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志第五十 

类别:集部 作者:刘勰 书名:文心雕龙

    《序志》是《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也就是本书的序言。本篇对作者 写《文心雕龙》一书的目的、意图、方法、态度,特别是它的指导思想和内 容安排等。都分别作了说明,因此,是研究《文心雕龙》全书和作者思想的 重要篇章。

    全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命名《文心雕龙》的用意,以及所谓“君 子处世,树德建言”的必要;第二部分讲刘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主要是企 图阐发儒家经典来纠正当时文坛上追逐浮华新奇的不良风气;第三部分评论 魏、晋以来的文论著作,认为各家共同的缺点是没有抓住文学评论的“根”、 “源”;第四部分介绍全书基本内容的安排;第五部分表明自己评论作家作 品和阐述文学理论的态度。

    本篇所沦说明,刘勰对儒家思想是十分尊崇的。他认为“文章之用,实 经典枝条”;说魏、晋以来各家的文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这个“根”、“源”,就是符合“先哲之浩”的思想内容。这种观点,一方 面对他在全书中进行的评论带来了严重的局限,刘勰正是常常把文章当做“经 典枝条”,用“先哲之诰”来衡量作家作品的;另一方面,在“辞人爱奇, 言贵浮诡”的风气下,大力强调儒家思想以纠其偏,这又是当时比较可取的 途径,刘勰正是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对晋、宋以来的不良文风展开猛烈斗争 的。此外,本篇对《文心雕龙》书名的解释,对安排全书内容的说明,为我 们理解和研究《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一) (原文)  夫“文心”者 1,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2,王孙《巧心》3, “心”哉美矣 4,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 5,岂取驺奭之群言“雕 龙”也 6?夫宇宙绵邈 7,黎献纷杂 8;拔萃出类 9,智术而已。岁月飘忽, 性灵不居 10;腾声飞实 11,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 12,禀性五才 13,拟 耳目于日月 14,方声气乎风雷 15;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 名逾金石之坚 16,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17。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18。

    〔注释〕

    1“文心”: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2 涓(juān 捐)子:即环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是楚国人,著书 上下两篇,阐述道家的学说;《汉书•艺艾志》称他的著作为《蜎(yuān 冤) 子》,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琴心》。3 王孙:是姓,名不传。《汉书•艺文 志》称他的著作为《王孙子》,一名《巧心》,属懦家。清人严可均、马国 翰都有辑本。4“心”哉美矣:可能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说“心”这个词适 宜于用作书名:一方面也暗示“心”这个器官在写文章时有很大作用。5 缛(rú入):繁盛,这里是指文采的丰富。6 驺奭(zōu shì邹市):战国时 齐国学者。《史记•盂子荀卿列传》说,齐人称颂他为“雕龙奭”,意思是说 他的文采好像雕刻龙的花纹一样。但刘勰用“雕龙”二字做书名,主要因为 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注重文采,不一定用驺奭的典故。7 绵、邈(miǎo 秒): 都是长远的意息。8 黎献:众人中之贤者。黎:众人。献:贤者。9 拔萃:才能特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10 性灵:指人 的智慧。不居:很快就过去,居:停留。 11 腾声:名声的流传。腾,跃起。 实:指造成其名声的事业, 12 肖貌天地:《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 地之貌,怀五常之性。”师古注:“宵,义与肖同。”肖:相似,这里有象 征的意思,如下面所说耳目象征日月之类。有:当作“人”。 13 禀:接受, 引申为赋性。五才: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某些朴素的唯物 主义思想家,用这五仲物质的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产生,有时也联系到人 的喜、怒、哀、乐等性情的变化。《程器》篇说:“人禀五材。” 14 拟耳 目:《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15 方:比。 16 逾:超过。17 树德建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穆叔 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刘勰只说到德和言,也包含功,但重点则是强调立言的不朽。 18 “岂好 辩”二句:这是借用孟子的话:“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 文公》)

    〔译文〕

    这部书所以称为“文心”,因为是说明在写作文章时的用心的。从前涓 子曾写过一部《琴心》,王孙子也曾写过一部《巧心》,可见“心”这个词 好得很,所以用做这部书的书名。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用繁丽的文采写成的; 现在用“雕龙”二字来称这部书,并不仅仅是由于前人曾用以称赞过驺奭富 有文采的缘故。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人才则代代都有;他们所以能超出别人, 也无非由于具有过人的才智罢了。但是时光是一闪即逝的,人的智慧却不能 永远存在;如果要把声名和事业留传下来,主要就依靠写作了。人类的形貌 象征着大地,又从五行里取得自己的天性;耳目好比日月,声气好比风雷。 他们能超过一切生物,可算是灵异不过的了。但是人的肉体同草木一样脆弱, 而流传久远的声名却比金石还要坚固,所以一个理想的人活在世上,应该做 到树立功德,进行著作。我难道是喜欢发议论吗,实在是不得已呀。

    (二) (原文)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 2,则尝夜梦执丹 漆之礼器 3,随仲尼而南行 4;旦而寤 5,乃恰然而喜 6。大哉,圣人之难见 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 经,而马、郑诸儒 8,弘之已精 9,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 典枝条 10;五礼资之以成 11,六典因之致用 12,君臣所以炳焕 13,军国所 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14;辞人爱奇 15,言 贵浮诡 16;饰羽尚画 17,文绣鞶蜕 18;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19。盖《周书》 论辞 20,贵乎体要 21;尼父陈训 22,恶乎异端 23;辞训之异 24,宜体于要25。于是搦笔和墨 26,乃始论文。

    〔注释〕

    1 七龄:刘勰大约生于公元 465 年左右,他七岁就是 471 年左右。2 逾立: 过了三十岁,即 494 年以后。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立,有所成就。 3 丹:红。礼器:祭器,指笾(biān 边)豆。笾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 4 仲尼:孔子的字。南行:捧着祭器随孔子向南走,表示成 了孔子的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某种典礼。 5 寤(wù 悟):醒。 6 怡(yí 宜):快乐。 7 敷(fū夫):陈述。赞:明。 8 马:指马融,东汉中年的 学者,曾为《周易》、《诗经》、《尚书》、《论语》等经书作注解。郑: 郑玄,马融的学生,也曾为《周易》、《诗经》等作注解。他们二人成为后 汉注经的典范。9 弘:大,指发扬光大。 10 条:小枝。枝条是对根而言, 刘勰认为经典是文章的根本,这个观点在《征圣》、《宗经》篇已作具体阐 述。 11 五礼:指吉礼(祭礼等)、凶礼(丧弔等)、宾礼(朝觐等)、军 礼(阅车徒、正封疆等)、嘉礼(婚、冠等),见《礼记•祭统》郑玄注。 12 六典:见《周礼•大宰》,包含治典(近于后代吏部的工作)、教典(近于 后代户部的工作)、礼典(近于后代礼部的工作)、政典(近于后代兵部的 工作)、刑典(近于后代刑部的工作)、事典(近于后代工部的工作)。典: 法度,这里指国家的政法制度等。13 炳焕:和下句“昭明”意同,都有明辨 清楚的意思,这里指君臣的作用和军国大事都更上轨道。 14 文体解散:和《定势》篇的“文体遂弊”意近,指文章体制败坏。 15 辞人:辞赋家。本 书常以“诗人”和“辞人”并举,用“辞人”泛指走入歧途的作家。 16 诡(guǐ轨):反常。 17 饰羽尚画:《庄子•列御寇》记颜阖(hé河)批评 孔子说:“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郭象注:“凡言‘方且’,皆谓后世将然。 饰画,非任真也。”这里借喻文辞的过于华丽。 18 鞶(pán 盘):束衣的大 带。蜕(shuì睡):佩巾。《法言•寡见》:“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 又从而绣其鞶帨。” 19 讹(é俄):伪。20 《周书》:指《尚书》中的《周书》。 21 体要:《周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体:体现。要:要点。异:指奇异的文辞。22 尼父:指孔子。 23 异端:《论语•为 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钻研。异端:指违反儒家思想的观点 学说。 24 辞:指上引《尚书•毕命》的说法。训:指上引孔子的说法。 25 体:指体会、体察。 26 搦(nuò诺):持,握。

    〔译文〕

    我在七岁的时候,曾经梦见一片像织绵似的云彩,就攀上去采取它。到 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梦见自己捧着红漆的祭器,跟着孔子向南方走;早上 醒来,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伟大的圣人是多么不容易见到,他居然托梦给我 这个无名小卒!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因此我想到, 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最好是给经书作注解,但是马融、郑玄这些前代学者, 在这方面的发挥已很精当,即使我再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 不过想到文章的作用这点,确实是经书的辅佐。各种礼仪要靠它来完成,一 切政务也要用它来实施;乃至君臣之业也赖以焕发光彩,军事国政也借以发 扬光大。仔细追溯一下它们的根源,没有一件不是从经书上发展而来的。可 是后世离开圣人太远了,文章体制逐渐败坏。有些作家只是喜欢新奇,一味 追求浮浅怪异的文辞,就像在已经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在巾带上再绣以 花纹一样,使文章越来越离开根本,最后就会走向错误而漫无节制的道路。《尚书•毕命》中讲到文辞问题,曾经说过应该抓住要点;孔子教育学生, 也曾说过不要去搞不正确的学说。《尚书》和孔子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应该 注意领会其主要精神。于是我就提笔和墨,本着这种精神来论文。

    (三) (原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1、陈思序《书》2、应玚《文 论》3、陆机《文赋》4、仲洽《流别》5、宏范《翰林》6,各照隅隙 7,鲜 观衙路 8。或臧否当时之才 9, 或铨品前修之文 10,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 题篇章之意 11。魏《典》密而不周 12,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 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 13,《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 公幹之徒 14,吉甫、士龙之辈 15,泛议文意,往往间出 16,并未能振叶以 寻根,观澜而索源 17。不述先哲之诰 18,无益后生之虑。

    〔注释〕

    1 魏文:魏文帝曹丕。《典》:他著有《典论》一书,今仅存《论文》、《自序》等篇。在《论文》中,他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对文体、文气 等作了论述,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最早的专论之一。2 陈思:陈思王曹植。《书》:指他的《与杨德祖书》,其中除评论当时作家外,还表达了他对文 章修改工作的重视等。杨德祖,名修,当时的作家之一,曹植的好友。3 应 玚(chàng 唱):“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论》今不存。现在尚存的《文 质论》,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刘勰这里所说的《文论》。4 陆机:西 晋文学家。《文赋》:是继《典论•论文》之后的又一文学理论专著,不过《论文》的内容偏重于批评论方面,《文赋》则偏重于创作论方面。5 仲洽(qià 恰):挚虞的字。他是西晋学者。《流别》:挚虞曾选文为《文章流 别集》,对所选文体各为之论,成为《文章流别论》。这里是指《文章流别 论》。全书今不传,张溥(pǔ普)、严可均、张鹏一等人均有辑本。6 宏范: 李充的字。他是东晋学者。《翰林》:指他的《翰林论》,今不全,严可均 编《全晋文》卷五十三中辑录了部分残文。7 隅隙(xī细):指次要的地方。 隙:孔穴。8 衢:大路。 9 臧否(pǐ匹):褒贬。10 铨(quán 全):衡量。 品:品评。 11 撮(cuō搓):聚集而取,这里指内容的摘要。12 周:全。 13 巧:《梁书•刘勰传》作“功”,指功用。译文据“功”字。14 君山:桓谭 的字。他是东汉初年学者,他所著《新论》中偶然有关于文学方面的论点。 公幹:刘桢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论文的著作今不传,但在《文 心雕龙》中有两处(《凤骨》、《定势》)引到他对于文学的意见。15 吉甫: 应贞的字。他是西晋学者,他的有关文学论著今不传。士龙:陆云的字。他 是西晋文学家,他对文学的一些主张大都表达在给其兄陆机的信里(见《陆 士龙集》)。16 间出:偶然出现,这里是说桓、刘等人偶然有论文的话,也 偶然有中肯的话。17“并未”二句:这里是拿枝叶和波澜比喻作品的辞藻, 拿根和源比喻作品所应依据的儒家学说。 18 诰(gào 告):教训。

    〔译文〕

    细读近来讨论文章的著作,那是很不少的:如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场的《文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 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大都只接触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很少能 从大处著眼。他们有的赞美或指责当代的作家,有的评论前人的作品,有的 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对某些作品的内容作了简括的叙述。 曹丕的《论文》比较细密,但不完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颇见辩才,不过不一定恰当;应玚的《文论》是华丽的,可是比较空疏简略;陆机的《文 赋》讲的虽巧妙,却又嫌它琐碎杂乱;《文章流别论》的内容是精湛的,可 惜用处不大;《翰林论》比较浅薄,不得要领。此外像桓谭、刘桢、应贞、 陆云等人,也泛论过文章的意义,有时或许有较好的意见提出来。但他们都 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由于他们 未能很好地继承过去圣贤的教导,因此对后代的人也不能给予多少帮助。

    (四) (原文)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 1,师乎圣 2,体乎经 3,酌乎纬 4,变乎骚5 ;文之枢纽 6,亦云极矣 7。若乃论文叙笔 8,则囿别区分 9;原始以表未, 释名以章义 10,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11。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 情析采 12,笼圈条贯 13:搐神、性 14,图风、势 15,苞会、通 16,阅声、 字“;崇替于《时序》18,褒贬于《才略》19 ,怊怅于《知音》20,耿介于《程器》21;长怀《序志》22,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22。位理定 名,彰乎“大易”之数 24;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注释〕

    1 本乎道:本书第一篇《原道》,说明文本于道。道:指自然之道,也 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或原则。2 师乎圣:本书第二篇《征圣》,说明圣人和 文章的关系。刘勰认为圣人是能认识自然之道的先知先觉,因此,文学创作 要向这些圣人学习。3 体乎经:本书第三篇《宗经》,说明文学创作应该根 据儒家经典,因为这些经典是圣人阐述自然之道的著作。4 酌乎纬:本书第 四篇《正纬》,说明纬书的不可信,但其文辞也有可参考之处。纬书是汉人 伪造的关于符箓瑞应的著作,曾一度和经书并列。5 变乎骚:本书第五篇《辨 骚》,是专门评论《楚辞》的。自此以下的二十一篇,是就各种文体分别进 行论述。《辨骚》的性质和前四篇不同,而与后二十篇相近。6 枢纽:关键。7 极:追究到底。8 文:指讲究音节韵律的作品。笔:指不讲音节韵律的作品。从本书第五篇《辨骚》到第十三篇《哀弔》中所论文体是“文”类,第十四 篇《杂文》和第十五篇《谐隐》介于“文”、“笔”之间,第十六篇《史传》 到第二十五篇《书记》是“笔”类。晋宋以后渐渐兴起“文”、“笔”之分, 刘勰在《总术》篇曾沦述到这个问题。9 囿(yòu 右):园林,这里和“区” 字同指写作的领域。 10 章:明。11 统:总和、根本的,引申指体裁的基本 特征。12 割情析采:本书第三十一篇《情采》,论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情是感情,采是文采,分析指内容和形式。此外,如《风骨》、《熔裁》、《附会》等篇,也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因此,这里以“割 情析采”来概括下篇的主要内容。13 笼圈:包举的意思。条贯:条理。这两 句是指从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中归纳出理论来。 14 摛(chī吃):发布,引 申为陈述。神:本书第二十六篇《神思》论述创作的构思问题。性:本书第 二十七篇《体性》论述作品的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 15 图:描绘,引申 为说明。风:本书第二十八篇《风骨》论述对文意和文辞的要求。势:本书 第三十篇《定势》论述作品的体裁和体势的关系。 16 苞:通包。会:本书 第四十三篇《附会》论述对作品内容和文辞的规划整理问题。通:本书第二 十九篇《通变》论述文学的继承和革新问题。 17 阅:检查。声:本书第三十三篇《声律》论述作品的音节韵律问题。字:本书第三十九篇《练字》论 述运用文字问题。 18 崇替:盛衰,指论述文学的盛衰。《时序》:本书第 四十五篇《时序》论述文学发展的盛衰和时代的关系。 19 褒贬:赞扬与指 责,这里指评论。《才略》:本书第四十七篇《才略》论述历代主要作家的 创作才华。 20 怊怅(chāo chàng 抄唱):悲恨、慨叹。《知音》:本书 第四十八篇《知音》慨叹知音的难得,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文学批评和 欣赏。 21 耿(gěng 梗)介:正大光明的意思。《程器》:本书第四十九篇《程器》论述作家的品质问题,22 长怀,申述作者的情怀。长,引长。《序 志》:说明作者写这部书的用意和全书的安排。23 毛目:指概貌,和上文“纲 领”略同。毛:粗略。 24 大易:范文澜注:“大易,疑当作大衍。”《周 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意为推演天地之数,共有 五十。京房认为五十包括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马融认为指太极、两仪、 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均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除《序志》外,论文的共四十九篇。

    〔译文〕

    这部《文心雕龙》的写作,是从自然之道出发,以圣人为师,根据经典, 参考纬书,并且寻究《楚辞》以下的变化。这样对于文章的主要关键,是可 以搞透彻的。至于各种文章的体裁,有属于“文”的,有属于“笔”的,都 分别指出它们的异同。对于每种文体,都追溯它的起源,叙述它的演变,说 明体裁名称的意义,并举几篇代表作品加以评论,从阐述写作道理中总结各 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按照这样,在本书的上篇里边已经把文章的主要类别都 说清楚了。下面再从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概括出理论的体系:陈述 了“神思”和“体性”问题,说明了“风骨”和“定势”问题,包括了“附 会”以上、“通变”以下的一系列问题,还考察了从“声律”到“练字”等 具体问题;此外,又以《时序》篇论述了不同时代文章的盛衰,以《才略》 篇指出历代作家文学才华的高低,在《知音》篇十分感慨地说明正确的文学 评论之不易,在《程器》提出道德品质和政治修养对作家的重要;最后,用《序志》篇叙述自己的志趣,作为全书的总结。这样,就在本书下篇里边,把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种种具体问题都大致讲到了。安排内容,确定篇名,一 共写了五十篇,恰好符合“大衍”的数目;其中讨论文章本身的,只有四十 九篇。

    (五) (原文)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 1 。虽复轻采毛发 2 ,深极骨髓 3 , 或有曲意密源 4 ,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 乎旧谈者,非雷同也 5 ,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 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 6 ;擘肌分理 7 ,唯务折衷 8 。按辔文雅之场 9 ,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言不尽意 10,圣人所难;识在瓶管11,何能矩矱 12?茫茫往代,既沈予闻 13,眇眇来世 14,倘尘彼观也 15。

    〔注释〕

    1 弥纶:这个词全书曾用到六次,如《原道》篇说“弥纶彝(yi 宜)宪”,《附会》篇说“弥纶一篇”等。这是由《周易•系辞上》中所说“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来的。弥:弥缝补合。纶:经纶牵引。两字连用有综合组织、整 理阐明的意思。 2 毛发:比喻创作中的枝节,即词藻方面的问题。3 骨髓: 比喻创作上的根本问题,如文原于道、征圣、宗经等。4 曲意密源:指深微 隐曲的道理。曲:曲折隐微。密:深密隐曲。5 雷同:《礼记•曲礼上》: “毋雷同。”郑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 然也。”6 不屑:不顾、不问的意思。 7 擘(bai 掰)肌分理:张衡《西京 赋》中曾说:“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文选》卷二)指剖析的精细。 擘:剖。理:肌理,指肌肉的纹理。这里是比喻对文学理论的分析。 8 折 衷:即折中。折是判断,中是恰当。 9 文雅之场:和下句的“藻绘之府” 都指创作领域。按辔(pei 佩):和下句的“环络”都指在文坛上活动。辔: 马缰绳。络:马笼头。 10 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 不尽意。”11 瓶:指小的容器。《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守 不假器,礼也。”杜注:“挈瓶,汲者,喻小知。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 挈,提,用小瓶提水,喻智力短小。管:《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窥:看。从竹管中看天,喻见识极狭窄。 12 矩 矱(yue 曰):指文学的法则。矩:匠人的曲尺。矱:度量用的尺子。屈原《离骚》:“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13 沈:深入,指自己学识的加深。 14 眇眇(miao 秒):遥远。 15 倘:或许。尘:污。这是 刘勰自谦之词。

    〔译文〕

    评论一篇作品,那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综合评论许多作品,就比较困难 了。虽然这本书中对文章的表面细节讲得很少,而对重要的问题深入地进行 了探讨,但是仍有某些曲折细微的地方,好像就在眼前,却又溜到远处去了; 因而论述中未能表达出来的,也就很多了。至于已经写到书中的意见,有些 和前人的说法差不多,并不是有意随声附和,而是事理本身不可能有别的说 法;有些和前人的说法不同,这也不是随便提出异说,因为按照道理是无法 赞同旧说的。所以,无论与前人相同或不同,并不在于这些说法是古人的还 是今人的,主要是通过具体分析,力求找出不偏不倚的正确主张来。作者驰 聘在文坛之上,挥洒于艺苑之中,有关问题这里差不多都谈到了。不过语言 不易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这是圣人也感到困难的;何况我的见识这样浅短, 怎能给别人立起什么法度呢。从历代的著作中,我已深受教益;对于未来的 读者,这部书也许能供他们参考。

    (六) (原文)  赞曰:生也有涯 1,无涯惟智。逐物实难 2,凭性良易 3。傲岸泉石 4, 咀嚼文义 5。文果载心 6,余心有寄。

    〔注释〕

    1 涯(ya 牙):边际。《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同智) 也无涯。” 2 逐物:指理解、掌握事物。 3 性:指自然的天性。《荀子•正 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杨倞注:“和,阴阳冲和,气也。事,任使也;言人之性,和气所 生,精合感应,不使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精合,谓若耳目之精灵与见 闻之物合也。感应,谓外物感心而来应也。”刘勰在这里强调“凭性良易”, 和他在本篇前面所讲“亦已灵矣”的“秉性”有关,也和其自然之道的基本 文学观点有联系。4 傲岸:不随和世俗,即任性;这里也有无所拘束的意思。 鲍照《代挽歌》:“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鲍参军集》卷二)泉 石:指隐居山林生活。5 咀(ju 举)嚼:细细品味。 6 载心:表达其心意。

    〔译文〕

    总之,人生有限,学问却无边无际。要理解事物的真象,的确是有困难 的;凭着自然的天性去客观地接触事物,那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要如无拘 无束的隐居者那样,才能细细体会文章的意义。如果这部书能够表达自己的 心意,我的思想也就有所寄托了。


如果你对文心雕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心雕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