子,又是顺应天道的。这种思想里包含有辩证的战争观,其为正义而战的思想,还包含减轻战争破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损失等重要因素。最后强调不要发动不义之战,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只有用正义之战讨伐制止不正义之战,才会符合战争的客观规律。

    以正义之师发动战争,就能取得民心,得到民众支持,故多能取得胜利。而不义之师,因背逆天道,民众痛恨,其失败是必然的。周王朝灭商的战争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商朝末年,纣王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对内滥施酷刑,残害和排斥忠良,重用奸佞的臣子,使国家政治十分昏暗。他还大兴徭役,建造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离宫,整日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激起了百姓和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结果是君臣离散,民怨沸腾。这时候,一个足以与殷商王朝对峙的奴隶制强国周国在沣水西岸悄然兴起,周本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到商武丁帝时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周从周文王姬昌起,在政治上出现了一批精明干练、文武兼备的人物,如文王、武王、周公旦、吕尚等等,其势力逐渐扩张,并积极准备灭商。

    大约公元前1069年,周武王与八百诸侯会师孟津(今属河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八百诸侯群情激愤,都认为商纣可伐,但是周武王听从了国师吕尚的劝告,认为商纣王朝力量还十分强大,征伐商纣的时机还未成熟,断然班师返回。大约公元前1027年,殷商王朝内部矛盾激化,贤臣比干被杀,箕子、微子等朝廷重臣或被囚或外逃,纣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周武王准备了多年,见时机已经成熟,立刻下令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随后以吕尚为军师,统兵车300辆,猛士3000人,甲士4500人,誓师伐纣。周军东进,由于商纣王尽失人心,四方诸侯及沿途百姓纷纷加入讨伐商纣的行列,周军士气日益高涨。这一年十二月,吕尚与武王率军渡过黄河,在距离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仅70里的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召开了战前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王的罪过,揭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的序幕。这时商纣王的军队正与东南边疆的夷族人交战,朝歌兵力空虚。周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人朝歌后,商纣王慌忙把奴隶和战俘临时武装起来仓促应战。双方在牧野短兵相接,吕尚身先士卒,率战车和猛士猛冲商军。商军本来就没有斗志,平时又十分痛恨商纣王的暴虐行径,在周军的冲击下不但不再抵抗,反而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杀人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引火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为时近五百多年的奴隶制国家殷商从此灭亡。

    中国的解放战争,是为全国平民百姓争自由、争幸福、争权利的战争,是正义而伟大的战争,全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深深知道这一点。以淮海战役为例,当时多少穷苦的人民变卖自己微薄的田产,集粮养畜,举家上下出动,主动为前线送衣送粮。他们抱着"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决心,推着一辆辆独轮小车,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后备支援队伍。途中敌机的狂轰滥炸也吓不倒他们,老子炸死儿子上,丈夫炸死妻子上,他们就是这样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保障了我军物资的供给,奠定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因此陈毅元帅曾不无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淮南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在当今世界,萨达姆发动过激怒全世界的非正义战争。萨达姆生性好斗,他跟伊朗连续打了8年仗,伤亡了150万人,消耗了8000亿美元的巨额战争经费,什么也没捞到。但是刚刚喘息了两年,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他就又迫不及待地出动10万军队和350辆坦克,在大批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占领了邻国科威特。这一下,全世界都被激怒了。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和邻国科威特原来同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省的一部分。1921年伊拉克独立,但英国根据一项协议对科威特实施"保护",因此科威特未能并入伊拉克。后来,科威特也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尽管伊拉克一再宣称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地区,但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这个意图一直未能实现。如今,萨达姆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企图以武力来实现伊拉克昔日的梦想。

    天刚破晓,联合国安理会的十五个成员国通过了第660号决议,强烈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它无条件撤走军队。美国、西德、日本、捷克、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南斯拉夫等,全世界所有国家几乎无一不谴责伊拉克的入侵行为,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也对伊拉克的人侵进行了谴责。谴责之后,则是威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率先支持美国提出的出兵海湾计划。短短两个月,美、英、法、意、荷等二十多个国家将二十万部队、一千多辆坦克和大批最先进的飞机运到科威特和伊拉克的边界,同属阿拉伯阵营的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允许多国部队驻扎在它们的领土上去攻击伊拉克,因为他们害怕伊拉克攻占科威特后,下一个目标会轮到自己。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毁灭性的攻击。2月26日,萨达姆被迫宣布撤出科威特。27日,科威特国旗再一次升起在首都上空。

    海湾战争的教训是深刻的,时至今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措施仍未解除,由武器核查问题导致的海湾危机愈来愈烈,世人都盼望能有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办法。


如果你对三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三略》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