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类别:子部 作者:明·吴应箕 书名:读书止观录

    【原文】

    子墨子南使卫,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下,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是?”读书者当观是①。

    【注释】

    ①读书者当观是:陈继儒作《读书十六观》,共十六则,每则后有“读书者当作此观”句。屠本作《演读书十六观》,每则后是“读书者观此”一句。吴应箕《读书止观录》卷一至卷三各则末多作“读书者当观是”、“读书者当观此”。而卷四卷五即陈、屠二人所作《读书十六观》与《演读书十六观》。

    【译文】

    墨子向南到卫地去,用车载了许多书。弦唐子见了觉得奇怪。墨子解释说:“过去周公旦白天要读书百篇,夜晚还会见士人七十人,所以他能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他的美名流传到今。我墨翟既没有朝廷政事,又没有农田耕作的劳苦,我怎敢荒废读书的事?”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宁越,中牟人。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①:“何为可以免此?”友曰:“莫如学也。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越曰:“请以十五岁②。人将休,我不敢休;人将卧,我不敢卧。”学十五岁而为周威王之师。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谓:此处有问义。②请:本义是请求。这里有请让我试一试的意思。

    【译文】

    宁越,是中牟人。他怕种田谋生的劳苦,问他的朋友说:“怎样做才能免掉这种劳苦呢?”朋友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了,读书三十年,就可以成功了。”宁越说,“让我试用十五年来完成吧。别人要休息时我不休息,别人要睡的时候,我也不去睡。”后来他苦读十五年而成了周威王的国师。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梁邱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①。”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吴生曰②:所谓不在三更早、五更迟③,只怕一日暴,十日寒。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夫子:对人的敬称。②吴生:作者吴应箕自称。③三更早、五更迟:俗谚,也作“三更眠,五更起”,就是起得早睡得迟的意思。

    【译文】

    梁邱据对晏子说:“我是学到老也赶不上您先生的了。”晏子说:“我晏婴听说这样一句名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不与常人不同,不过是坚持去做不放下,坚持向前不休止罢了。”吴生说:这就是所谓不在乎每天起早睡晚,而要防止一曝十寒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扬子云工赋,王君大习兵,桓谭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谚曰:“习伏众神”①,“巧者不过习者之门”。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习伏众神:当时的谚语,就是熟能生巧,如有神助的意思。

    【译文】

    扬子云善于作赋,王君大对刀剑等兵器很在行。桓谭要想学他们二人的技艺。扬子云告诉他:“能读一千篇赋,就会写出好赋了。”王君大也说“你看过一千把剑,就知道其中的学问了。”旧谚说:“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①。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②,一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于是就业。长则博物洽闻,金玉其行。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书舍:老师教书的地方。②愿:此处作倾慕解,与下句“羡”略同。

    【译文】

    邴原从小失去父母。几岁的时候,走过一位老师的学堂,在门外哭泣。老师问:“你为什么在这儿哭?”他说:“凡是能来上学的,都是有父母的。我又羡慕他们有父母,又羡慕他们能上学。心中感到悲哀,所以才哭。”老师很同情他,就说:“你如愿来上学,可以不用交学费。”于是邴原就跟这老师学习。后来邴原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朱穆耽学,锐意讲诵,或时不自知亡失衣冠①,颠坠坑岸。②其父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亡失衣冠:丢掉了衣帽。②坑岸:土坑,阶岸。

    【译文】

    朱穆喜欢读书,专心致志地读,有时自己丢失了衣帽或走道跌落坑洼低处也不知道。他的父亲以为这孩子太死心眼,恐怕连马有几只脚也不知道。高凤,字文通,家里是种田的。有次妻子下田劳作,让他看管晒在庭院的麦子,别让鸡吃麦粒。天忽然下大雨,高凤拿了一根竹竿,一面还在诵读经书,雨水把麦浸湿流散,他也不知道,等妻子回来责怪他,他才如梦初醒。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李永和杜门却扫①,绝迹下帷②。弃产营书,手自删削。每叹曰:“丈夫拥有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吴生曰:弃产营书,是我辈常事。余尝语朋友中一二有力者,谓君辈自不须弃产,但于他所用者,损彼就此足矣。若余欲营书,虽欲不弃产,得乎?故余尝于小斋自述云:“产为丛书荡,堂非宝绘名”,盖实语也。又记余甲寅岁从市中见旧籍数副,尔时囊无一文,因从贾人赊回,后于里人处贷数金偿其价。一父老见而骇曰:“书何为哉?又去绝上好水田一亩矣。”至今思之一笑。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却扫:停止扫路,表示不接待客人之意。②下帷:放下帷幕,指专心读书(或讲学)。绝迹:遗弃世事。

    【译文】

    李永和闭门不出,谢绝宾客,遗弃世事,专心读书。变卖家产购置图书,并亲自整理删削。常常感叹地说:“大丈夫拥有万卷图书,哪里比不上统治一百座城池?”吴生按:变卖家产购置书籍,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是很普通的事。我曾对几个有钱的朋友说,你们自然不必变卖家产,只要在其他支出方面节省一些,移来买书就很足够了。至于我要买书,虽不想卖家产,能办得到吗?所以我曾在自己书斋中写对联自述说“产为丛书荡,堂非宝绘名”,这完全是写的实际情形。又记得甲寅年有次在市上看到几部旧书,要买而没有钱,就从书商那儿赊回来,后来向同乡处借了钱去偿还书价。一位同乡父老见了很惊奇,他说:“书有什么用处呢?又花掉一亩上好水田的价钱。”直到现在,我想起还好笑。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魏武帝①曰:“老而好学,唯余与袁伯业。”陈秘书瓒②通九经百家,年逾九十,犹勤于笔研。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魏武帝:曹操。②陈秘书瓒:秘书为官职,陈瓒为姓名。

    【译文】

    曹操曾说:“年纪老了仍好学,现在只有袁伯业和我二人。”陈瓒学通了九经百家,年纪已九十多,还勤于写作。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勰①,字彦和。雅好文笔②。既无山水之适,又绝亲知之游。独致尚文史,物务之暇,披览不辍。傅茂远泊然静处③,不妄交游。袁司徒每经其户,欢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王勰:名不见经传。《文心雕龙》之作者刘勰,字彦和。故或疑此处当为刘勰的事。②文笔:刘勰《文心雕龙》称“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或泛指文章,统称文笔。③泊然:静默无为,恬淡。

    【译文】

    王勰(刘勰?)字彦和,很喜欢文学。既不喜游山玩水,又不喜亲朋往还,只是醉心文史,遇有空闲时间,就不停地阅读。傅茂远生性淡泊,喜欢静处,不随便与人交往。袁司徒每经过他家,就高兴地说:“走过大门,里面好像没人一样静寂,拉开里面的帷幕,他却总在里面。这还算不上一个名贤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汉祖敕太子曰①:“吾遭乱世,当秦禁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②,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③,追思昔所行多不是④。”又敕云:“吾未学书,今观汝书,尚不如我。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吴生曰:然则不读书而欲行之是者,不可得矣;不自书而欲书之成者,不可得矣。况彼为帝王,而此犹士庶乎!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敕:皇帝向下传达的文书。②践祚:做皇帝。③作者:创始者,圣人。④不是:不合道理。

    【译文】

    汉高祖告诫儿子说:“我生逢乱世,正好秦始皇禁止民间藏书,自己反倒高兴,以为读书没有用处。等我做了皇帝后,这才知道读书,读书才使我知道圣人的道理,回想过去所作的事不少是不合道理的。”另一次又说:“我没有很好地学过书法,现在看你写的字,还不及我写的。今后你上疏最好自己写,不要依靠别人代写。”吴生说:这样看来,不读书而要想行事符合道理,是不可能的。不自己书写而要想字写得好,也是不可能的。何况汉高祖父子是帝王,而我们只是老百姓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昭烈①遗诏后主:“闲暇历观诸集及六韬、商、周书,益人意智。”宋太宗谓王显②:“卿典机务,能熟读《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③。”又日进《御览》三卷,宋琪以为劳。帝曰:“开卷有益,不为劳。”吴生曰:至哉言也。今之不读书者,每自诿于家务沓杂,容知④事有逾于君相者乎?日御万几,犹谓开卷有益,况号称学士,而束书高阁,自甘面墙,抑欲何也?余尝谓读书则无日不闲,不读书则无日不忙,是读书又却事⑤之第一法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昭烈:三国蜀刘备。②王显:宋太宗时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③面墙:比喻不学。像面向墙壁一样一无所见。④容知:容为表反问之副词,容知即知道吗之意。⑤却事:减少杂事。

    【译文】

    昭烈曾经遗诏给后主刘禅说:“空下来多读诸家文集以及六韬、商、周等书,会增益人的才智心志。”宋太宗对王显说:“你主管重要政务,能熟读《军戒》三篇,也可以免去无知而被人耻笑。”他自己也每天读《御览》三卷。宋琪认为皇帝这样做太辛苦了。宋太宗说:“开卷有益,不能说辛苦。”吴生按:这话太有道理了。现在的不愿读书的人,总是自己推诿是由于家务繁多而不读书。难道比皇帝宰相事更多吗?每天处理众多政务,还说开卷有益,坚持读书,而号称学士的人,反倒束书高阁,自甘于无知,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曾说要读书则没有一天没空闲,不想读书那就觉得没有一天不忙。这读书又是减少杂务事的第一妙法。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魏照求入事郭泰,供给洒扫。泰曰:“当精义讲书,何来相近?”照曰:“经师易获,人师难遭。”黄山谷语王子飞曰:“读书十年,不如一诣习主簿①。”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主簿: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簿籍。

    【译文】

    魏照请求到郭泰身边做事,帮助做家务杂事。郭泰说:“你应当努力去读书,为什么要到我这儿来呢?”魏照说:“传授经书学问的老师容易找,像您这样可以做我们为人处世榜样的老师是难碰到的。”黄山谷曾对王子飞说:“读十年书,还不如去一次主簿那儿学得多。”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徐遵明诣田猛略受学,一年欲去。猛略谓曰:“君少年从师,每不终业。”徐曰:“吾今知真师所在矣。”徐文远从耆儒①沈重质问,曰:“先生所说,纸上语耳。若奥境②有所未至也。”吴生曰:魏黄之论如彼,而二徐之论如此,亦各问其所得力者何如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耆儒:年老博学的儒者。②奥境:深奥的境界。

    【译文】

    徐遵明到田猛略那儿学习,学了一年就要告辞离去。田猛略对他说:“你一个青年人从师学习,怎么这样半途而废?”徐遵明说:“这是因为我今天知道了真正的老师在哪儿了。”徐文远在著名大儒沈重处学习,有一天他对老师说:“你先生所讲的,都是纸上语罢了,至于真正深奥的境界,似乎还有不够的地方。”吴生按:魏照、黄山谷他们的议论是这样(重视老师的作用),而徐遵明、徐文远的观点(不相信老师)又这样,这也是由他们自己学习所获的情形不同而造成的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示。

    【原文】

    支遁每标举会宗,而不留心象喻,解释章句,或有所漏。文字之徒多以为疑。谢安石闻而善之,曰:“此九方皋之相马也①,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九方皋相马:九方皋,春秋时善相马的人。传说他找到了千里马,但是不记得这马是黑的还是黄的,是公的还是母的。

    【译文】

    支遁讲学时总是着重指出其重要宗旨,而不用心找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在解释章句时还常有遗漏的,重视文字的学人就很怀疑他的学问。谢安石听了却很赞赏支遁,说:“这正像九方皋的相马,不注意马的颜色,而重视他的精神。”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真人①告许曰:“学道如穿井,井弥深,土弥难出。”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得道之人。

    【译文】

    真人告诉许莮说:“学道有些像掘井,井越深,泥土就越难清出。”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扬雄与刘歆书曰:“雄为郎,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沈博绝丽之文,愿不受三岁奉①,冀自克就。有诏不守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观书于石渠②。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③孝廉及郡内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④,赍油素四尺,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⑤,二十七岁于今矣。”苏秦、张仪佣书,遇圣人之文,无题记处,则以墨书掌内股里,夜还,折竹写之。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不受三岁奉:三年不领俸禄。②石渠:皇家藏书处。③上计:地方官在年终到京报告一年的情形,或自己去,或派遣属员去。④弱翰:指笔。油素:绢,用以书写。⑤铅椠:铅粉笔和木板,用以书写。

    【译文】

    扬雄给刘歆的信中说:“我扬雄做郎的时候,自己上奏说因为自少没有很好学习,而却喜爱好文章,愿意三年不领俸给,(自己去学习)以期能有所成就。皇帝同意这一请求,还下令尚书赐给我六万钱作买笔墨的费用,允许我到石渠阁去阁读藏书。后一年我作了《绣补》《灵节》《龙骨》等铭和诗,汉成帝很喜欢,我就更有学习的方便了,所以每逢各地来京上计的孝廉和郡内卫卒聚会时,我总带了笔和绢去访问记录一些方言异语,回来就整理记录在木板上,这样做已有二十七年了。”苏秦、张仪在受雇为人抄书的时候,遇到圣人的文字(而想自己抄录)一时没地方抄,就用墨笔写在手上腿上,到夜晚回去再抄录下来。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葛洪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吴生曰:余亦不可谓有典籍,然常遭火矣。而勤苦无葛丹井①之万一,羞哉。又曰:读书欲称博洽,未有不如此而成者。且无论学问一道,即如学书,犹是儒者一艺耳。钟太傅坐卧书画,衣被俱穿。欧阳率更见道旁碑,玩三日不去。怀素自谓担笈杖锡,西游上国,遍咨笔法于当代名公,而于残简断碑临摩殆遍。米元章见蔡攸帖②,求易不得,至于据舷欲坠。李卓吾曰:如此好书,焉得不好?凡事皆然,靡不成者。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葛丹井:即葛洪。②钟太傅:与欧阳率更、怀素、米元章、蔡攸等均为著名书法家。

    【译文】

    葛洪家贫,没有家童仆婢,门外篱笆栅栏也不修整,出门进门常要排除杂草荆棘才行。又屡遭火灾,家里的书都烧掉了。他背着书箱四处走,借书来抄,靠打柴卖钱买纸,夜间点着火阅读和抄写。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吴生按:我虽不能说有多少书,可是也被火烧过了。可我的勤苦却抵不上葛洪的万分之一,真可羞啊。又按:读书要称得起广博,不这样努力是不成的。就不说学问,只讲学写字吧,写字只是读书人的一项技艺,钟繇他坐着睡着都用手指在身上被上画写,连衣服被子都写穿了。欧阳率更在路旁见一古碑,因为爱他的书法,竟在碑旁一连玩赏了三天。怀素他自述曾拄着禅杖,背着书箱,到京城去游学,所有书法名家都一一去请教,散在各处的残简断碑也一一去临摹。米元章一次见到他人珍藏的蔡攸法帖,想求人转让给他未获同意,竟要从船上跳水自杀。李卓吾评论说:这样热爱书法,怎么会写不好?其他事也一样,只要有这种精神,没有做不成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顾欢贫,乡中有学舍,无以受业。欢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而读,或燃糠自照。刘峻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其鬓发,乃觉复读。闻有异书,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淫①。吴生曰:囊萤、映雪、刺股、凿壁,古人贫而勤学,皆此类也。余所最旨者,王休泰贫而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书淫:嗜书入迷的人。

    【译文】

    顾欢家贫,他乡里有一学塾,但他没钱去就读。他就在学塾墙后靠在那儿旁听,没有一天忘了去的。到夜间则点燃松明读书,或者烧米糠照明。刘峻自修读书时常是用麻炬照明,从夜里一直读到天明,有时打瞌睡,火烧焦了他的头发,醒过来又接着读。听到谁家有好书必定去借来读。崔慰祖把他称为“书淫”。吴生按:夜晚用囊萤、映雪、刺股、凿壁等办法读书,古人家贫而勤学的,都是这个样子。我所最认为美好的,是王休泰的故事。他家贫而好学,有次三天没有东西吃,还是拿着书在念。家里人劝他,你贫穷如此,为何不去耕作呢?他慢慢回答:“我这是‘目耕’啊。”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刘松作碑铭以示卢思道。思道多所不解,乃感激①读书,师邢子才。后为文示松,松复不能解。乃欢曰:“学之有益,岂徒然哉!”《斋书》曰:“邢子才②有书甚多,不甚校雠。尝谓‘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妻弟李节谓劭:‘思误书,何由便得?’劭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感激:感触激发。②邢子才:邢劭,字子才。

    【译文】

    刘松写了一通碑铭,拿给卢思道看。许多地方卢思道看不懂,卢思道受到感触,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去师从邢子才。学了一段时间后,卢思道拿自己写的文章给刘松看,刘松也有读不懂的地方了。这时卢思道高兴地说:“读书是有好处的,哪里会白费工夫呢?”《斋书》记载:“邢子才家中有很多书,但不像一些学者那样从事校勘订正。他还曾说过‘有错字的书,读起来多加思索,也是很有趣味的。’邢子才的妻弟李节问他:‘错的书你去思索,怎么就能有收获?’他说:‘若是思索而无收获,就用不到读书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崔浩表太武①言:“臣禀性劣弱,力不及健妇人。唯是专心思书,忘寝与食,至梦与鬼争议,遂得周公、孔子之要术,始知古人有虚有实,妄语者多,真正者少。”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太武: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译文】

    崔浩上表给魏太武帝说:“臣崔浩禀性较弱,体力还不及强健的女子。只是专心读书思考,废寝忘食,甚至夜里睡梦中还和鬼争议,终于得到周公、孔子学术的要点,方始明白自古以来的学者有真有假,胡说的多,真正有学问的人倒少。”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李谧师孔。数年后,还就谧请业。门人语曰:“青成蓝①,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青成蓝:青色颜料是由蓝草制成的,比喻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得知识德行。

    【译文】

    李谧师从孔求学。几年以后,孔反而到李谧门下请教学业。学生们说:“学生是从老师那儿学的,老师又来请教学生,老师的地位不是固定的,谁对经书理解得透彻谁就是老师。”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任末年十四便勤学。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①,削荆为笔。夜则映月望星,暗则燃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则题其衣裳及掌里,以记其事,门徒说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庵:小屋。

    【译文】

    任末从十四岁时就勤奋学习,有时就在林木下边,建造一小茅屋,削树枝用来当笔,夜里用月光星光或者点燃蒿草照明,读书有会意的时候,就把心得题写在衣服上或者是手心里,门徒们敬爱他的勤奋,又拿干净的衣服来换下他写字的衣服。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宋次道家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善本。住在春明坊。昭陵①时,士大夫喜读书,多僦居其侧②,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宅子僦直比他处常高一倍。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昭陵时:宋仁宗葬于永昭陵,故以“昭陵时”代宋仁宗时。②僦:租房。僦直:房屋的租金。

    【译文】

    宋次道家中的书,都自己动手校正三五遍,所以天下的藏书,以他家藏的版本最被人称善,他住春明坊。昭陵时,士大夫喜读书,多愿在他家附近租房住,因为这样到他家借书方便。所以当时春明坊那儿出租房子的租金,比别的地段常常要高出一倍。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刘道原就宋次道家观书。宋日具酒馔为主人礼,道原不受,闭阁抄书。旬日而毕。吴生曰:余亦欲就人观书,奈无次道之主人。何哉?若杜预与子贶书曰:“知洪颇欲念学,令同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是杜预不借书于人矣。倪若水藏书甚多,列架不足,叠窗安置,不见天日。子弟值日看书。借书者,先投束修羊①。是倪若水自不令人借矣。故吾愿藏书之家,为孙尉,为宋次道,无为杜预,为倪若水。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束修羊:束修原为从师之礼品,此处指借书应仿从师礼致送羊酒为贽。

    【译文】

    刘道原到宋次道家借书看,宋次道每天准备酒菜尽主人的礼节,但道原不受邀请,每天关了门在内抄写,十天抄完了他需要的书。吴生按:我也很想到人家去借书读,可惜没有像宋次道这样的主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例如杜预给他儿子杜贶书信中就说:“知洪很想学习,让他一起回来。用车送来的副本图书,你可登记接收,另外收藏在一宅子中,不要再借给人。”这可说明杜预是不愿把书借给他人的了。又如倪若水家中藏书很多,书架上都放不下,一叠一叠安放在窗内,不见天日,自家子弟按日轮流去看书,外人要借的,先要送上拜师礼。这可说明倪若水是不愿人来借书的了。所以我希望藏书家们,都像孙蔚、宋次道这样(愿借书给人),不要像杜预、倪若水这样(不愿借给人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柳氏《序训》:“余家升平里西堂,藏经、史、子、集①,皆有三本。纸墨签束华丽者镇库②,一本随行披阅,一本后生子弟为业。”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经史子集:古书分此四类,这儿泛指藏书。②镇库:作为书库中的珍藏。

    【译文】

    柳氏《序训》中说:“我家升平里西堂,藏书每种都备三本。纸张印刷装帧精美的一本镇库,另一本供自己随时取用,第三本是给年轻人学习用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匡衡好学,邑有富民,其家多书。衡与之佣作,而不取直①,曰:“愿借主人书读之。”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取直:领取报酬。直,即值。

    【译文】

    匡衡好学习,同城有一富户,家中有很多藏书。匡衡到他家去做帮工,而不领取报酬,告诉主人说:“我只要能借读主人的书就心满意足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充著《论衡》,中土①未有传者。蔡中郎②至江东得之,叹为高文。恒秘玩,以为谈助。及还北,诸公觉其谈更远,检求帐中,果得《论衡》一部。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得《论衡》之益。抱朴子③曰:“时人在蔡邕帐中,搜得《论衡》,捉数卷持去。邕丁宁④之曰:‘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吴生曰:戒人勿广,邕见亦自不广。然吾辈读书,亦必有得力书如《论衡》,虚心如蔡中郎,而后可历观古昔。柳子厚得退之文,必以薇露浣指而后读。欧阳公见苏文曰:“老夫当让此人放出一头地。”又谓其子曰:“尔记三十年后,无称我文者。”东坡于人一句之善,即极口称美不置,而于黄、秦、张、晁⑤,又时时自谓不及。近世如苏州徐武功,有向索文者,辄曰:“子欲为不朽计,当寻秀才吴宽。”王晋溪于阳明未谋面也,以其小像悬之中堂,焚香对坐,右手抱孙,左手执其奏疏,读至关捩,即击节欢呼曰:“生儿当如此辈奇男子!”唐荆川闻人一言一行之善,必亲为记录。王凤洲于后生辈诗文一句好者,亦赞赏不已,而于李于麟终身推毂⑥无闲言。前辈谦虚服善如此,此政其识见大分明处,即其学问长进处也。不然,饮⑦之器,不再注焉则溢。毋论人有善而不知,即知焉而奖藉之也,得乎?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中土:中原,即河南一带。②蔡中郎:蔡邕,官中郎将,故称。③抱朴子:葛洪之自号,并有书名《抱朴子》。④丁宁:叮咛,嘱咐。⑤黄秦张晁:人称苏门四学士。⑥推毂:推车,比喻推荐人才,助人成事。⑦饮:用手捧水而饮,饮之,喻其器之小。

    【译文】

    王充著了《论衡》,但在中土并未流传。蔡邕到江东去得到了一部,惊叹真是好书,常带在身边独自玩赏,用来作为谈论之助。等他回到京城,许多朋友觉得他的谈吐与以前不同,更高远了,在他的帐中翻检,果然得到一部《论衡》。在这之后,王朗去江南做会稽太守,也得到一部《论衡》。当时友人又觉得王朗学力见长。有人就说:“他若不是遇见了名师,一定是得到了奇书。”问王朗自己,果然是得到《论衡》的帮助。葛洪谈到蔡邕的事,说:“当时友人从蔡邕帐中找到《论衡》,拿了几卷去。蔡邕知道后嘱咐他说:‘只有我和你共用这书,不要让别人知道。’”吴生按:蔡邕戒人勿广,他的见识也显得不广。但我们读书,也一定要有《论衡》这样有用的书,还要有像蔡邕这样的虚心,才可以学得广博的古代知识。柳宗元得到韩愈的文章,每次都用花露洗手后才读。欧阳修见了苏轼的文章,就说:“老夫我要为这人让出地步,让他出头。”又对自己儿子说:“你记好,三十年后,将没有人讲我的文章(都要讲苏轼的文章)了。”苏东坡对别人一句好文好诗,都极口称好不停,而对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又时常自称比不上他们。讲近时的人则有苏州徐武功,遇有人请他写碑、传等文时,他常介绍人去吴宽处,说:“你们如果要想写一篇不朽的文章,不应找我,该去找吴秀才的。”还有王晋溪,他对王阳明并无一面之缘,可是画了他的小像挂在中堂,点上香,对着画像,坐在那儿一手抱看孙儿,一手拿着王阳明的奏疏,读到好的地方,就拍掌高兴地呼叫:“生儿当如此辈奇男子!”唐荆川听到别人一言一行的好处,一定亲自记录下来,王凤洲对后生辈的诗文有一句好的,也是赞赏不已,而他对李于麟,更是终身推许帮助,没有一句闲话的,前辈们自己谦虚,看重别人的长处都是这样,这正是他们识见分明,学问长进的所在,不然器量小的人,不能容纳更多的新东西,再加进去就溢出来了,不必说别人有了好处他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是不会去奖励扶助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陶弘景读书万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吴生曰:贞白饵芝餐术①,抗志云霞②,学士之习,宜所不屑为,而不废博洽如此,所谓“天下无不识字之神仙”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饵芝餐术:道家养生之术,服食灵芝白术等。②抗志云霞:指学道修仙。

    【译文】

    陶弘景读书很多很多,他把有一事不知看作自己的耻辱。吴生按:陶弘景是学道修仙的人,世俗学子的陋习,想来当是不屑一为的,但他还是这样致力于求得广博的知识。俗语所说“没有不识字的神仙”,就是这样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张茂先①雅爱书籍。身死之后,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挚虞②,撰定官书,皆资华本,以取正也。天下奇秘世所罕有者,悉在华书。博物洽闻,世无比。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张茂先:张华字茂光,著有《博物志》。②挚虞:撰有《文章法》、《流别集》等书。

    【译文】

    张茂先很爱书籍。他死的时候家中没有什么钱财,只有各种文史书籍,充溢于书箱书桌。有次他搬家,装书就装了三十辆大车,秘书挚虞,在为政府编撰图书时;都利用张华的藏书来校正资料,天下奇书世所少有的,都在张华藏书中。如此知识广博,当世没有人比得上。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孔臧与子琳书云:“顷来闻尔诸友生,讲肄书传,孜孜①昼夜,不怠。善矣。人之进退,惟闻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涧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敝。岂非渐②之致乎?”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孜孜,:勤勉不怠,很有兴趣。②渐:渐进,逐渐。又有坚持的意思。

    【译文】

    孔臧写给他儿子孔琳的信说:“近来听说你和一些朋友,努力读书,白天黑夜勤读,乐此不疲,真是一件好事。人的进退,就看他的志向。要取得成就,必须依靠逐渐积累,越勤勉则得到越多。山涧水是很柔顺的了,但山石被它洞穿;蝎虫是很弱小的了,但树木被它蛀坏。不就是逐渐积累造成的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沈约每见王筠文,嗟咨谓曰:“昔蔡伯喈见王仲宣称曰:‘王公之孙,吾家书籍,悉当相与。’仆虽不敏,请附①斯言。自谢诸贤零落,平生意好殆绝,不谓疲暮②复逢于君。”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附:依附,应和。②疲暮:晚年。

    【译文】

    沈约每见王筠的文章,都叹赏不止,对他说:“过去蔡邕见到王粲,就对他说:‘你真是你祖父的好孙子,我家的书籍,都要送给你。’我虽赶不上蔡邕,也愿意照他这话做。自从谢等名贤相继去世后,我平生的好友差不多没有了。没想到到了晚年,倒又遇见了你。”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世名“曹氏书仓”。任博学,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卒后,武帝①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无者就家取之。吴生曰:余亦不欲为曹氏之石仓,得任家之异本。但令好读之志不衰,可读之书不匮,足矣。又曰:任惟贫而聚书,则今之贫而无学者不得借口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武帝:南朝梁武帝。

    【译文】

    曹曾用石块砌成仓房来藏书,当时成为有名的“曹氏书仓”。任十分博学,家虽贫,藏书很多,竟达万卷,而且其中很多是世上少见的珍本。任去世后,梁武帝让学士贺纵和沈约一起去查勘任家藏书目录,遇朝廷藏书中没有的书,就从任家取去补充。吴生按:我也不想造一像曹曾的石仓,也不想得到任家藏的珍本。只要我好读书的志向不衰,愿意读的书找得到,就心满意足了。又按:任是家贫而藏书,这使今天有些贫而不学的人不能推说是因贫穷而不学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柳仲郢退公布卷,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衡阳王钧手自细书五经置巾箱①中,以备遗忘。贺曰:“殿下家富坟索②,何复须此?”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抄,则永不忘。”晁无咎言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吴生曰:此皆读书不废抄者也。余亦尝谓手抄有三益:先经抄一遍,于记诵亦易,益一也。可以校书之讹误,收己之放心③,益二也。常抄,则手法亦熟,即以当学字,益三也。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佣史,其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其贫者,又直诿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巾箱:小木箱,原用以放置头巾,这儿用以藏书。②坟索:代指古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传说中古书。③放心:放纵之心。

    【译文】

    袁峻因家贫没有书,常向别人借书,每次借了都加抄录。自己规定每天要抄五十页,抄不够数就不停止。柳仲郢公余时间读书,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九经三史等书各抄一遍,魏晋南北朝史书,则抄两遍,抄录下的书分门别类有三十卷,称“柳氏自备”。他抄的字很认真精细,没有一个字的笔画不端正的。衡阳王萧钧自己抄录小字五经各一部放在巾箱内,以备遗忘时检索。贺问他:“殿下家里有很多很多典籍,怎么还要用这个?”萧钧回答说:“巾箱中有了五经,查检就方便。还有一个好处是一经过手抄,就不容易忘记了。”晁无咎讲起苏东坡少年时,经史书籍都手抄一遍。每抄完一部书,就更换一种字体。最后学业有成。吴生按:这都是读书同时抄书的例子,我也讲过手抄有三个好处:先抄一遍,对记忆背诵好处,这是第一益,抄书时可以校正书中错字,还可收束自己放纵之心,这是第二益,常抄,那么手法就熟,也就是同时在练字,这是第三益。现在的读书人,有钱的就花钱雇人代抄,或不得已而自己抄时,又是潦草地写完。没得钱的人,则索性推说没有书可抄。今天的人对手自抄书的益处,已经很久不了解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侯道华①好子、史,手不释卷。尝曰:“天上无愚懵②仙人。”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侯道华:唐代学道之人,传说后学成升天。②愚懵:愚昧无知。

    【译文】

    侯道华喜欢读子、史等书,手不释卷。他曾说:“天上没有愚昧无知的仙人(所以学道修仙的人也应读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叶廷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①,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常,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尝恨无赀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牵丝入仕:此句恐有错字。

    【译文】

    叶廷说:“我从小爱读书,从在郡学读书一直到做官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书本。吃的时候用书佐餐,倦的时候以书当枕。士大夫家有好书,都去借,借来没有不读的,读了没有不读完的。常常恨自己没有足够的资财,不能把这些书都抄录下来。只是作了几十个大本子,选择其中有用的自己抄在本子上。把这抄本称作《海录》。”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吴枋曰:“陆务观言,司马温公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近鄱阳董草庭检阅①亦然。枋不免效颦,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且曰:《野乘》。”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董草庭检阅:董草庭,姓名,检阅,官职,是史官之一,掌管图书史籍。

    【译文】

    吴枋说:“陆游讲过司马光的事,说他听到新的事就记录下来,并且记下是听谁讲的。近人董草庭检阅也是这样做的。我吴枋也要向他们学习,凡是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都随手记录下来,把它称为《野乘》。”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司马温公独乐园文史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每岁以上伏及重阳日,视天气晴明,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暴其脑①。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籍以茵褥,然后敢启。或欲行,即承以方版,非唯免手汗渍及,亦恐触动其脑。每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复以次指面捻而挟过。又尝撰《资治通鉴》,卷数繁漫,颠倒涂抹,率无一字及草,其精谨如此。吴生曰:此所以为温公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脑:今称书脊,旧称书脑。

    【译文】

    司马温公独乐园中有文史典籍一万多卷,每天早晚翻读,虽然这样读了几十年,可是那些书还都新得像没有用手触动过的样子。每年上伏和重阳日,看天气晴好时,在阳光下放置一些桌子,把一叠叠书竖起来,让太阳光晒他们的书脊。所以年月虽久,还是不损坏。等到要打开读的时候,先要让书桌洁净,再铺上桌布,然后才拿书出来打开。如果出行带书,则用木板托书,一则免得手汗污书,同时也可保护书脊不致在移动中损坏,每读完一页,就用右手拇指侧面贴在书面上边边沿,再用食指帮助翻动。司马温公还曾编写《资治通鉴》,卷数很多很多,底稿上涂改或者颠倒次序勾划了许多符号,但是所有的文字没有一个字迹潦草的。司马温公的小心谨慎就到这样的程度。吴生按:这就是司马温公之所以是温公的所在。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周续之诣范宁,受业数年。诵五经,五纬①,号曰“十经”。徐广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萧德言每开五经,必束带盥濯②,危坐对之。孔藏乞为太常③,专修经学。李固与弟书曰:“昔严夫子有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吴生曰:此皆读五经者也。今世士子,专事训诂④,一经犹不能精,况五经耶?间有一二博涉者,又皆趋史而遗经,是失学问之源而昧文字之祖也,惜哉。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合称五经。五纬:当指另外五种著作。②束带盥濯:指端正仪容,郑重其事。③太常:官名,掌管礼乐祭祀等事。④训诂:解释古书字义。

    【译文】

    周续之到范宁门下受业多年,读“五经”、“五纬”等书,合称“十经”。徐广已过八十岁了,还每年把“五经”全部重读一遍。萧德言每次打开“五经”来读,一定先要端正仪容,坐端正了才读。孔藏请求担任太常职务,以便专门修习经学。李固写信给弟弟说:“昔人严夫子说过,书有五经,读过其中之四,国有九州,游历过其中之八,要像这样才好。”吴生按:这都是读“五经”的人,现在的士人,专门把训诂当学问,五经中的一经也不能精通,怎么谈得上五经呢?偶有几个读书多的,又多去读史书而不重视经书,是对学问、文字的根本没有能注意,真是十分可惜的事。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刘捷卿续《诗》、《书》、《礼》、《乐》、《春秋》五说,既成,语人曰:“天下滔滔①,知我者希。”终不以示人。吴生曰:亦不必然。何如今之刻诗文者哉!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天下滔滔:天下这么多人。

    【译文】

    刘捷卿写作《诗》、《书》、《礼》、《乐》、《春秋》等书的续说,都写成后,对人说:“天下这么多人,了解我的人是极少的。”这些著作他也始终不拿出来给人看。吴生按:也不一定要这样,看看现在那些刻诗文的人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全子栖为文则入自课庵①,一文必三草。十年后,悟其浅近,尽付于火。生平凡三焚文集。吴生曰:近时王遵岩亦然。然则脱手而即自谓妙者,必其不妙者也。所谓学无穷时,文无尽境。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自课庵:全子栖自题其书斋之名,自课犹谓自修。

    【译文】

    全子栖每写文章就到自课庵里,一篇文章要写多次草稿,等十年以后,又发现自己所写还不够深刻,就拿来全烧了,他一生共三次把自己的文集烧了。吴生按:近人王遵岩也是这样做的。这样看来,那些一写成就自称为好文章的,一定不会真是好文章,所谓“学无穷时,文无尽境”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薛道衡每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①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吴生曰:古时天才,如相如、左思、王充、王勃辈,何人不然。所谓“居不深者,思不远”,又曰“疾行无善步”,是也。余常主是说而人不信,不知如阮嗣宗、李太白、杨大年者,别是一种天才,岂容近人学步!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蹋壁:紧靠墙壁。

    【译文】

    薛道衡每次准备写文章,一定躲在空房里,靠着墙壁躺在那儿,如果听到外面有人声就发怒了。吴生按:古时的天才,如司马相如、左思、王充、王勃等人,也都是这样的。人们说的“居不深者思不远”,还有“疾行无善步”,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我一向主张这种说法,但是别人不信,不知道像阮嗣宗、李太白、杨大年这样(下笔成章)的,是另一种天才,哪是近人随便学得到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董谒好异书,见辄题掌。还家,以片箨写之。舌黑①掌烂,人谓谒掌录而舌学。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舌黑:因吮笔而舌黑。

    【译文】

    董谒喜欢那些罕见的书,一看到就往手心里抄录,还家后再往壳上誊录。往往弄得舌头黑,手心烂,所以人家说他用手掌记录而用舌头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虞集常自谓曰:“执笔①唯凭于手熟,为文每事于口占②。”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执笔:指写字,不包括下面的“为文”。②口占:出口成章(不起草稿)。

    【译文】

    虞集常这样说自己:“写字只是靠的手熟,作文往往也是出口成章。”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如果你对读书止观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书止观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