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笔谈卷二 一  象数

类别:子部 作者:沈括(宋) 书名:梦溪笔谈

    又一说:子午属庚(此纳甲之法,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也。),丑未属辛(翼初爻纳辛丑辛未也。),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戊申也。),卯酉属己(离初爻纳己卯尸己酉也。),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戍也。),巳亥属丁。(兑初爻纳丁巳丁玄也。)一言而得之者,宫与士也。(假令庚子庚午,一言便得庚;辛丑辛未,一言便得辛;戊寅戊申,一言便得戊;己卯己酉,一言便得己;故皆属土。余皆仿此,)三言而得之者,徵与火也。(假令戊子戊午,皆三言而得庚;己丑己未,皆三言而得辛;丙寅丙申,皆三言而得戊;丁卯丁酉,皆三言而得己。故皆属火。)五言而得之者,羽与水也。(假令丙子丙午,皆丑言而得庚;丁丑丁未,皆五言而得辛;甲寅甲申,皆五言而得戊;乙卯乙丑,皆五言而得巳。故皆属水。)七言而得之者,商与金也。(假令甲子甲午,皆七言而得庚;乙丑乙未,皆七言而得辛;王申壬寅,皆七言而得戊;癸丑癸酉,皆七言而得已。故皆属金。)九言而得之者,角与木也。(假令壬子壬午,皆九言而得庚;癸丑癸未,皆九言而得辛;庚寅庚申,皆九言而得戊;辛卯辛酉,皆九言而得己。故皆属木。)此出于《抱朴子》,云是“河图、玉版之文”。然则一何以属土,三何以属火,五何以属水?其说云:“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无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皆奇数而无偶数。莫知何义,都不可推考。

    又有一种说法:子午属庚(这是纳甲之法,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丑未属辛(巽初爻纳辛丑辛未),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戊申),卯酉属己(离初爻纳己卯己酉),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戌),巳亥属丁(兑初爻纳丁巳丁亥)。一个字就得到的,是宫与士。(假如让庚子庚午,一个字就得庚;辛丑辛未,一个字就得辛;戊寅戊申,一个字就得戊;己卯已酉,一个字就得己;所以都属土。其他的都照这样。)三个字就得到的,是徵与火。(假如让戊子戊午,都是三个字就得庚;己丑己未,都是三个字就得辛;丙寅丙申,都是三个字就得戊;丁卯丁酉,都是三个字就得己。所以都属火。)五个字就得到的,是羽与水。(假如让丙子丙午,都是五个字就得庚;丁丑丁未,都是五个字就得辛;甲寅甲申,都是五个字就得戊;乙卯乙丑,都是五个字就得巳。所以都属水。)七个字就得到的,是商与金。(假如让甲子甲午,都是七个字就得庚;乙丑乙未,都是七个字就得辛;壬申壬寅,都是七个字就得戊;癸丑癸酉,都是七个字就得巳。所以都属金。)九个字就得到的,是角与木。(假如让壬子壬午,都是九个字就得庚;癸丑癸未,都是九个字就得辛;庚寅庚申,都是九个字就得戊;辛卯辛酉,都是九个字就得己。所以都属木。)这些都出自《抱朴子》,说是“河图、玉版的文字”。既然这样,那么一为什么属土,三为什么属火,五为什么属水?它是这样说的:“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都是奇数却没有偶数。不知是什么意思,都不能够推求考究。

    世俗:十月遇壬日,北人谓之“入易”,吴人谓之“倒布”。王日气候如本月,癸日差温类九月,甲日类八月。如此倒布之,直至辛日。如十一月,遇春秋时节即温,夏即暑,冬即寒。辛日以后,自如时令。此不出阴阳书,然每岁候之,亦时有准,莫知何谓。

    民间的习俗:十月间遇到壬日,北方人叫做“入易”,吴地人叫做“倒布”。壬日的气候像它那个月,癸日略显温暖像九月,甲日像八月。像这样倒布,一直到辛日。如十一月,遇到春秋时节就温暖,到夏天就暑热,到冬天就寒冷。辛日以后,自然像时令一样。这些没有超出阴阳书,但每年等着,也有时准确,不知道怎么来的。

    卢肇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百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侯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而“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卢肇论说海潮,以为是固为太阳的升落激起来而形成的,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如果因为是太阳的升落所引起的,那么海潮每天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的,怎么潮来又有早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涨落的规律,每到月球正好运行到子、午的位置时就有海潮发生,按这一条规律来观察海潮,总是没有丝毫差误。(这是在海边上观察得到海潮产生的时刻。离海远,就应该根据地理位置增添时刻了。)当月球正好到子午位时产生的叫“潮”,那么月球正好到子位时产生的叫“汐”;正好到了子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了午位时发生的便叫“汐”。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自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盈亏,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磹楔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冬也,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乃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而又主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问,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唯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如此历日,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于之说者。

    历法在经书中见到的,只有《尧典》说:“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调整历法上一年的长度,以便按节令确定四季。”设置闰月的方法,从尧帝时就开始有,远古以前,又不知如何。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先圣王遗下的,固不当议论。但有的事情是古人没有认识到,而有待于后人解决的,如岁差之类便是近代才发现,这当然就说不上是今人议论古人了。一般太阳出没一次,称为一天;月球盈亏一次,称为一月。用日月记天时,虽定名,但月球运行29 天多,又与太阳相会,一年12 次相遇还有多余的日,积32 月,再余一会。由于朔望月的日数少于二个中气之间的日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气与朔日就离得越来越远,以致中气落后到下一个月,中气不在应该在的月份,这个月的名称和实际节气就不相符合,增加一个月叫做“闰”。“闰”的产生出于不得已,如同造房子用的石楔子。加了闰月之后,虽然中气在应该在的月份了,但节气和朔日还是时前时后,历年时长时短与回归年总不一致,历法上的四季不能正当节令,算起来十分繁杂而琐碎。积数月而成为一季,合四季而成一年,寒去暑来,万

    物的生长衰亡变化的规律,都是由于24 节气决定的。仅仅记月亮的圆缺,与一年的农事兴衰好坏就全无关系。现在历法上用朔来定12 个月,节气反而不能表示一个月的时政。历法上已称为春季了,但依旧是冬季的肃杀的景象,这是由于朔在节气前面的缘故,光说是乙岁的春季,实际上是甲岁的冬季。历法上仍然称为冬季,但己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时令了,这是由于朔在节气后面的缘故,光说是甲岁的冬季,实际上是乙岁的春季了。按朔定的不反映气候特征的正二三四月成了定季节的基础,而实际反映万物生长衰亡的24 节气反而只写在历书中,不作为定月份的依凭了,而又产生闰月这一多余的事物,这可能是古人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办法,不如用12 气为一年,再不用12 个月为一年,只用立春的这一天为孟春的第一天,用惊蛰为仲春的第一天,月大31 天,月小30 天,历法上的一年和回归年的长短相等,再也没有闰余了。12 个月以月大月小相间,纵然有两个小月相连,一年不过一次。这样,四季的节气在历法上得到了立常的反映,再也不会出现“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的混乱现象了,日月五星的运行及其位置自然要用新历表示,而计算的方法不必更改,仍用旧法,虽然也有的事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如海生动物的生长发育,但月亮的圆缺与四季气候变化却完会没有关系,只要在历书里注明就可以了。借以元祐元年为例子,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逆;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这样的历法岂不是简易严整,既与天体的运行相符食,又省掉弥补闰余的麻烦了吗?我曾验证过一天有的多于一百刻,有的不到一百刻,对于我的说法人们已经怀疑了。我又说过12 次划分和斗建都应当随着岁差而迁移,人们就更加惊诧了。现在这番有关历法的议论,更加要遭到怒骂和攻击了,但将来必定会有采用我这一学说的人。

    五行之时谓之“五辰”者,春夏秋冬,各主一时,以四时分属五行,则春夏秋冬虽属木火金水,而建辰、建未、建戌、建丑之月,各有十八日属土,故不可以时言,须当以月言。月谓之十二辰,则五行之时谓之五辰也。

    五行的时辰叫做“五辰”,在春夏秋冬,各管一个时辰,用四季分属五行,那春夏秋冬虽属木火金水,但三月、五月、九月、十二月,各有十八日属土,所以不能按季节说,必须按月说。月份称做十二辰,那么五行的季节就叫做五辰了。

    《黄帝素问》有“五运”、“六气”。所谓“五运”者,甲已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如甲巳所以为土,戊癸所以为火,多不知其因。予按,《素问•五运大论》:“黄帝问五运之所始于歧伯,引《太始天元册文》曰:‘始于戊已之分’。所谓戊巳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王砅注引《遁甲》:“六戊为天门,六巳为地户。”天门在戌亥之间,奎、壁之分;地户在辰巳之间,角、轸之分。凡阴阳皆始于辰,上篇所论十二月谓之十二辰,十二支亦谓之十二辰,十二时亦谓之十二辰,日月星谓之三辰,五行之时谓之五辰。五运起于角轸者,亦始于辰也。甲巳之岁,戊巳黅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土运。(角属辰,轸属巳。甲巳之岁,得戊辰巳巳干皆土,故为土运。下皆同此。)乙庚之岁,庚辛素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金运,庚辰辛巳也。丙辛之岁,壬癸玄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水运,壬辰癸巳也。丁壬之岁,甲乙苍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本运,甲辰乙巳也。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火运,丙辰丁巳也。《素问》曰:“始于奎、壁、轸、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凡运临角轸,则气在奎、壁以应之。气与运常同天地之门户。故曰:“土位之下,风气承之。”甲巳之岁,戊巳上临角、轸,则甲乙木在奎、壁。(奎属戌,壁属亥。甲巳之岁得属甲戌乙亥,下皆同此。)曰“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者,乙庚之岁,庚辛金临角轸,则丙丁火在奎、壁。曰“水位之下,土气承之”者,丙辛之岁,壬癸水临角、轸,则戊已上在奎、壁。曰“风位之下,金气承之”者,丁壬之岁,甲乙木临角、轸,则辛金在奎、壁。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者,戊癸之岁,丙丁火临角、轸,则壬癸水在奎、壁。古今言《素问》者,皆莫能喻,故具论如此。

    《黄帝素问》有“五运”、“六气”的说法。所谓“五运”,甲巳是土运,乙庚是金运,丙辛是水运,丁壬是木运,戊癸是火运。比如甲巳之所以是土,戊癸之所以是火,大多不知道它的来由。我考察了一下,《素问•五运大论》说:“黄帝向岐伯问五运的由来,岐伯引述《太始天元册文》说:‘来自戊已之区分’。所谓戊已区分,奎星、壁星、角星、轸星,就是天地的门户。”王砅注释引用《遁甲》说:“六戊是天门,六巳是地门。”天门在戌亥的中间,奎星、壁星的分野;地门在辰巳的中间,角星、轸星的分野。凡是阴阳都从辰开始,上篇说到十二月叫做十二辰,十二支也叫做十二辰,十二时还叫做十二辰,日月星叫做三辰,五行的季节叫做五辰。五运从角星、轸星开始,也就是从辰开始。甲巳的年岁,戊巳黄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土运。(角属辰,轸属巳。甲巳年,得戊辰己巳干都是土,所以是土运;以下都与这相同。)乙庚的年岁,庚辛白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金运,就是庚辰辛已。丙辛的年岁,壬癸黑红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水运,就是壬辰癸巳。丁壬的年岁,甲乙青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木运,就是甲辰乙巳。戊癸的年岁,丙丁红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火运,就是丙辰丁巳。《素问》说:“从奎星、壁星、角星、轸星开始,就是天地的门户。”凡是运到了角星、轸星,那气就在奎星、壁星来相应。气与运常同天地的门户。所以说:“土位的下面,风气承接。”甲巳的年岁,戊己土到了角星、轸星,那甲乙木在奎星、壁星。(奎属戌、壁属亥。甲巳的年岁就属甲戌乙亥。以下都与这相同。)说“金位的下奋,火气承接”,是乙庚的年岁,庚辛金到了角星、轸星,那丙丁火在奎星、壁星。说“水位的下面,土气承接”,是丙辛的年岁,壬癸水到了角星、轸星,那戊已土在奎星、壁星。说“风位的下面,金气承接”,是丁壬的年岁,甲乙木到了角星、轸星,那庚辛金在奎星、壁星。说“七月火的下面,水气承接”,是戊癸的年岁,丙丁火到了角星、轸星,那壬癸水在奎星、壁星。自古至今说《素问》的,都没有说明白,所以像这样详细说一遍。

    世之言阴阳者,以十干寄于十二支,各有五行相从,唯戊巳则常与丙丁同行,五行家则以戊寄于巳,巳寄于午,六壬家亦以戊寄于巳,而以巳寄于未,唯《素问》以奎、壁为戊分,轸、角为巳分。奎、壁在亥戌之间,谓之戊分,则戊当在戌也。轸、角在辰已之间,谓之巳分,则巳当在辰也。遁甲以六戊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则戊亦当在戌;六巳为地户,地户在辰巳之间,则巳亦当在辰。辰戌皆上位,故戊己寄焉。二说正相合。按字书,“戌”从戊从一,则戊寄于戌,盖有从来。“辰”文从厂从■(《左传》:“亥有二首六身。”亦用此“■”字。);■从乙从己,则己寄于辰。与《素问》、遁甲相符矣。五行:土常与水相随。戊,阳上也。一,水之生数也。水乃金之子,水寄于西方金之末者,生水也,而旺土包之。此“戌”之理如是。己,阴上也。六,水之成数也。水乃木之母,水寄于东方木之末者,老水也,而衰土相与隐于厂下者,水土之墓也。厂,山岩之可居者;乙,隐也。

    世上讲阴阳的,将十干依附在十二支,各有五行相随,唯有戊巳常与丙丁同行,五行家将戊依附在巳,已依附在午,六壬家也将戊依附在巳,却将己依附于未,只有《素问》将奎星、壁星作为戊的分野,轸星、角星作为己的分野。奎星、壁星在亥戌之间,叫做戊分,那么戊应该在戌。轸星、角星在辰已之间,叫做己分,那么己应该在辰。遁甲把六戊作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那么戊也应该在戌;六己作为地门,地门在辰巳之间,那么己也应该在辰。辰戌都在土位,所以戊己就依附在这里。这两种说法完全相合。按照字书解释,“戌”从戊从一,那么戊依附在戌,大概就有个来历。“辰”字从厂从垄(《左传》:“亥有两个头六个身子。”也用这个“■”字。);■从乙从己,那么己依附在辰。与《素问》、遁甲相符合。五行的说法:土常与水相随。戊,是阳土。一,是水的生数。水是金的孩子,水依附在西方金的后面,生成了水,又用旺土包起来。这“戌”的道理就像这样。己,是阴土。六,是水的整数。水是木的母,水依附在东方木的后面,是老水,而衰土接着隐藏在岩穴下面,那是水土的坟墓。厂,是山岩中可以居住的地方;乙,就是隐藏。

    律有实积之数,有长短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所谓实积之数者,黄钟管长九寸,径九分,以黍实其中,其积九九八十一,此实积之数也。林钟长八寸,径九分,八九七十二。(《前汉书》称八八六十四,误也,具下文。)余律准此。所谓长短之数者,黄钟九寸,三分损一,下生林钟,长六寸;林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长八寸,此长短之数也。余律准此。所谓周径之数者,黄钟长九寸,围九分(古人言“黄钟围九分”,举盈数耳,细率之当周九分七分之二,举周九分七分之三。);林钟长六寸,亦围九分。(十二律皆围九分,《前汉志》言“林钟围六分”者,误也。予于《乐论》辩之甚详。本《史记》称“林钟五寸十分四”,此则六分九五十四,足以验《前汉》误也。)余律准此。所谓清浊之数者,黄钟长九寸为正声,一尺八寸为黄钟浊宫,四寸五分为黄钟清宫。(倍而长为浊宫,倍而短为清宫。)余律准此。

    律管有实积之数,有长短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所谓实际之数,指的是黄钟管长9寸,直径9 分,把黄米充塞在它里面,它的体积九九八十一,这就是实积之数。林钟长8 寸,直径9分,八九七十二。(《前汉书》说是八八六十四,错了。详细说明在下文。)其他的律管都依此为准。所谓长短之数,指的是黄钟9 寸,3 分减1,下面生出林钟,长6 寸;林钟3 分增1,上面生出太蔟,长8 寸,这就是长短之数。其他的律管依此为准。所谓周径之数,指的是黄钟长9 寸,周长9 分(古人说“黄钟周长9 分”,是举的整数,细率应是周长9 9376 9 12 937分,全周长分。);林钟长寸,周长也是分。( 根律管都是周长分,

    《前汉志》说“林钟周长6 分”,错了。我在《乐论》中阐述得很详细。原来《史记》说“林钟5 寸10 分4”,这里却是6 分9、5、10、4,足以证明《前汉书》错了。)其他的律管都依比为准。所谓清浊之数,指的是黄钟长9 寸是正声,1 尺8 寸是黄钟浊宫,4 寸5 分是黄钟清宫。(加一倍还长是浊宫,加一倍还短是清宫。)其他的律管都依此为准。

    八卦有过揲之数,有归余之数,有阴阳老少之数,有河图之数。所谓过揲之数者,亦谓之“八卦之策”。乾九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九三十六;坤六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六二十四。此乾坤之策过揲之数也,余卦准此。(前卷叙之已详)所谓归余之数者,乾一爻三少,初变之“初五”,再变之、三变之初各四,并卦为十四爻,三合四十二,此乾卦归余之数也。坤一爻三少,初变之“初九”,再变、三变各八,并卦为二十六爻,三(爻)合之七十八,此坤卦归余之数也。余卦准此。阴阳老少之数,乾九揲而得之,故曰老阳之数九;坤六揲而得之,故曰老阴之数六。震、艮、坎皆七揲而得之,故曰少阳之数七;巽、离、兑皆八揲而得之,故曰少阴之数八。所谓河图之数者,河图北方一,南方九,东方三,西方六,东北八,西北六,东南四,西南二,中央五。乾得南、中、北,故其数十有五;坤得(东)西、南、东北、西北,故其数三十;震得东南、西南、东、西、北,故其数十有七;巽得南、中、东北、西北,故其数二十有八;坎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故其数二十有五;离得东、西、南、北,故其数二十;艮得南、东、西、东北、西北,故其数三十有三;兑得东南、西南、中、北,故其数十有二。具图如后(图缺)。

    八卦有过揲之数,有归余之数,有阴阳老少之数,有河图之数。所谓过揲之数,也叫做“八卦之策”。乾九揲就得出来,揲必定用到四,四九三十六;坤六揲就得出来,揲必定用到四,四六二十四。这就是乾坤之策过揲之数,其他的卦都依此为准。(前卷已说得很详细)所谓归余之数,指的是乾卦一爻三少,首先变成“初五”,再变、三变的初各是四,合卦是十四爻,三合成四十二,这就是乾卦归余之数。坤卦一爻三少,首先变成“初九”,再变一、三变各是八,合卦是二十六爻,三(爻)合成七十八,这就是坤卦归余之数。其他的卦都依此为准,阴阳老少之数,乾卦九揲就得出了,所以说老阳之数是九;坤卦六揲就得出了,所以说老阴之数是六。震卦、艮卦、坎卦都是七揲得出的,所以说少阳之数是七;巽卦、离卦、兑卦都是八揲得出的,所以说少阴之数是八。所谓河道之数,河图的北方是一,南方是九,东方是三,西方是七,东北方是八,西北方是六,东南方是四,西南方是二,中央是五。乾卦得到南方、中央、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五;坤卦得到(东)西方、南方、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三十;震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东方、西方、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七;巽卦得到南方、中央、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二十八;坎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中央,所以它的数是二十五;离卦得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二十;艮卦得到南方、东方、西方、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三十三;兑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中央、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二。画了一个图在后面。(图缺。)

    揲蓍之法(凡一爻含四卦,凡一阳爻,乾为老阳,两多一少,非震即坎,非坎即艮。少在前,震也;少在中,坎也;少在后,艮也。三揲之中,含此四卦,方能成一爻。阴爻亦如此;三爻坤为老阴,两少一多,非巽即离,非离即兑,多在前,即巽也;多在中,离也;多在后,兑也。),积三爻为内卦,凡含十二卦。(一爻含四卦,三爻共十二卦也。)所以含十二卦,自相重为六卦,爻凡得六十四卦。(重卦之法,以下爻四卦弃中爻四卦,得十六卦;又以上爻四卦弃之,得六十四卦。)外卦三爻,亦六十四卦。以内外六十四卦复自相乘,为四千九十六卦,方成《易》之卦。(此之卦法也。揲蓍凡十有八变,成《易》之一卦。一卦之中,含四千九十六卦在其间,细算之乃见。)凡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此变卦法,《周易》是也。)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此之外法也,如乾之坤之屯之蒙,尽六十四卦,每卦皆如此,共得四千九十六卦,今《焦贡易林》中所载是也。)四千九十六卦方得能却成一卦,终始相生。以首生尾,以尾生首;积至微之数,以成至大,积至大之数,却为至微;循环无端,莫知首尾,故《罔象成名图》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四千九十六卦却变为一卦,循环相生,莫知其端。)大小一也,积小以为大,积大复为小,岂非一乎?往来一也,首穷而成尾,尾穷而反成首,岂非一乎?故至诚可以前知,始未无异故也。以夜为往者,以昼为来,以昼为往者,以夜为来。来往常相代,而吾所以知之者一也。故藏往知来,不足怪也。圣人独得之于心而不可言喻,故设象以示人。象安能藏往知来,成变化而行鬼神?学者当观象以求。圣人所以自然得者,宛然可见,然后可以藏往知来,成变化而行鬼神矣。《易》之象皆如是、非独此数也。知言象为糟粕,然后可以求《易》。

    数蓍草的方法(凡是一爻含四卦,凡是一阳爻,乾卦是老阳,两多一少,不是震卦就是坎卦,不是坎卦就是艮卦。少的在前,是震卦;少的在中间,是坎卦;少的在后,是艮卦。三次数蓍草中,含有这四卦,才能成为一爻。阴爻也是这样:三爻坤卦是老阴,两少一多,不是巽卦就是离卦,不是离卦就是兑卦,多的在前,就是巽卦;多的在中间,是离卦;多的在后,是兑卦。),积三爻成为内卦,共含十二卦。(一爻含四卦,三爻共有十二卦。)所以含十二卦,自相重叠的是六卦,爻共得六十四卦。(重叠八卦的方法,把下爻四卦去掉中爻四卦,得到十六卦;又把上爻四卦去掉,得六十四卦。)外卦三爻,也是六十四卦。将内外六十四卦再自相乘,成了四千零九十六卦,才成为《周易》的卦。(这就是卦法。数蓍草共十八变,成为《周易》的一卦。一卦之中,包括四千零九十六卦在里面,仔细一算就可发现。)大凡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这种变卦法,就是《周易》。)六十四卦变成四千零九十六卦。(这种卦法,如同乾卦啊坤卦啊屯卦啊蒙卦啊,全部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这样,共得出四千零九十六卦,现今《焦贡易林》中所记载的就是这样。)四千零九十六卦同时得出能返回成一卦,终与始相对产生。用头生出尾,用尾生出头;积累极小的数,用来变成最大,积累最大的数,却变成极小;这样循环没有尽头,没有人能弄清它的首尾,所以《图象成名图》说:“那大的没有外,那小的没有内,迎面看不见它的头,跟着看不见它的尾。”(一卦变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成了四千零九十六卦;四千零九十六卦却变成一卦,循环相生,不能弄清它的尽头。)大和小同一,积累小而成为大,积累大又成为小,难道不是同一吗?往和来同一,首到了尽头就成了尾,尾到了尽头反而成了首,难道不是同一吗?所以极忠诚就可以事先了解,因为自始至终都没有两样。将夜间当成去的,就把自昼当成来,把白昼当成去的,就把夜间当成来。来与往常常互相更迭,而我知道的就是同一。所以躲避过去知道未来,不值得奇怪。圣人只是在心中领会却不用语言说明,所以用一种征象来告诉别人。征象怎么能躲避过去知道未来,成为变化而传布鬼神?学者应当观察征象去寻求。圣人能自然得到的原因,是因为清清楚楚地可以看出,然后可以躲避过去知道未来,成为变化而传布鬼神。《周易》的征象都是这样,不只是这种教。知道了说这种征象是糟粕,然后才可以寻求《周易》的道理。


如果你对梦溪笔谈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梦溪笔谈》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