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48 列传第三十六

类别:史部 作者:张廷玉(清) 书名:明史

    【  原文】

    ○杨士奇 杨荣曾孙旦 杨溥马愉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寻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尚书张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经生言也。”奏第一。授吴王府审理副,仍供馆职。成祖即位,改编修。已,简入内阁,典机务。数月进侍讲。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一年正旦,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勿罢朝贺。侍郎仪智持不可。士奇亦引宋仁宗事力言之。遂罢贺。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召问太子事。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以问蹇义。义不对,乃问士奇。对曰:“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还宫。居数日,帝尽得汉王事,削两护卫,处之乐安。明年进士奇翰林学士,兼故官。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明年复坐辅导有阙,下锦衣卫狱,旬日而释。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帝立命减其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士奇不可。震厉声叱之。蹇义兼取二说进。明日,帝素冠麻衣绖而视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朝罢,帝谓左右曰:“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寻进少傅。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帝即罢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是年四月,帝赐士奇玺书曰:“往者朕膺监国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来,嘉谟入告,期予于治,正固不二,简在朕心。兹创制‘杨贞,一印赐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誉。”寻修《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未几,帝不豫,召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召太子于南京。

    宣宗即位,修《仁宗实录》,仍充总裁。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亲征,平之。师还,次献县之单家桥,侍郎陈山迎谒,言汉、赵二王实同心,请乘势袭彰德执赵王。荣力赞决。士奇曰:“事当有实,天地鬼神可欺乎?”荣厉声曰:“汝欲挠大计耶!今逆党言赵实与谋,何谓无辞?”士奇曰:“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时惟杨溥与士奇合。将入谏,荣先入,士奇继之,阍者不纳。寻召义、原吉入。二人以士奇言白帝。帝初无罪赵意,移兵事得寝。比还京,帝思士奇言,谓曰:“今议者多言赵王事,奈何?”士奇曰:“赵最亲,陛下当保全之,毋惑群言。”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处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玺书幸甚。”于是发使奉书至赵。赵王得书大喜。泣曰:“吾生矣。”即上表谢,且献护卫,言者始息。帝待赵王日益亲而薄陈山。谓士奇曰:“赵王所以全,卿力也。”赐金币。

    时交阯数叛。屡发大军征讨,皆败没。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帝亦厌兵,欲许之。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皆言与之无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荣谋。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寻命择使交阯者。蹇义荐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虽蛮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国。”帝是之,别遣使。于是弃交阯,罢兵,岁省军兴巨万。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谒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士奇、荣、幼孜、溥,朝太后于行殿。太后慰劳之。帝又语士奇曰:“太后为朕言,先帝在青宫,惟卿不惮触忤,先帝能从,以不败事。又诲朕当受直言。”士奇对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愿陛下念之。”寻敕鸿胪寺。士奇老有疾,趋朝或后,毋论奏。帝尝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庙之身自轻?”帝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后数日,获二盗,有异谋。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皆报可。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有所论奏,帝皆虚怀听纳。

    帝之初即位也,内阁臣七人。陈山、张瑛以东宫旧恩入,不称,出为他官。黄淮以疾致仕。金幼孜卒。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遇事敢为。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厄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其后,语稍稍闻,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帝亦益亲厚之,先后所赐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无算。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请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又请以次蠲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皆允行。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师。四年乞致仕。不允。敕归省墓。未几,还。

    是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靖江王佐敬私馈荣金。荣先省墓,归不之知。振欲借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荣寻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有司乃论杀稷。

    初,正统初,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士奇殁未几,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而于谦、周忱、况锺之属,皆用士奇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

    次子道,以廕补尚宝丞。成化中,进太常少卿,掌司事。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再迁至侍讲。太子立,进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直诸臣同赐二品服。评议诸司事宜,称旨,复赐衣币。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寻进右庶子,兼职如故。明年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又明年,母丧乞归。帝以北行期迫不许,命同胡广、金幼孜扈从。甘肃总兵官何福言脱脱不花等请降,需命于亦集乃。命荣往甘肃偕福受降,持节即军中封福宁远侯。因至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务。还陈便宜十事。帝嘉纳之。

    八年从出塞,次胪朐河。选勇士三百人为卫,不以隶诸将,令荣领之。师旋,饷不继。荣请尽以供御之余给军,而令军中有余者得相贷,入塞,官为倍偿。军赖以济。明年乞奔丧,命中官护行。还询闽中民情及岁丰歉,荣具以对。寻命侍诸皇孙读书文华殿。

    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为边患。乃复遣荣至陕西,会丰城侯李彬议进兵方略。荣还奏言:“隆冬非用兵时,且有罪不过数人,兵未可出。”帝从其言,叛者亦降。明年复与广、幼孜从北巡。又明年征瓦剌,太孙侍行。帝命荣以间陈说经史,兼领尚宝事。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十四年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从还京师。明年复从北征。

    十六年,胡广卒,命荣掌翰林院事,益见亲任。诸大臣多忌荣,欲疏之,共举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荣者。”诸大臣乃不敢言。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明年定都北京。会三殿灾,荣麾卫士出图籍制诰,舁东华门外。帝褒之。荣与幼孜陈便宜十事。报可。

    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师还,劳将士,分四等赐宴,荣、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赏。已,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帝时称“杨学士”,不名也。又明年复从北征。当是时,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荣、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

    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茹瑺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余官如故。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既而有言荣当大行时,所行丧礼及处分军事状。帝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时士奇、淮皆辞尚书禄,荣、幼孜亦固辞。不允。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师还,以决策功,受上赏,赐银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从帝巡边,至遵化。闻兀良哈将寇边,帝留扈行诸文臣于大营,独命荣从。自将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五年进少傅,辞大学士禄。九年复从巡边,至洗马林而还。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三年,与士奇俱进少师。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永乐末,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独荣与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其老成持重类如此。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力。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故其恩遇亦始终无间。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先后赐赉,不可胜计。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家富,曾孙晔为建宁指挥,以赀败。详《宦官传》。

    晔从弟旦,字晋叔,弘治中进士。历官太常卿。以忤刘瑾,左迁知温州府,治最,稍迁浙江提学副使。瑾诛,累擢至户部侍郎,督京、通仓,出理饷甘肃。还,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讨平番禺、清远、河源诸瑶。嘉靖初,迁至南京吏部尚书。张璁、桂萼骤进,旦率九卿极言不可。会吏部尚书乔宇罢,召旦代之,未至,为给事中陈洸所劾,勒致仕。年七十余卒。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

    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怆。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仁宗时时于宫中念诸臣,太后亦久怜之,故为溥言之如此。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溥后士奇、荣二十余年入阁,至是乃与士奇、荣并。六年归省墓,寻还。

    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杨”,荣曰“东杨”,而溥尝自署郡望曰南郡,因号为“南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官其孙寿尚宝司丞。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马愉,字性和,临朐人。宣德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九年秋,特简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再迁至侍读学士。时王振用事,一日,语杨士奇、荣曰:“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荣曰:“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荣失言。荣曰:“彼厌吾辈矣,一旦内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士奇以为然。翼日,遂列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及愉名以进。由是愉被擢用。五年诏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寻进礼部右侍郎。十二年卒。赠尚书兼学士。赠官兼职,自愉始。

    愉端重简默,门无私谒。论事务宽厚。尝奏天下狱久者多瘐死,宜简使者分道决遣。帝纳焉。边警,方命将,而别部使至,众议执之。愉言:“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帝然之,厚遣其使。

    赞曰: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  译文】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于世,泰和人。

    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

    家中十分贫困。

    他努力学习,教授学生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经常出游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最久。

    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实录》,杨士奇己因推举召焉教授正要出发,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荐,于是被召进翰林院,充任编纂官。

    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评定史馆的各位儒士。

    尚书张鱿得到杨士奇的策论,说:“这不是经生所能说的话。”上奏为第一。

    授官昊王府审理副,仍旧在史馆供职,成祖登位,改任编修。

    不久,被挑选进入内阁,主管机要事务,几个月后晋升为侍讲。

    丞乐二年,挑选太子属官,任命杨士奇为左中允。

    永乐五年,晋升为左谕德。

    杨士奇任职十分谨慎,在私人居室从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交厚的人也从来听不到。

    在皇上面前,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应答,论事总是合乎皇上意旨。

    别人有小过失,曾经为之掩盖。

    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髋赠给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备送人的捆目名册进呈皇上。

    皇上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他。

    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各位大臣作诗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没有参加,所以祇有我没上名单。

    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它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烧毁了名册。

    丞乐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助太子。

    太子喜爱文章词采,赞善王汝玉以作诗之法进呈。

    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留心《六经》,有空闲可看两汉的诏令。

    诗歌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去做。”太子称好。

    当初,皇上起兵的时候,汉王多次奋力作战有功,皇上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后来没有得到册立,就怨恨失望。

    皇上又怜惜趟王年纪轻,十分宠爱他。

    于是两位亲王就联合起来离间太子和皇上的关系,皇上很是心动。

    永乐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代理国事的情况,杨士奇回答说很孝敬,并且说:“殿下的天资高,即使有了过失一定会知道,知道了一定会改正,一心爱人,决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皇上很高兴。

    永乐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

    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免去朝贺。

    侍郎仪智坚持说不行。

    杨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论说。

    于是免去了朝贺。

    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

    杨士奇仍然辅助太子驻守京师。

    汉王暗中攻击太子更加急迫。

    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驾慢了一步,将太子属官黄淮等人全部关进监狱,杨士奇后到,原谅了他。

    召见他询问太子的事。

    杨士奇叩头说:“太子还和原来一样孝敬。

    拖延接驾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过。”皇上怒意缓解丁。

    随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纷纷上奏章弹劾杨士奇不应当被单独宽宥,于是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不久释放。

    丞乐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师,稍微听说了一些汉王争夺嫡位的阴谋以及各种越轨的行为,以此事询问蹇义,蹇义不回答,于是问杨士奇。

    回答说:“臣与蹇义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没有敢对我们两人说汉王事情的。

    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动身。

    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就马上请求留守南京。

    希望陛下深入地观察汉王的意图。”皇上沉默,起座还宫。

    过了几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汉王的事情,削减了两个护卫,将他安排在乐安。

    第二年,晋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兼任原来的官职。

    永乐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然兼任学士。

    第二年再次以辅助教导太子有差错而获罪,关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后被释放。

    仁宗登位,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皇上驾临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还没有退下n皇上逮远看见杨士奇,对两人说:“新任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论,我们试着一起听他说。”杨士奇入殿说:“皇上下恩诏碱去每年宫廷用度纔二天,惜薪司就传下旨意征收红枣八十万斤,与前面恩诏相抵触。”皇上立即下令减少一半。

    朝廷中穿丧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满,吕震请求马上换成吉服。

    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地斥责他。

    蹇义兼取双方意见奏进。

    第二天,皇上穿戴着白帽和麻衣麻带临朝听政。

    朝廷大臣中只有杨士奇及英国公张辅的衣服和皇上一样。

    朝见结束,皇上对左右的人说:“灵柩还停留在宫中,换下丧服难道是臣子所忍心说的?杨士奇坚持是对的。”晋升为少保,与同僚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督察过失纠正谬误”的银质徽章,准许密封奏章论事。

    不久晋升焉少傅。

    当时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来京朝见皇上,尚书李庆建议发派军队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征收产下的马驹。

    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才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子,用什么给天下后世的人树立榜样呢?”皇上同意并亲自颁发圣旨取消这一做法.旋即又役有声息了。

    杨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没有答复。

    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驾临思善门,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恐怕被他们所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之。

    杨士奇叩头谢恩。

    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朝贺的礼仪,吕震请用音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制止。

    没有答复。

    杨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复说同意。

    过了一天,皇上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每件事情都耽误朕,不是你们上言,后悔也来不及了。”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取三种职务的俸禄。

    杨士奇辞掉了尚书的俸禄。

    皇上代理国事时,怨恨御史舒仲成,到这时候想加罪于他。

    杨士奇说:“陛下登位,下诏说从前违逆遇皇上意旨的都将得到宽宥。

    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磨诏书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

    如汉景帝那样对待卫绾,不也很好吗?”皇上立即作罢,不治罪了。

    有人议论说大理寺卿虞谦上言论事不机密,皇上发怒,将他降了一级。

    杨士奇为他辩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复原来的级别。

    又,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言论事而获罪。

    杨士奇说:“弋谦响应皇上的诏令陈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加罪于他,那么各位大臣从此就不敢说话了。”皇上立刻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令承认自己的过失。

    当时有上书歌颂天下太平的人,皇上把它拿给众大臣看,都认为确实如此。

    祇有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是恩泽遍布天下,然而流离失所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乡,满目疮痍还没有恢复,人民的生活还十分艰难。

    再休养生息几年,也许太平盛世就可以期待了。”皇上说:“是这样的。”因此回头看着蹇义等人说:“朕以至诚对待你们,希望得到匡救辅助。

    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有一句话。

    难道果真朝廷中没有错误的政事,天下太平了吗?”众大臣惭愧谢罪。

    这一年的四月,皇土赐给杨士奇诏书说:“从前朕受命代理国事,你侍奉左右,同心同德,为了国家而舍身,多次经历艰难险阻,从不改变志向。

    一直到朕继位以来,有好的建议就入宫禀告,期望朕治理好国家,坚贞而没有贰心,这些都刻在朕的心中。

    现在制作‘杨贞一印’赐给你,希望能继续尽心匡辅,以成就君主贤明臣下良善的美誉。”不久修纂《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一起充任总裁官。

    不多久,皇上病了,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令杨士奇起草敕令去南京召回太子。

    ,童宗登位,修纂《仁宗实录》,仍然充任总裁。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叛。

    皇上亲自征讨,平定了叛乱。

    军队返回,驻扎在献县的单家桥,侍郎陈山迎接觐见皇上,说漠、赵二位亲王其实是同一条心,请求乘此机会袭击彰德拿下赵王。

    杨荣竭力赞同。

    杨士奇说:“事情应当有实据,天地和鬼神是可以欺骗的吗?”杨荣厉声说:“你想阻挠大计吗!现在逆党说趟王其实参与了阴谋,怎么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祇有两位叔父。

    有罪的人不可赦免,而其无罪的应当厚待他,怀疑就防着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怎么能突然使用军队,伤害皇祖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与杨士奇的意见相同。

    正要入宫谏诤,杨荣先进去了,杨士奇跟在他后面,守门人不放他进去。

    不久皇上召蹇义、夏原吉进去。

    二人将杨士奇的意见告诉皇上。

    皇上当初就没有加罪于趟王的意思,发兵的事得以平息。

    等到返回京师,皇上考虑杨士奇的意见,对他说:“现在议论的人大多上言论赵王的事情,怎么办?”杨士奇说:“趟王是皇上最亲的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言论所迷惑。”皇上说:“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加封后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么样?”杨士奇说:“太好了,再得到一份诏书那就更好了。”于是派使者出发带着诏书抵达赵王的藩地。

    趟王得到诏书大喜。

    哭泣着说:“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谢恩,并且献上王府护卫,那些言官纔不说了。

    皇上对趟王日益亲近而疏远陈山。

    对杨士奇说:“趟王之所以能保全,是你的功劳。”赐给金银彩帛。

    当时交阻几次叛乱。

    朝廷多次发大部队征讨,都战败覆灭。

    交s-lt的黎利派人来京假意请求册立陈氏的后裔。

    皇上也厌倦了打仗,想准许这一请求。

    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人,都说给他封号没有名义,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

    皇上召见杨士奇、杨荣谋划,二人竭力说:“陛下体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抚荒远的边地,不是没有名义。

    汉代放弃珠匡,前朝史书以此作为美谈,不算作示弱,准许他只会带来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选择出使交阻的人,蹇义推荐伏伯安有口才。

    杨士奇说:“说话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蛮荒之地也不能让他去。

    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将会玷辱国家。”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另外派遣使者。

    从这以后放弃交队,停止出兵,每年节省军事费用成千上万。

    宣德五年春季,皇上侍奉皇太后拜谒祖先陵墓,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皇太后所住的临时宫殿中朝见太后。

    太后慰劳了他们。

    皇上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朕说,先帝在柬宫做太子时,只有你不怕连忤,先帝能够听从,因此没有坏过事。

    又教诲朕应当接受直言进谏。”杨士奇回答说:“这是皇太后具有美盛品德的话,愿陛下记住。”不久皇上敕令鸿胪寺,杨士奇年老有病,赶着上朝有时落在后面,不必论罪上奏。

    皇上曾经改装出行,夜晚驾临杨士奇的宅邸。

    杨士奇慌忙出来迎接,叩头说:“陛下怎磨能不珍惜自己关系到国家社稷命运的身体呢?”皇上说:“朕想与你说句话,因此就来了。”过了几天,抓获二个盗贼,有不轨的企图。

    皇上召见杨士奇,告诉他这件事,并且说:“从今以后知道你爱护朕了。”皇上因各地频频发生水灾旱灾,召见杨士奇商议下诏令宽大体恤,免除受灾地区的租税和养官马所亏空数额的事情。

    杨士奇因而请求一并免除拖欠的赋税以及征收柴火干草的税钱,减少官田赋税的定额,清理滞留的冤案,淘汰到京城服役的工匠,以扩大皇上布施恩德的意愿。

    百姓非常高兴。

    过了二年,皇上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令下达已久,现在还有什么可以抚恤的吗?”杨士奇说:“上次诏令减兔官田的租税,但户部仍然按以前的定额征收。”皇上不高兴地说:“现在开始执行诏令,违反规定的人将依法定罪。”杨士奇又请求安抚逃荒的人民,纠察贪官污吏,推举有辞章修养的文人和勇猛果敢的武士,让被判极刑人家的子孙都能够在仕途上进升。

    又请求朝廷大臣三品以上的以及都察院和六科的官员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以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人选。

    都答复同意。

    在那一阶段,皇上励精图治,杨士奇等辅臣同心辅助,四海之内号称为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皇上就效仿古代君王和臣子巡游的事,每当一年的开始,赐百官休息十天。

    皇上的车驾也时常驾临西苑、万岁山,众学士都随从左右,赋诗唱和,皇上安详地询问民间的疾苦。

    有什么论事上奏,皇上都虚心地倾听接受。

    皇上当初登位的时候,内阁大臣有七人。

    陈山、张瑛因为是皇上当太子时的旧臣而蒙恩入阁,不称职,调出内阁任别的官职。

    黄淮因病退休。

    金幼孜去世。

    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杨荣爽朗果断,遇事敢作敢焉,几次随从成祖出征北方,能够知晓边疆将帅是否贤良,要塞的险阻平坦和距离远近,敌国的归附情况。

    但是他经常接受鲼赠,边疆的将帅每年按时送他好马。

    皇上很清楚这事,就间杨士奇。

    杨士奇竭力上言:“杨荣精通边塞事务,臣等人不如他,不应当以小毛病耿耿于心。”皇上笑着说:“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处,你还要为他设想吗?”杨士奇说:“愿陛下能像宽容臣那样宽容杨荣。”皇上的怒气纔缓解。

    这以后,杨士奇所说的话渐渐传出,杨荣因此愧对杨士奇,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

    皇上也更加亲近厚待杨士奇,先后赐给杨士奇的精美果品、祭品美酒、金绮衣、钱币、书籍器皿多得无法计算。

    童宗崩,英宗登位,纔九岁,军事国务大事禀告太皇太后后作决定。

    太后一心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就派遣宦官去内阁咨询商议,然后作出决策。

    三人也都很自信,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已的意见。

    杨士奇首先请求训练士兵,严守边防,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取消侦事校尉。

    又请求按照次序免除租税,慎重用刑断案,严格考核各部门工作。

    都批准实行。

    正统的开头几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人的功劳。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晋升为少师。

    正统四年,请求退休。

    不批准,敕令准他返乡扫墓。

    不久,返回朝廷。

    当时宦官王振得宠于皇上,逐渐开始干预内庭之外的事务,引导皇上用威严管理下属,大臣往往被关进监狱。

    靖江王佐敬私下赠金子给杨荣。

    杨荣已先返乡扫墓,回来后不知道这件事。

    王振想藉此机会扳倒杨荣,杨士奇竭力缓解这件事,得以平息。

    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溥更加孤立。

    第二年就大规模发兵征伐麓川,库银耗费巨大,士兵马匹死去达几万。

    后年,太皇太后崩,王振的势力更是大盛,大肆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稍有抵触,就遭执拿并拘禁。

    朝廷大臣人人恐惧不安,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杨士奇已经年老,儿子杨稷傲慢暴戾,曾经施暴杀人。

    言官纷纷上奏章弹劾杨稷。

    朝廷商议不立即定罪,将这些奏章封送给杨士奇看。

    又有人揭发杨稷横行暴虐的几十件罪状,于是将他关进监狱。

    当时杨士奇因年老有病正在休假。

    皇上恐怕伤了杨士奇的心,降旨慰劳劝勉。

    杨士奇感激流泪,忧慯得不能起床。

    正统九年三月去世,年八十。

    赠官太师,谧号文贞。

    有关部门于是论罪诛杀了杨稷。

    当初,正统初年,杨士奇上言瓦剌渐渐强大,将成为边疆的祸患,而边疆军队缺少马匹,恐怕无法抵御。

    请求在附近的太仆寺马群登记处领取马匹,西番进贡的马匹也全部发给军队。

    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之难”,有识之士想起了杨士奇的话。

    又一直善于识别人才,喜欢推荐清贫的读书人,他推荐的人中有从来没有见过面的。

    于谦、周忱、况锺等人,都是因为杨士奇的推荐,做官达一二十年,清廉和才干为天下之首,成为当代的名臣。

    第二子杨态,以上代余荫的资格被任命为尚宝丞。

    成化年问,晋升太常寺少卿,掌管太常事务。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起初名子荣。

    建文二年进士,授官编修。

    成祖刚进入京师,杨荣到成祖的马头前迎接谒见说:“殿下先拜谒陵墓,还是先登位呢?”成祖就急忙赶着车驾去拜谒陵墓。

    从此以后杨荣就受到皇上的知遇。

    登位以后,选择杨荣进入文渊合,为饱改名杨荣。

    同时值勤的七人中,杨荣最年轻,机警聪敏。

    一天晚上,宁夏来报说被包围。

    皇上召见七人,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皇上把奏章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池坚固,人民都习惯于打仗,奏章上报已经十多天了,现在包围已经解除了。”半夜,果然有奏说包围已经解除。

    皇上对杨荣说:“怎么预料得这样准确!”江西盗贼兴起,朝廷派遣使者招抚晓谕,而命令都督韩观率领军队跟随在他们后面。

    盗贼接受招抚的奏章抵达朝廷,皇上想赐敕令以慰劳韩观。

    杨荣说:“算来送出奏章时,韩观还没有到那里,不可以评定功劳。”皇上更加看重饱,再次提升为侍讲。

    太子册立,晋升为右谕德,仍然兼任以前的职务,和在文渊合值勤的各位大臣一起被赐予二品服。

    评定议论各部门的事务,合乎皇上意旨,又赐予衣裳和钱币。

    皇上严厉,与各位大臣商议事情决定不下,有时到发怒的地步。

    杨荣来到,就使皇上的怒气消散,事情也就解决了。

    丞乐五年,受命前往甘肃筹划军队中的事务,所过之地杨荣察看山川的高低险易之势,调查军队和百姓的情况,检阅城池堡垒等军事设施。

    回来后在武英殿上奏。

    皇上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亲自剖瓜给他吃。

    不久,晋升为右庶子,仍然兼任以前的职务。

    第二年因为他父亲去世让他乘坐驿车返乡。

    下葬后,起用复职,戴孝治事。

    又明年,因母亲去世而请求返乡。

    皇上因出行北方的日期迫近而没有同意,命他与胡广、金幼孜一起随从护驾。

    甘肃总兵官何福说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朝廷,在亦集乃待命。

    命杨荣前往甘肃和何福一起接受投降,并带着符节,就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

    因而来到宁夏,和宁阳侯陈懋谋划边疆事务。

    返回朝廷后陈述了根据事势所宜而自行处理的十件事。

    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永乐八年,随从皇上出巡边塞,驻扎在胪朐河。

    皇上下令挑选了三百个勇士为卫士,不将他们隶属于将帅,而令杨荣率领他们。

    军队返回时,粮饷接济不上。

    杨荣请求将供给皇上御用之余的粮食全部供给军队,并且命令军队中有余粮的士兵相互借贷,进入塞内,公家加倍偿还。

    军队依靠这一办法度过了难关。

    明年请求返乡奔丧,皇上命令宦官护送他回乡。

    返回朝廷后,皇上询问福建地区的民情以及年成的好坏,杨荣详细地回答。

    不久命他侍奉各位皇孙在文华殿读书。

    永乐十年,甘肃的地方长官宋琥说,反叛敌寇老的罕逃往赤斤蒙古干户所,而且成为边疆的祸患,于是朝廷再次派遣杨荣到陕西,会同鲎城侯李彬商议进兵的谋略。

    杨荣返回朝廷上奏说,严冬不是用兵的时候,况且有罪的不过只是几个人,不应该出兵。

    皇上听从了他的话,反叛的敌寇也投降了。

    第二年,再次和胡广、金幼孜随从皇上出巡北方。

    又明年征讨瓦刺,皇太孙侍奉前行。

    皇上命杨荣在打仗的间隙讲述经史,兼领尚宝寺的事务。

    凡是宣读诏书、发布命令,以及旗帜兵符,一定要得到杨荣的上奏纔发出。

    皇上曾经晚上坐在临时大营的帐篷中,召见杨荣计议士兵的粮食。

    杨荣回答说:“选择将帅开荒屯田,训练有方法,耕作有时节,那么士兵的粮食就足够了。”永乐十四年,和金幼孜一起晋升为翰林学士,仍旧兼任庶子,随从皇上返回京师。

    第二年,又随从皇上出征北方。

    永乐十六年,胡广去世,命令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更加受到亲近和信任。

    众大臣大多妒忌杨荣,想疏远他和皇上的关系,共同推举他焉祭酒。

    皇上说:“我固然知道他可以胜任,只是要得到能代替杨荣的人。”众大臣纔不敢说了。

    十八年,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和以前一样兼任学士。

    第二年,将北京定为首都。

    适逢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发生火灾,杨荣指挥卫士抢出地图户籍和御笔诰令,抬到东华门外。

    皇上嘉奖了他。

    杨荣与金幼孜陈述了根据事势所宜自行处理的十件事。

    答复同意。

    永乐二十年,再次随从皇上出塞,军队事务全都命他参与决策,赏赐优厚。

    军队返京后,慰劳将士,分成四个等级赐宴,杨荣、金幼孜都排列在前席,受到最高的赏赐。

    不久,再次下诏令征讨阿鲁台。

    有人请求征调建文年间江西所召集起来的民兵。

    皇上询问杨荣,杨荣说:“陛下准许百姓恢复本业将近二十年了,一旦再微调他们,则不能向天下显示信用。”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第二年随从出行边塞,军队中的事务全部托付给杨荣,白天黑夜召见没有固定的时间。

    皇上常常称他为杨学士,不叫他的名字。

    又明年,再次随从皇上出征北方。

    当时,皇上总共五次出塞,士兵们忍饥挨冻,后勤运输又跟不上,死亡人数达十分之二三。

    大军抵达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入。

    皇上询问群臣应当不应当再前进,群臣唯唯诺诺,祇有杨荣、金幼孜从容不迫地说应当班师回朝。

    皇上同意了。

    返回时军队驻扎在榆木川,皇上崩。

    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秘密地与杨荣、金幼孜一起进入皇上的帐篷商议。

    二人建议,朝廷的军队在外地,离京师还很远,秘密地不对外公布丧讯,按礼数入殓,用锡浇铸为内棺,装载在车中。

    所到之地早晚进奉膳食和平时的仪式一样。

    更加严格军令,人们无从揣测。

    有人请求如因其它事情要制敕令,就飞驰报告皇太子。

    二人说:“谁敢这样做!先皇帝活着则称为敕令,宾天了而称为敕令,是欺骗,罪不小。”众人说:“是。”于是开列皇上驾崩的月、日以及临终诏命传皇位的大意,启奏太子。

    杨荣和少监海寿先行飞驰报丧。

    抵达京师,太子命令杨荣与蹇义、杨士奇一起商议所应当做的治丧之事。

    仁宗登位,晋升为太常卿,其它官职和以前一样。

    不久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

    后来,有人说起杨荣在先皇帝刚驾崩时所实行的丧礼以及处理军务的情况,皇上赐给他敕令嘉奖他的功劳,赏赐非常优厚。

    晋升为工部尚书,领取三种职务的俸禄。

    当时杨士奇、黄淮都推辞尚书的俸禄,杨荣、金幼孜也坚决推辞。

    皇上不允许。

    童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叛乱。

    皇上召见杨荣等人定计划,杨荣首先请求皇上亲自出征,说:“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自己前行。

    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临幸,事情没有不成功的。”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抵达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

    军队返京,因决策之功,杨荣受到最高奖赏,赐给银质徽章五枚,嘉奖赐予最多。

    宣德三年,随从皇上巡枧边疆。

    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侵犯边关,皇上将护驾前来的各位文臣留在大本营中,单单命令杨荣随从。

    亲自率领着装备轻便、行动迅速的骑兵驰出喜峰口,攻破敌人而返回。

    宣德五年,晋升为步傅,他推辞了大学士的俸禄。

    九年,再次随从皇上巡视边疆,到洗马林而返回。

    英宗登位,委任托付和以前一样。

    正统三年,与杨士奇一起晋升为少师。

    正统五年,请求返乡省视祖墓,皇上命令宦官保护前往。

    返回时抵达武林驿而去世,年七十。

    赠官太师,谧号文敏,授予世代承袭都指挥使。

    杨荣先后服事四代君王,有谋略并且能够决断。

    永乐末年,浙、闽的山贼兴起,朝廷商议发兵镇压。

    皇上当时在边塞外,奏章到了,把它给杨荣看。

    杨荣说:“百姓们被官吏所苦,不得已相互聚集起来保护自己。

    一动用军队将更加聚集而不可能解散了。

    可派遣使者招降安抚他们,应当不用烦劳军队的。”皇上听从了,盗贼果然平息。

    安南的放弃,各位大臣大多说不应该,只有杨荣和杨士奇竭力论说不宜以边远之地拖垮中国。

    他的老成持重大都像这样。

    他议论事情激烈尖锐,不能够宽容别人的过失。

    然而当遇到有人惹皇上发怒而导致有不测时,往往以婉转的语言疏导皇上的意思,事情于是得以平息。

    夏原吉、李时勉的得以不死,都御史刘观的免于流放,都靠了他的力量。

    他曾经对别人说:“服事君王有准则,进言劝谏有方法。

    以梗直自取其祸,我是不会那样做的。”所以皇上对他的恩惠和知遇也始终没有间断。

    重新修纂《太祖实录渗以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实录,都担任总裁官。

    前前后后被赏赐的东西不可胜数。

    他生性喜欢招待宾客,虽然大富大贵,但没有一点儿傲气,读书人大多心悦诚服地归附于他。

    有人说杨荣处理国家大事,不愧于唐代的姚崇,但不拘小节,也很像姚塞。

    家境富裕,曾孙杨晔任建窒指挥,以经济问题遇祸。

    详细情况见《宦官传》。

    杨晔的堂弟杨旦,字晋叔,弘治年间进士。

    先后为官到太常卿。

    因为触忤刘瑾,降职为温州府知府,治理政务的成绩优等,逐渐改任为浙江提学副使。

    刘瑾被诛杀,经多次升迁后任官卢部侍郎,掌督在京及通州等处仓场粮储,出京去甘肃整治军饷。

    返京,晋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征讨平定了番禺、清远、河源境内的瑶人。

    嘉靖初年,提升到南京吏部尚书。

    张璁、桂萼迅速晋升,杨旦率领着各部门长官竭力论说不能这样做。

    适逢吏部尚书乔宇退休免官,皇上召回杨旦代替他,还没有到京师,被给事中陈洸弹劾,勒令退休。

    年七十多岁去世。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

    和杨荣一起考取进士。

    授官编修。

    永乐初年,侍奉皇太子任洗马。

    太子曾经阅读《汉书》,称赞张释之贤良。

    杨溥说:“张释之诚然贤良,若没有文帝的宽厚仁慈,也无法实现他的志向。”采集文帝的事迹分类成编呈献给太子。

    太子十分高兴。

    过了很久,因丧事返乡。

    当时太子代理国事,下令起用任职。

    永乐十二年,太子派遣使臣迎接皇上稍迟了,皇上发怒。

    黄淮被逮捕到北京关进监狱。

    等到金问到了,皇上更加发怒说:“金问是什么人,竟然能够侍奉太子?”关进刑部官署审讯,牵连到杨溥,逮捕关进锦衣卫的监狱。

    家裹人供应食物几次断绝。

    而皇上的心意揣测不透,早晚将死去。

    杨溥更加发奋,读书不停止。

    关了十年,阅读经史和诸子来回好几遍。

    仁宗登位,被释放出狱,提升为翰林学士。

    曾经秘密地上疏论事,皇上嘉奖答复了他,赐予钱钞彩帛。

    不久,皇上惦念杨溥甴于自己的缘故长期不得志,尤其怜惜他。

    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修建弘文阁,在众大臣中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侍从当值。

    杨士奇荐举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举学录杨敬、训导何澄。

    皇上下诏任命陈继为博士,杨敬为编修,何澄为给事中,每天当值阁中。

    命令杨溥主管弘文合的事务,亲自授予弘文阁的印信,说:“朕用你在我的身边,不只是因为学问。

    是想要广泛地了解民情,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

    有什么意见和倡议,奏疏可封口直接呈进。”不久晋升为太常卿,仍然兼任以前的职务。

    宣宗登位,弘文阁被取消。

    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一起主管机要国务。

    过了四年,因母亲的丧事离去,被起用复职。

    宣德九年,升为礼部尚书,和以前一样以学士值勤内阁。

    英宗刚刚即位,杨溥与杨士奇、杨荣请求开设为皇上讲解经史的讲席,预先选择讲官,一定要选到学问见识平正公允、言语行为端庄谨慎、老成持重识大体的若干人供职。

    并且请求慎重挑选在宫中早晚侍奉的宦官。

    太后大喜。

    一天,太后坐在便殿中,皇上面朝西站着,召英国公张辅以及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淡进殿,告论说:“你们都是老臣,皇帝年幼,希望同心同德一起使社稷安定。”又召唤杨溥到前面说:“仁宗皇帝念及你的忠心,多次叹息,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你。”杨溥感激而流泪,太后也流泪了,左右的人也都很悲伤。

    仁宗刚做太子时,遭人谗言,其属官大多死在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十年,有好几次差点死去。

    仁宗常常在宫中思念众臣,太后也久久地怜惜他们,所以对杨溥说了这样的话。

    太后又回过头来看着皇上说:“这五位大臣,三代朝廷都选拔任用,让他们辅助后人。

    皇帝日理万机,应当与五位大臣一起商量。”芷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晋升为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杨溥比杨士奇、杨荣晚二十多年进入内阁,到这时候则与杨士奇、杨荣并列了。

    正统六年,返乡扫墓,不久回到朝廷。

    当时,王振还没有横行,天下太平,朝廷没有失去政纲,朝廷内外的臣子和百姓纷纷称颂“三杨”。

    以他们的宅邸的位置称杨士奇叫“西杨”,杨荣叫“束杨”,而杨溥曾经题署先世居住之地为“南郡”,于是称为“南杨”。

    杨溥质直廉静,没有很深的城府。

    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入朝,都沿着墙壁很快地小步跑。

    众位大臣议论事情要争个高低,有的甚至说出不合情理的话。

    杨溥平心静气地与他们相处,众大臣都赞叹心服。

    当时人说杨士奇有学问品行,杨荣有才干识见,杨溥有高尚的节操,都是人们所难以企及的等等。

    等到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辈而声望不高。

    杨溥孤立无助,王振更加专权。

    正统十一年七月,杨溥去世,年七十五。

    赠官太师,谧号文定。

    他的孙子杨寿被任为尚宝司丞。

    以后三年,王振就逢迎英宗出征北方,皇上身陷土木堡,几乎酿成大乱。

    当时人追思如果这三个人选活着,肯定不至于这样。

    而后来的人争着揭露杨溥的短处,认为他对皇上的意旨犹豫不决,酿成了闱贼王振之祸,也是遇于苛刻的一个开端。

    马愉,字性和,临朐人。

    宣德二年进士第一名。

    授官翰林修撰。

    九年秋季朝廷特别挑选史官以及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入文渊合学习,以马愉为首。

    正统元年充任经筵讲官,再提升到侍读学士。

    当时王振专权,一天,王振对杨士奇、杨荣说:“朝廷事务很久以来烦劳你们,你们都已高龄,疲倦了。”杨士奇说:“老臣鞠躬尽瘁报效国家,死而后已。”杨荣说:“我们这些人衰弱残喘,已经没有什么可效力的了,应当挑选年轻而能够胜任的人,以报答圣上的恩典啊。”王振窃喜而退下。

    杨士奇怪杨荣说错了话。

    杨荣说:“他讨厌我们了,一旦内宫中出示一张纸说令某人进入内阁,将怎么办?趁着现在进荐一二个贤良之人,同心协力,事情还可以挽救。”杨士奇认为是对的。

    第二天,就开列了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以及马愉的名字进呈皇上。

    于是马愉被提升任用。

    五统五年,诏令以本身的官职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

    不久晋升为礼部右侍郎。

    正统十二年去世。

    赠官尚书兼学士。

    赠官职并兼其他职务,就是从马愉开始的。

    墨愉端庄稳重简静沉默,门前从没有因私事而来拜谒的人。

    议论政事主张宽厚。

    曾经上奏说全国长时间关在监狱里的人大多病死,应当挑选使者分道去判决发落。

    皇上接纳了他的意见。

    边疆报警,正要任命将帅出征,而对方部落的使者到了,众臣商议把他抓起来。

    马愉说:“赏善罚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祸害波及于善,不合于法。

    乘人来朝时抓他,不合于武道。”皇上表示赞同,优厚地打发了他们的使者。

    赞曰:成祖时,杨士奇、杨荣与解缙等人一同在内阁值勤,杨溥也同时是身为太子的仁宗的属官,而三人先后在四代朝廷任职,是当时年高并具有道德学问的人物。

    杨溥进入内阁虽然晚一些,但道德声望得相匹配,所以明代赞许贤良的宰相,必然首推“三杨”。

    他们都能够以儒家的学说为根本,通晓洞察事情的先机,同心协力互相帮助,谨慎谦恭从不懈怠。

    史书赞许房玄龄、杜如晦用众人的美德为君主效力,辅赞大业弥补过失并将自己的作用隐藏起来。

    又赞许姚崇善于应变,使天下的事情都有所成功;宋璟善于遵守成法,以保持天下的公正平衡。

    “三杨”也差不多是这样吧!


如果你对明史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