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唐、宋文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类别:集部 作者:吴乘权、吴大职选编 书名:古文观止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2],逾黄岭而下[3],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4];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5]。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6],其旁出堡坞[7],有若门焉。窥之正黑[8],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9],其响之激越[10],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1],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2]。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13]。及是,逾以为诚有[14]。又怪其不为之中州[15],而列是夷狄[16],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17],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18]?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19]”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1]本篇为“永州八记”之一,因山多石而少土,且与城相似,故名。《大清一统志》永州府:“石城山在零陵县西。……此山与石城相似而差小,故名。”石城山的具体位置在今永州零陵区桃江村附近。

    [2]径北:直行向北。

    [3]逾:越过。黄茅岭: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西面。

    [4]无所得:未发现佳境。少北而东:少偏北而向东。

    [5]垠:边际,尽头。

    [6]睥睨:女墙,城上的矮墙。梁欐:屋的正梁,这里用以形容地势。

    [7]堡坞:小城堡。

    [8]窥:看。正黑:漆黑,浓黑。

    [9]洞然:投石入水之声。

    [10]激越:声音高亢清远。良久:很久。乃已:才停止。

    [11]嘉树:佳树。美箭:美丽的小竹子。

    [12]疏:稀。数:密。偃:倒伏状。仰:挺拔状,皆是形容石头的形状。类:象。智者:聪明的人。

    [13]造物者:之所谓创造万物的神。有:存在。无:不存在。

    [14]及是:到此地。逾:越发。诚有:真有。

    [15]怪:感到奇怪。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16]列:摆放。夷狄:古泛指中原以外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此代指永州。

    [17]更:经历。售:卖。这里是显示、表露的意思。伎:同“技”,技巧,才能。指小石城山的美景。

    [18]神者:造物者。倘:假使,或许。果:果真。

    [19]其气:指天地之气。楚之南:楚地的南部,指永州。

    译文:

    从西山的路口一直往北,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道路,一条向西边延伸,沿着这条路探寻好的景致,却一无所得;另外一条路稍微偏北向东延伸,沿着这条路走不到四十丈远,山岭突然在这里断落,河水也在这里分为两叉,在路的尽头,有许多石块在这里垒积,挡住了去路。积石上面的石块形成像城上的矮墙和栋梁的形状,在它的旁边耸立出一座天然小城堡,还有一个地方象城门一样。朝那个像城门一样的石洞里看去,只是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向里面投进小石子,只听见从很远的地方发出咚咚的水声,那响声清脆嘹亮,很久才消失。绕着积石可以登上它的顶部,从这里可以望见很远的地方,山顶虽然没有土壤,但却从石缝里长出了葱郁的树和秀美的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又坚实,它们长得疏密相间,有的倒伏,有的挺拔,就像是能工巧匠精心设置出来的一样。

    唉!很久以来我就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造物主。然而,当我看到这里的景色以后,我就更加相信了造物主的存在,但我又奇怪为什么造物主不把小石城山这样的胜景设置在中原地区,却把它放置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以致于历经了千百年,也不能向人们展示它那奇妙的景色,这实在是浪费了资源,没有派上大用,天神似乎是不应这样做的。那么神可能是真的没有吧?有人说:“小石城山是用来安慰那些贤能却受到屈辱而来到这里的人们的。”又有人说:“大自然的灵秀之气在这里不用以孕育卓越的人物,而只用来造就这些特异的山水和风景,所以楚地一带的人才少而奇石多。”这两句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赏析: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小石城山,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西,因山全石无土,又与城相似而得名。在这篇山水游记文里,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蕴藏着机智诙谐的意趣。

    《小石城山记》第一部分,从正面描绘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 强调说明这是他沿路探寻到的好景致,然后细致描绘它的形状和奇丽景色,重点突出它的奇巧:一奇,小石城的山脚下,“土断而川分”,一条小溪把山与土分开,此山“无土壤” 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城山。二奇,小石城山不像普通山那样,平斜而上,而是“有积石横当其垠”,其边沿是一层层横向的条石,堆彻排列陡峭直上,犹如一座人工建造的城墙。三奇,石城山的山顶,又是一番新奇的景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山的顶部俨然如一座古城,有短墙之形,有屋梁之状,旁边还有高耸的城堡和像门一样的石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这个奇异莫测的石洞,看去一片漆黑,投小石进去,居然有水声,而且水声清脆响亮,回荡许久才消失,叫人难以置信。四奇,山上的石头千姿百态,奇形异状。有的相互拥挤在一起,有的稀稀疏疏分散而立,有的作俯卧状,有的为昂首貌……五奇,作者俯瞰小石城山的全貌,山景既奇又美,虽无土壤,却到处生长着好树美竹,这一切很像是一个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创造出来似的。此诸多奇巧景状都围绕小石城山峻美的特征层层描绘。作者完全被这天设地造的大自然美景所陶醉,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

    第二部分是以议论“造物者之有无”为题,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和感想。他以小石城山之美不在中原而在偏僻的永州,来譬喻他自己的才能不为朝廷所用而闲置在“夷狄”之中。议论共分三层。首先,是对造物者的存在由怀疑到相信。本来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柳宗元面对这座神奇的小石城山的千姿百态,却相信了上帝的存在,觉得是上帝有意的安排。第二层,作者笔锋一转,对上帝的存在由相信又转为怀疑:上帝为什么不把小石城山这样的胜景置于中原地区,而偏偏把它安放在这偏远的地方呢,以致于经历千百年的等待,也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的景色,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造物主呢?这是他长期所怀疑的问题。现在看到这小石城山的峥嵘磊落,山上嘉树美竹的掩饰多姿,真有点像鬼斧神工,精心构造,然而这些却蕴藏在这蛮荒地域,千百年来无人发现,难道这是为了安慰象我这种骚人迁客而特意作的安排么?文章抑扬跌宕,反映了作者心潮起伏,明代茅坤评此文为“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唐大家柳柳州文钞》),这是很确切的。作者用调侃的笔调解释小石城山的遭遇。“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显然,宛如神造的小石城山奇妙无比,却无“一售其伎”,处处显示了作者的品格、才华和命运。柳宗元在此是“借景写意”,无意寻找小石城山,只是借题发挥,言于此而意在彼罢了。


如果你对古文观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古文观止》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