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

类别:子部 作者:明·吴应箕 书名:读书止观录

    【原文】

    荀子曰:“君子①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②,金③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失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君子:上等人,有知识有德行的人。常与小人对称,今姑译作读书人。②木受绳:木材经过划线剪裁。绳:木工用来划直线的墨绳。③金:金属,这里特指金属制造的刀。

    【译文】

    荀子说:“读书人的学习不可以停止。青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鲜亮;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取正才直,刀经过磨砺才锋利。读书人知识广博,又每天三次反省自己,这样就明白事理而行为没有过失了。所以不登上高山,不能知道天的高;不到深溪边上,不能知到地的厚。不学习古代圣王的遗言,不能知道学问的大。”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荀子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①;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得传者,一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一也;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精者也。”然则读书者,亦惟一而已。又曰:“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②也。”又曰:“少儿不学,长无能也。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一也:因为专一的缘故。②天府:肥沃富饶的地区。这儿引申作很宝贵的。

    【译文】

    荀子说:“爱好写字的人很多很多,但只有仓颉一人以写字著名,是因为他专一于此的缘故。爱种庄稼的人很多很多,而只有后稷一人以此传名,是因为他专一于此的缘故。爱好音乐的人很多很多,而只有夔一个人以此传名,是因为他专一于此的缘故。爱好义的人很多很多,而只有舜一人以义传名,是因为他专一于此的缘故。发明弓,浮游制造箭,而羿则善于使弓射箭。奚仲造车,乘杜开始骑马,而造父则精于驾马车。自古到现在,从没有不专一而能精的事。”这样看起来,那么读书也一样,也只有专一才是(没有别的诀窍)。荀子又说:“士能够学问不厌,能够尊重读书的朋友不倦,这是很可贵的。”又说:“年青时不努力学习,长大了不会有作为。所以读书人年青时多思考,成年就专一于学习。”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①于堂下,释椎凿②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斫轮:砍木制轮。②椎凿:斫轮用的工具。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则在堂下干着斫轮的活。轮扁放下手中工具,到堂上问桓公说:“能问一问大王读的是什么吗?”桓公答:“这是圣人的书。”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只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说:“寡人在这儿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工匠怎敢乱议论?”轮扁说:“我用我的工作来看(你读书的事),斫轮的动作,太慢了虽顺当而不牢固,太快了则困难而进不去。不快不慢才能顺利做好,究竟怎样掌握快慢,我的手和心都知道,但是嘴却讲不出,总之这里是有道理在内,不过我不能拿来讲给儿子听,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继承这本领。所以我快七十岁了还在这儿斫轮。您所说的圣人和他不能传人的心得,都已经死去了。这样看来,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龙山广录》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弗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白云实录》云:“余披阅经史,不啻数百过目。其简编①敝故极矣。然每开卷必有新获之意。余以是思之,学不负人如此。”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简编:竹简和编集的皮绳,代指书。

    【译文】

    《龙山广录》中说:“圣贤的学问,不是随便就能学成的,要靠积累。积累的要点,就只是专和勤。应放弃其他爱好,专心读书不倦,然后再扩而充之,这样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白云实录》里说:“我读经史等书,不止读过几百遍了。那书本已破旧极了。可是每次重读都一定会有新收获。因此我想,读书学习是不会让人白花工夫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扬子①曰:“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害不少矣。一哄之市②,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③;一卷之书,必立之师。”又曰:“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扬子:扬雄,著《法言》。②一哄之市:一个喧闹的市场。③立之平:设立一管理员。

    【译文】

    扬雄(在《法言》中)说:“自己致力学习,不如找一老师。老师是人的模范。没有一个好的模范,害处是很大的。一个喧闹的市场,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一部书,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解释。一个市场,一定要设立一管理员,一部书,也一定要设一老师。”扬雄又说:“用学习来研究它(学问),用思考来精通它,用朋友来切磋它,用名誉来推崇它,用坚持来完成它。”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扬子曰:“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①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②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又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是以恶夫画③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逦迤,曲折绵延。②恶沱:形容水流之多。③恶夫画:恶,厌恶。画:停止。

    【译文】

    杨雄(《法言》)说:“看书就像看山看水,登上东岳泰山就可以看到众山的曲折绵延,更不用说那些小山丘了。乘船到沧海就知道江河水流的多,不用说那些小潭沼泽了。抛弃舟船而要渡江河,是不行的;不重视五经而要求得真学问,也是不行的。不喜爱普通的精美食品只知一味追求罕见异味的,哪里就能算得上知味?丢开五经等书而只喜欢读诸子的,怎能就算得上懂得求学之道呢?”他又说:“百川学海而最后到了大海,丘陵学山但是到不了大山。所以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是不好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文中子①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文中子:王通。

    【译文】

    王通说:“学,难道就是多读一些书吗?一定要有‘道’来贯穿他。文,难道就是随便写写就成的吗?一定要有益于‘义’。”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抱朴子曰:“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①;墨翟大贤,载文盈车;仲舒命世,不窥园门。倪宽带经以耘锄,路生截蒲以写书,黄霸抱桎梏②以受业,宁子勤夙夜以倍功。故能究览道奥,穷则微言。”又曰:“披六经,玩百世,然后觉面墙之至困也。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心虽勤而无获矣。”刘子曰:“吴③质劲,非羽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不。人性儇惠④,非积学不成。仲尼临没,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以圣贤之性犹好学不倦,矧庸人而可怠哉!”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韦编三绝:编系竹简的皮绳多次断掉。②抱桎梏:身背刑具(指在狱中)。③:竹材以制箭者。④儇惠:聪慧。

    【译文】

    抱朴子说:“周公这样的圣人,每天还读百篇书。孔子这样的天才,读书读到牛皮绳好几次断掉。墨翟这样的大贤,出行时装载着成车的书。董仲舒这样著名于当世,他闭门读书三年,不往园子里望一眼。倪宽一边种田,一边读书。路温舒用蒲草截断了抄成书读。黄霸因事入狱还从夏侯胜学习,宁越白天黑夜勤读以求十五年完成他人三十年的学业。(像他们这样做)所以能弄清楚深奥的学问,学透知识的各个部分。”葛洪又说:“详读六经,研究百世,这才知道没有知识是极可怜的。不学习而想求知,这正如想求鱼而没有网,心虽勤也做不到的。”刘子说:“吴地出产的竹材很好,没有箭头和羽毛还是不成,越地出产的剑是可以很锋利的,但是没有经过淬火和磨砺也是不行的。人性聪慧,但没有努力学习,也不成。孔夫子临死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书,董仲舒临死的时候,口中还在诵读。他们这样的圣贤还这样好学不倦,何况常人怎可放松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长乐子曰:“养子如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又曰:“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杨诚斋曰:“衣短褐①,煮野蔬,读书之声满天地,则贫贱之未始不富贵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短褐:穷人的服装。

    【译文】

    长乐子说:“养儿子像养芝兰一样,既要用积学来培植他,又要用积善来滋润他。”又说:“人生最快乐的事,什么也比不上读书,人生最重要的事,没有比得上教儿子了。”杨诚斋说:“穿着短衣,煮吃野菜,而读书之声不绝,那么今虽贫贱将来未必不会富贵起来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傅玄曰:“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小饮则小盈,大饮则大盈。”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傅玄说:“人的学习就像口渴了到河里海里喝水,小饮就有小收获,大饮则有大收获。”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魏文帝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故西伯幽而作《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①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隐约:穷困。

    【译文】

    魏文帝曹丕说:“文章是治国的大业,不衰的盛事。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候享用。这些都有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这样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自古以来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努力。这就是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的白白过去。”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祖士言深好奕棋。王处叔谓之曰:“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①不穷也。今天下倾覆,旧事荡灭,君少长王都,何不记述,使有裁成。昔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勤学篇》,史游作《急就章》,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皆无闻,由无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不称。”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否泰:命运不好和好。

    【译文】

    祖士言很喜欢下棋。王处叔对他说:“古人遇到好的时机,就用功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说,遇不到这样的时机,就用著作来表达自己的聪明才学。所以无论命运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不会没路走。今日天下动乱,旧时的事和理都被荡灭。你从小生长在京城,何不把那些事理都记述出来,使得将来有所依据。过去应仲远写了《风俗通》,崔子真写了《政论》,蔡伯喈写了《勤学篇》,史游写了《急就章》,就都流传后世得以不朽,当时的人难道少吗?但许多人过去了便没人知晓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著作,所以君子就怕去世后没有人称道(你何不记述写作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私庭讲习。车武子①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②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车武子:即囊营苦学的车胤。②德音:好的话语,指二谢所讲内容。

    【译文】

    晋孝武帝将要讲解《孝经》。谢安兄弟在家中先讲解准备,车武子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想去请教,他对袁羊说:“不去问怕漏掉好的讲解,去问又怕太麻烦二位谢公。”袁羊说:“哪有好的镜子因照的人多而感到疲倦,清的流水怕好风吹拂的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靖节云①:“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靖节:陶渊明。

    【译文】

    陶渊明说:“年青时学习弹琴写字,偶然爱好闲静,读书有心得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韩昌黎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①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又曰: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趋时。而偃仰②一室,啸歌古人,“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有司:上级管理部门。②偃仰:起、卧,指生活悠然自得。

    【译文】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学业由于勤勉而精进,由于嬉玩而荒疏;德行由于思考而有成,由于随便而毁坏。”“你们学生应当担心学业的未能精进,不要担心上司不了解;应当担心德行未能有成,不要担心上司不公平。”韩愈又说过:“得和失自有天命,不是靠趋时就能改变的。”所以他很悠然自得地生活,常常歌吟古人的文章。“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必提其要,纂言②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又曰:“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此节见韩愈《进学解》,托为众生讲述先生为学的情形,其末称“先生之业,可谓勤矣”。②纂言:编辑字词,指写作。缵言,略同。

    【译文】

    (《进学解》)“先生你口中不绝地吟诵六艺之文,手下不停地翻检百家的书,纪一件事一定提出其要点,写文章也一定刻画出它的要旨,在学习上可以说是贪多不厌,不论大小都要据为己有,白天读了夜里还要点灯读,这样一年到头地努力。”又说:“读书是为了学,编字是为了文,不是用来夸多斗富,学是为了道,文是为了理罢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梅溪曰:“明窗净几,前经后史。整冠肃容,端拜圣贤于千古;暝目攘臂,诃斥奸谀于已死者,此吾之友于书①者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友于书:和书交朋友。

    【译文】

    王梅溪说:“明亮的窗户洁净的书桌,前面是经书后面是史书,整顿好衣冠端正好仪容,对千古以来的圣贤恭敬礼拜;闭着眼,撸起双袖,对早已死去的奸人小人痛加斥骂,所有这些,就是我和书本交朋友的大概情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东坡《藏书记》有云:“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①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日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前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吴生曰:无书而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有志读书者,当多书之世,读东坡之言,其不为之激发②者,非人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纸与字画:写书的器材和所用字体。②为之激发:因此而受激励奋发。

    【译文】

    苏轼《藏书记》中有一段:“从秦汉以来,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写书用的纸和字体也一天比一天简便,因而书越来越多,什么地方都能找到书。但是学者们读书却越来越马虎随便,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还见到过老一辈读书人,他们自述年青时要找一部《史记》、《汉书》来看都不大能得到。幸而得到了,都是连忙自己抄写,白天黑夜地诵读,生怕来不及。近年来,商人们翻印诸子百家的书,一天可印出一万纸,读书人要找书,多而方便到了如此的程度,那么他们的文字和学问,应当也比前人成倍的提高了,但是那些后生应科举的读书人,都把书束之高阁而不读,只是海阔天空地高谈阔论,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吴生按:没有书时要求书读,有了书倒不读了,这是学士们的通病,有志读书的人,当现在书多的年代,读了苏东坡上面的话,而不为之激励而奋发的,太说不过去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东坡《海上①与友人书》曰:“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黎子云:“海外绝无书,吾家止有柳文,东坡至海日,遂借以研看。”吴生曰:当流离颠沛之际,其嗜书如此,而且不废抄借,况吾辈高居拥卷日耶!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海上:此节中的海,均指海南岛,苏东坡曾贬谪到此。

    【译文】

    苏东坡《海上与友人书》中说:“到这里后抄到一部《汉书》,要是再抄到《唐书》,就简直像穷人成了暴发户了。”黎子云说:“海南这地方书很少很少,我家中只有柳宗元写的书,苏东坡到海南来的日子,就借去研读。”吴生按:当贬谪到边远地方流离失所很不安定的环境中,还是这样的爱书,而且坚持借书抄书不止,何况我们这样有安居在家拥有藏书的环境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柳子厚曰:“吾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①夫道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羽翼:辅佐,帮助。

    【译文】

    柳宗元说:“我写文章时,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是怕写出的东西轻浮而不实在;从来不敢用怠心来看轻它,是怕写出的东西松弛而不严密;从来不敢用昏气来写,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清楚而杂乱;从不敢用矜气来写,怕写出来的东西傲慢而骄横。总是要压抑它使其深奥,发扬它使它明白,疏通它使它通顺,删节它使它简洁,又用激发的方法使文章清明,用固存的方法使文章厚重。这都是我用来辅佐帮助发扬为学做人的道理的做法。”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苏公曰:“孔子曰:‘言之不文①,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②。’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又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③也。然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范蔚宗云:“情致所致,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达;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写文章没有文采,流传不会远不会久。②辞达而已矣:言辞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好了。③至言:至理名言,很好的话。

    【译文】

    苏东坡说:“孔子有两句话‘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辞达而已矣’。(有人认为)假使语言只要达意,那似乎有些不文雅,这其实是很不对的。我们探索一样事物的道理,就像把风留住,把影子捉住,能使这件事这件物在心里清清楚楚,这是极不容易的,千万人中不一定有一人能做到。何况心里明白了还要用文字或语言把它表达得清清楚楚呢,做到这就叫‘词达’,能做到词达,则其文采一定很可观的了。(怎么可以说‘不文’呢?)”他又说:“意尽而言止,这样的文章,是天下的好文章,但言止而意不尽,则更为高明。”范蔚宗说:“(写文章)是情致所致,所以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做到以意为主,则文章的主旨必能表达清楚,做到以文传意,那么文章的文辞不会空泛。”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黄鲁直曰:“古之学道者,深探其本,以无诤①三昧治之,所以万事随缘,是安乐法。读书万卷,谈道如悬河②,而不知此,所谓书肆说铃耳。”扬子曰:“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无诤:犹无争,所以下面称“万事随缘”(任其自然)。三昧:奥妙,诀窍。②悬河:瀑布,比喻滔滔不绝。③书肆说铃:语出扬雄《法言》。书肆,谓其书虽多而不明其义。说铃,是其说不合大雅。

    【译文】

    黄鲁直说:“古时的学道者,深深探求学问的本源,而用‘无诤’的根本方法来对待。所以遇事任其自然,是一种‘安乐法’。一个人读书很多,但不知这万事随缘的无诤三昧,尽管谈论起来滔滔不绝,也正是扬雄所说的书肆说铃罢了。”扬雄在《法言》中说:“喜欢读书而不用孔子的学说约束他,正如开书铺的。喜欢谈论而不用孔子的精神约束他,谈论虽多也是不合大雅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东坡送安诗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诵数①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子曰:“诵数,即今人读书遍数也。”古人读书,精勤如此。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诵数:犹数诵,即反覆地读。

    【译文】

    苏东坡写给安的诗中有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子解释说:“诵数,就是现在人所说读书的遍数。”古人读书,其用心和勤勉达到如此的程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秦少章曰:“苏公尝言:观书,夜常以三鼓①为率,虽大醉后,亦必披展,至倦乃寝。其每有赋咏及著撰,所用故实,虽目前烂熟事,必令秦与叔党诸人检视而后出。”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三鼓: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次日一时。

    【译文】

    秦少章说:“苏公曾说过,夜间读书,经常以读到半夜为标准,虽然大醉以后,也一定要翻读一会,到困倦了才就寝。当他写文章诗赋时用到一些典故引文等,虽然是很熟的、常用的,也必定让我和叔党等人查一下原文才下笔。”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有问苏公曰:“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①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②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数过:几次读过。②货财:经济。

    【译文】

    有人问苏东坡:“像你先生这样博学,人们能学到吗?”他回答说:“这是可以的。我读《汉书》是读了好几遍才掌握它的。如研究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等,每研究一个问题时,专门就这问题读一遍,不等几遍下来,各方面的情形就都掌握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山谷云:“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①,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翰墨:笔和墨,代指文章诗赋。

    【译文】

    黄山谷说:“古时候的会写文章的人,真是能像烧制陶器、冶炼金属那样,把万物改造为自己所用。虽然袭取古人诗文中的字句用入自己的作品,就像有一粒灵丹,可以把铁点化成金一样。”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山谷云:“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貌可憎,语言亦无味也。”米元章云:“三日不读书,便觉思涩。”殷中军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①。”古人固未尝片时废书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舌本间强:舌本,犹舌根。这是说讲话不灵(当时人尚清谈,不读书,清谈即无资本)。

    【译文】

    黄山谷说:“每次相聚时,总爱读几页《前汉书》,感觉就很好。人的胸中如果不用古人(的书)来浇灌,时间长了就生出俗尘,于是照镜子时也可发觉面目可厌,说出话来也会自觉无味了。”米元章说:“三天不读书的话,便觉得思路枯涩了。”殷中军则说:“三天不读《道德经》,说话便不流畅了。”古人本来就是时时都不忘记读书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东坡在儋耳,语作文之法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①,州人之所须,取之而各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聚:村落。喻儋耳之小。

    【译文】

    苏东坡在儋耳时讲到作文方法,他说:“儋州虽然只是几百家的村落,全州人所须用的东西,都能得到而各自满足。但不是就这样可以拿到的,一定要有一物才能拿得到,然后才能为你自己使用,这所谓一物,就是钱。做文章也是一样。天下的事,分散在经、传、子、史等书中,不是随便可以拿到的,一定要有一物才能拿得到,然后才能为你自己使用,这所谓一物,就是意。没有钱,就不能拿到东西,没有意,就不能运用书中各种故事。这是作文的要诀。”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韩文公曰:“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性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句读,砻磨①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凡自唐、虞以来,简编所存,大之为河汉②,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砻磨:磨砺,锻炼,钻研。②河汉:黄河,汉水,泛指大川。

    【译文】

    韩文公(韩愈)说:“我自小并不聪明,对时事都不明白,只是性喜文学,因为困难不顺利悲哀愁苦等等,没有地方可以诉说,就专心于研读经、传、史记、百家之说等书,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字句读之中,尽力钻研各种事实,而奋发在文章中。凡从唐尧虞舜以来,典籍中所记载的,大的长江大河,高的山岳,明的日月,幽的鬼神,细小的珠玑花果,变化的雷霆风雨,奇丽的文辞深奥的旨意,没有不弄通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欧阳公曰:“闲居平日,以养思虑,故曰斋。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①古人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②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③,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若:此处可释为和、与。②深博,闲雅,雄富,伟丽:各种文章的不同风格。③茫乎:旷远、广阔。

    【译文】

    欧阳修说过:“平日无事闲居,用来培养修炼自己的思虑,所以叫做‘斋’。有时身体不舒服,就将六经、百家和古人的文章来读。我喜欢这些各种风格的文章,读了总会使我思路广阔,心情平畅,完全不再觉得身体有不舒服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欧阳文忠云:“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①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②之作,数年之倾耳。然读《易》者无如《春秋》,读《书》者无如《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溺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②六经之作: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述”即指其整理编次的工作。

    【译文】

    欧阳修说,写文章这件事,难做得真正好而可使人高兴,却容易自己满足起来。世上的学者,往往因而沉溺其间,一有些成就,就说我的学业足够了。更甚的百事不关心,说我只是文士,做好我的文章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到达顶峰的人少的原因。过去孔夫子老了回到鲁国,整理六经,也不过几年工夫就完成了。但读《易》比不上读《春秋》,读《书》比不上读《诗》,为什么他用功不多而能达到顶峰极点呢?圣人的“文”虽然不是可以企及的,但大体上说,凡是“道”方面做得好的,“文”方面不难取得成就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子瞻谓景文曰:“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复逾此。”吴生曰:以此为乐,则笔力曲折,安得不如意也。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苏东坡对宋祁说:“我平生没有别的快意事,只有写文章,心里有一种意思,用笔去写,曲曲折折,总能把心里的意思全写出来,自己以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吴生按:假使拿这当作开心的事,那么笔力曲折,总会无不尽意的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司马温公云:“道①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学者亦尽其力而止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道:思想学说。此处专指儒家的道。

    【译文】

    司马光说:“道,就像我们面前的一座山,愈往上去愈高:它又像一条路,愈往前走愈远,我们读书人亦只能尽自己力量去登攀,去跋涉(看各人的能力能达到什么程度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九峰集》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斯言学非问辨,无以发明。今学者所至罕有发一言问辨于人者,不知将何以裨助性地①,成日新之益乎?”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未有不由学问而成。”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性地:品性素质。

    【译文】

    《九峰集》中讲到,“圣贤之学本来不是一天所能完成的。白天不够,用夜晚来补充,而且要日积月累多少年,这样才自然可以完成。所以有‘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的说法。这是说的学习上若没有问和辨,是难以真正领会的。现在的学者到哪儿都少有提出一个问题问别人或和人辩论的,不知将怎样能使品性素质得到帮助,获得每天不断的进步啊。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说法。今天的人用来了解古人古事,后代人用来了解前人前事,好的可以用来做榜样,坏的可以引为戒。我们看看前辈学人,能够立身扬名于当世的,没有不靠学和问而成功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赘庞集》:“灵源好阅经史,食息未尝稍憩,仅能背讽乃止,晦堂因呵之。灵源曰:尝闻用力多者,收功自远。故黄太史鲁直云:清兄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视利养纷华若恶臭。盖其诚心自然,非故尔也。”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赘庞集》中讲:“灵源喜欢读经史书籍,吃饭和休息时也不停止读书,要到几乎能背诵才停止,晦堂因此责怪他。灵源解释说:我听说用功夫多的,收效自然深远。所以黄鲁直太史说:清兄好学,就像饿人想吃饭,渴人想喝水一样,而他看待金钱高贵什么的,反而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都是他自然本性的流露,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秦淮海云:“余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①,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②,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把卷无几③,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年来,颇愤自惩艾,而聪明已耗,不如昔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数次,掩卷茫然,虽勤而善忘。嗟夫,败慧业④者,当此二物也。”吴生曰:若既无强记之力而又不勤,是自与读书绝缘矣。虽然,敏者与天,勤奋与人。余每见朋友中有下目成诵者,究竟反一无所得;亦有终日,才能数行者,而到底称为学人,所谓愚者得之,明者失之;勤者得之,惰者失之也。谚云“将勤补拙”,又云“聪明反被聪明误”,皆至切当语。然余又尝谓不勤者,必非真敏者也。天下惟大聪明人,自然知学问之益。或曰:“敏而好学,夫子亦自称难矣。”余复以其言为然。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疏:解释,发挥其义。如注疏。②自放:自己放松要求。③把卷:指读书。④慧业:先天赋有智慧的业缘,本佛教用语。

    【译文】

    秦观说:“我年轻时读书,一看就能背诵,暗下疏解文意,也没有什么大错失。但因此自己而放松,喜欢和滑稽善谈善酒的人一起玩,认真读书不够,所以虽然有强记的智力,而常因不勤而荒废了学业。近年来,为此很是懊悔。但聪明已经消耗,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二。每查阅一件事,总要寻好几遍,一放下书又有些模糊了。虽然勤,但容易忘。唉,败坏聪明业缘的,就是这个样啊。”吴生按:如果既没有强记的智力,又不勤于学习,是自然和读书没有缘份的了。但是,聪敏与否是先天的,勤勉与否却是后天的。我常见朋友中有很聪明读一遍就能记得的,最后反而没有成就,也有一天到晚努力,只能读几行书的,而最后却成为学人,真是所谓愚的人反而得之,聪明的人反而失之,勤勉的人能够得之,怠惰的人总会失之啊,谚语有:“将勤补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都是极真切极恰当的话。但我又曾以为,不勤勉的人,一定不是真聪明的人,天下只有大聪明的人,自然知道勤学好问的益处。有人说,孔夫子也自己说“敏而好学”不是容易做到的。我也认为他这话不错。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孙莘老请益①于欧阳公。公曰:“此无他,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书出,必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见之。”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请益:请教,此指请教为学之道。

    【译文】

    孙莘老向欧阳修请教学问怎样才能长进,欧阳修说:“这没有什么别的途径,只有勤读书,多做(指文章),自然会好的。世人就是有作文少和懒读书的毛病,每写一部书,就一定要想胜过他人,这其实很少能成功的。文章的毛病也不必靠别人来指出,只要多写,自己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山谷诫子弟云:“吉蠲笔墨,如澡身浴德①,指拭几砚,如改过迁善②,败笔浣墨,旷弟子职。书几书砚,自点其面。惟弟惟子,临深战战③。”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澡身浴德:修养身心使之纯洁。②改过迁善:改掉错的,走到好的路上去。③临深临战:临深指临深渊,比喻谨慎小心。临战,略同。

    【译文】

    黄山谷教诫子弟说:“保护笔墨的整洁完好,就像保护自己身心的纯净。保护书几砚石的整洁,去除尘垢,正像改掉错处走向正确道路。笔墨的状态不好,就是子弟之职没有做到。在几和砚上乱写,正像自己弄脏自己的颜面,弟子们在这些事上,要像临深渊一样谨慎小心(不要栽了跟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山谷云:“子弟诸病①皆可医,惟俗不可医。”眉公曰:“医俗独有书耳。”吴生曰:俗子弟,人皆知恶之。医俗之药,人则不知好也。故吾愿有子弟者,未俗,当无使即于俗;既俗,当无令终于俗。然求不俗子弟于俗父兄之家,是亦不可多得,则医俗之书,吾又愿人人自备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诸病:各种毛病(非指疾病)。

    【译文】

    黄山谷说:“子弟们各种毛病都可医治,只有俗是没法子医的。”眉公(陈继儒)说:“要医俗,只有靠书。”吴生按:俗子弟,大家知道不好,但医俗的药(书),则人们往往不知爱好。所以我愿意家有子弟的父兄,当子弟未俗的时候,应设法使他们不要弄到俗的地步;若是已经俗了,则应想法使他们不要终身都这样俗。但要使俗父兄的子弟不俗,也是不大容易的。所以我又希望人人能自备医俗的书(先使父兄不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朱晦翁曰:“病中抽几卷《通鉴①》看,值难置处,不觉骨寒发耸,心胆欲堕地。向来只作文字看,全不自觉,直②枉了读他古人书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通鉴:此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②直:简直。

    【译文】

    朱熹说:“在病中抽出几册《资治通鉴》阅读,读到一些难放手的地方,不觉骨头透寒头发上耸,心胆都有要掉下地的感觉。平常只是当文章看,全然不自觉,简直是白读了古人的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李昭云:“一传未终,恍已迷其姓字;片文屡过,几不辨其偏傍。”吴生曰:此《升庵集①》所引,目学②之病,可谓极透切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升庵集》:明代杨慎的文集。②目学:指只用眼睛不用心思,虽然说“学”其实等于不学。

    【译文】

    李昭说:“读一篇史传还没完,糊里糊涂已经弄不清传主的姓名了。片断的文字屡次看过,却几乎分不出那些字的偏傍。”吴生按:这两句话是杨慎《升庵集》中所引录过的,目学的毛病,可以说被他说得很透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陆游《上辛给事书》云:“前辈以文知人,非必苦心致力之辞也,残章断简,惯讥戏笑,皆足知之。甚至于邮传①之题,亲戚之书,仓卒间之符檄、书判②,皆可洞其心术、才能与生平穷达寿夭,如对枰而指黑白,不俟思索而得也。故善观晁错者,不必待东市③之诛;善观平津侯④者,不必待淮南之谋。”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邮传:驿站。邮传之题,指在驿馆壁上题写的诗文。②符、檄、书判:行政司法机关的一些公文。③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之人。晁错即在东市被杀。④平津侯:汉公孙弘封平津侯,自此以后凡非列侯而为丞相者,必封侯爵,公孙弘在平津建平津馆以招待士人。

    【译文】

    陆游在《上辛给事书》中说:“前辈看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并不一定要看他苦心用力写成的文章,即使是片断游戏之作,都可以看清一个人,甚至在路上驿站的题词,给亲戚的信,随手写成的一些文书,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术、才能,还有生平困苦或顺达,长寿或短命,都像对着棋盘指出黑子白子那样,不必多想随手可得的。所以善于观察晁错的,不必等他在东市被杀(就可知道他的下场)。善于观察平津侯公孙弘的,也不必等到淮南之谋才知道。”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如果你对读书止观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书止观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