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类别:子部 作者:明·吴应箕 书名:读书止观录

    【原文】

    刘定之尝称刘实喜著书,尤用意于《春秋》。中夜有得,蹴①童子燃灯,起书之,如获至宝。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蹴:用脚踢之(使醒)。

    【译文】

    刘定之曾讲过,刘实喜著书,特别对《春秋》很用心,半夜忽然心中有所得,就把童子叫起来,点燃灯火,把心得写下来,如同获得至宝一样。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吕文懿好著书。尝考一事不获,不怿者累昕夕。一旦考得之,谓门人曰:“进我二阶①,殊不若得此可喜。”周文安尝著《经书辨疑录》,每曰:“吾为此录,发经书之蕴,正先儒之失,破千载之疑,虽三公②之尊,黄阁③之荣,不与易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进二阶:指官升二级。②三公:最高之官员,唐宋以后无实权,明清用作大臣之加衔。③黄阁:汉代丞相及三公官署涂黄色,称黄阁,唐代门下省也称黄阁。

    【译文】

    吕文懿很重视著书。曾考证一件事而一时没弄清楚,为之好几天都不高兴。一旦考证清楚了,他对门人说:“让我升官二级,也赶不上得到这一成果可喜。”周文安曾写《经书辨疑录》一书,他常说:“我写这书,发明经书中蕴藏的精义,纠正前辈学人的错失,打破千百年难解的疑云,即使拿三公之尊和黄阁之荣来跟我换,我也是不换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杨溥在狱中十年,家人供食久,数绝粮,又上命叵测,日与死邻,愈励志读书不辍。同难者止之曰:“事已如此,读书何为?”答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吴生曰:古人著书读书,每发愤于穷苦患难之际,今人平时先自废弃,况患难时乎!若必待患难来而发愤,此其所以终身废弃也,此其所以终世偷生也。朝闻夕死,吾深有慕于杨公。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上命叵测:皇帝的意思难以料到。

    【译文】

    杨溥被关在狱中十年,家里人长年累月给他送饭,好几次断粮,又不知皇帝的意思如何,总是每天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而杨溥更是刻苦的读书从不间断。和他同难坐牢的人劝止他说:“事情已经这样,读书又有何用?”杨溥回答说:“早上读通书中道理,夜晚就死也算不了什么。”吴生按:古人著书读书,往往在穷苦患难的时候更是发愤努力,现在的人在平时就先自己放松努力,更不用说患难时了,这些人好像一定要等患难来才肯发奋,这就是他们终身放松努力,终生偷生的原因所在。我是很敬慕杨溥所说的朝闻夕死的名言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徐武功入翰林,不专诗文,凡军旅、行役①、水利之类,无不讲求。或曰:“公职在文事,事此何为?”徐曰:“此孰非儒者事?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虽欲学,无能及矣。”吴生曰:卒成其言,有以哉。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行役:指交通方面的学问。

    【译文】

    徐武功在翰林院供职,并不只专心诗文,凡是军事、交通、水利各方面的知识,没有不去努力学习的。有人说:“你的职责是写文章,去研究这些做什么?”徐武功答道:“这怎么不是文人的事?如果朝廷一旦有事要我去办,即使想学,也来不及了。”吴生按:最后他的话应验了,真是有道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孙荣僖公交①初任南驾部②。每日散衙后,僚辈各归私第,或出访客。公独退处一室,默坐观书。或以为言,公曰:“对圣贤语,不犹愈于对宾客、妻妾乎!”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孙荣僖公交:孙交,明嘉靖间名臣,死后谥荣僖。②南驾部:当时各部在南京另设办公衙门,称南以与北京相别,政务较清闲。

    【译文】

    孙交当初在南驾部任职时,每天办公完毕,同僚们各自回家,有的则出外访客。孙公却自己留在一书房中,静坐读书。有人说他为什么如此与人不同,他说:“我读书好比和圣贤说话,不是还比和宾客妻妾们说话好些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曹月川日事著述①,座下足著两砖处皆穿。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日事著述:每天从事写作。

    【译文】

    曹月川每天勤于写作著书,坐的地方下面脚踏在地上的两块砖都磨成了凹痕。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雷尚书礼①无书不读,郑端简晓②尤留心国朝典章。世称:“古和知古,淡泉知今。③”吴生曰:皆不可废者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雷尚书礼:明嘉靖时工部尚书雷礼。②郑端简晓:郑晓,谥端简,嘉靖间兵部尚书。③古和,淡泉:即雷礼,郑晓。

    【译文】

    雷礼尚书没有不读的书,郑晓他特别留意本朝的典章制度。所以当时人说:“雷尚书知道古时的事,郑尚书知道现代的事。”吴生按:这二者都是需要的,不可缺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端毅语人曰:“吾儿二十三中举,吾不欲其即仕,且令静览群书,闲阅世务,冀他日得实用耳。”王虎谷云:“王晋溪才识虽优,亦原学力。观其施诸经济①,无一不由平日讲履②之素。”吴生曰:操数寸之柔管,泥纸上之陈言,岂可谓之学问,岂可谓之文章!观二公之言,而思过半矣。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经济:经世济民,包括今之所言政治和经济诸方面的事。②讲履:讲习和实践。

    【译文】

    王端毅对人说:“我的小儿二十三岁中举,我不想让他就去做官,暂且让他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熟悉一下世情事务,希望这些准备都能对将来做事有帮助。”王虎谷说:“王晋溪这人才识虽然好,也是从学力来的,看他在政务上各种作为,没有一处不是由平日学习实践中修养来的。”吴生按:拿一枝几寸长的笔,拘泥于纸上书本上的老一套话,这怎能叫学问,怎能叫文章。看看上面两位的话,就可以明白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曹鼐中会试乙榜①,不受教职②,愿得繁剧③一职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辄进学不倦,复修举之业。其尹诮之曰:“可作状元。”曹曰:“不如是不休。”吴生曰: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中会试乙榜:会试时列为乙等。②教职:会试得中乙榜,可任教职,掌管教育、文书、修史等事。③繁剧:旧时地方州县,以地域、人口、政务有繁、雄、剧等次第,繁剧均为较重要的地方。这儿“繁剧一职”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译文】

    曹鼐在会试时得中乙榜,他提出不要担任教职,愿到地方州县供职。于是被改任为泰和典史。他在公务之余,仍努力学习不止,还继续修习考试的功课。泰和县尹嘲笑他说:“你这样可以做状元了。”他说:“我就是要做状元,不达目的不休止。”(后来他果然考得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累升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吴生按:成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宋金华同孙慎被执,孙曰:“读书万卷,乃有今日!”公曰:“为我读书少,未知明哲保身①之理,读书何罪!”吴生曰:到死犹恨读书少,方是真读书者,方是善读书者。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明哲保身:懂道理的人应能趋安去危,保全自己。

    【译文】

    宋金华和孙慎一起因事下狱,孙慎说:“我们读这么多书,却有今天这样的下场。”宋金华说:“只是因为我读书不够,没有掌握明哲保身的道理(才有今天的事),读书又何罪之有?”吴生按:面临死亡的威胁还恨自己读书少,这才是真读书的,会读书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汪道昆牙签①满架,客睥睨②久之。公曰:“无苦其多,聊备检证。人生所用书,只须熟数种足矣。”吴生曰:此读书第一诀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牙签:代指书籍。②睥睨:斜视。这儿指看了觉得太多,一个人怎么读得了。

    【译文】

    汪道昆家中书籍很多,有朋友侧目看了很久。汪解释说:“不怕它多,只是备检查资料用而已。人生真正要用的书,只要熟读几种就足够了。”吴生按:这是读书的第一法门。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邹智居龙泉庵,贫无继晷①之给,扫树叶蓄之,焚以照读书,达旦。如是者三年,遂成大儒。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继晷:接续日光,指夜晚照明。

    【译文】

    邹智住在龙泉庵,因贫穷没有点灯用的钱,他扫树叶积起来,点燃了来照明,夜里读书到天亮,这样三年下来,就成了大学问家。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薛文清云:“读书体贴到自己身上,方有味。不然,虽读尽古今天下之书,无益也。读前句如无后句,读此书如无他书,心乃有入。口念书而心他驰,难乎有得矣。”又云:“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若以鸿鹄之心①读书,必不能造乎精微。”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鸿鹄之心:指一边读书,一边想着天边的鸿鹄。这是《孟子》中所举的弈秋教两个人学弈的比喻。

    【译文】

    薛文清说:“读书要体贴到自己身上才有味,若不这样,虽能读完古今天下的书,也不会有好处的。读前面一句就像没有后面一句,读这本书就像没有其他的书,这样心中才有收获。要是口中念书而心却跑到其他事上,就难有收获了。”他又说:“读书一定要专心精读,心无二用,方才能见到书中的义理,若是用鸿鹄之心读书,是必定不能达到精微的境界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刘青田曰:“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薛文清曰:“吾人开卷①,即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可不勉乎?”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开卷:打开书,指读书。

    【译文】

    刘青田说:“学习一定要专心深入下去,然后才会有收获。艺一定要时时练习,然后才不会是徒劳。”薛文清说:“我们读书,一翻开书就会看到和圣贤不相似的地方,能不加倍努力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方逊志曰:“无学之人,谓学为可后。苟为不学,便流为禽兽①矣。夫学,可以为圣贤,侔天地②;而不学,至不免于禽兽同归矣。乌可不择所之乎?”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流为禽兽:指不够为人的资格。②侔天地:等同于天地。

    【译文】

    方逊志说:“没有学问的人,认为学是可以慢慢来的。如果真的不学,就会流为禽兽了。学了,可以做圣贤,与天地等同;而不学,最后免不了和禽兽同归一类。怎能不很好选择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薛敬轩曰:“读书原无他法,只是知一字,行一字;知一句,行一句。”读书者当观是。

    【译文】

    薛敬轩说:“读书本来没有其他方法,只是读懂一字,便照这一字去做,读懂一句,便照这一句去做。”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茅鹿门曰:“仆幸先人所遗宅一区,近水田数顷,买书数千卷,箧贮其中,甚可饶吾岁时宾客伏腊①之费,而与诸弟子诵说为乐。”吴生曰:美宅良田,人尽不少,置书乐客,吾未一见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伏腊:夏天及冬天的节日。

    【译文】

    茅鹿门说:“我幸而有祖先留下住宅一所,近水的田几百亩,又买了几千卷书放在家中。田里的收成完全足够我过年过节时接待宾客的费用,就可以和诸多弟子们以讲书读书为乐趣了。”吴生按:有美宅和良田的人很多,可是买了书和宾客同乐的就少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汪南明曰:“人子亦惟其亲用命耳。亲命之学则力学,亲命之田则力田。藉令废诗书弃稼穑①,虽日侍亲侧,何以中亲之欢?”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弃稼穑:放弃农事,不事耕作。

    【译文】

    汪南明说:“做儿子的亦只是听从他父亲的命令(就好)。父亲让他学就努力学,父亲让他务农就尽力务农。如果又不读书又不力田,虽每天在父亲身旁侍候,又怎能取得父亲的欢心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宋文宪曰:“后世之书,百倍于古,而立德造行①,反或不如。岂非心散于博闻,技贪乎广蓄而未能一乎?”吴生曰:吾谓直是未尝读耳。安见立德造行不自博闻广蓄中出耶?《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圣人岂欺我哉?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立德造行:德行上的树立和造诣。

    【译文】

    宋文宪说:“后世的书比古代多得多,可是人们德行上的造诣,或者反而不如古人。这不是心因博闻而散,技又因贪于广蓄而未能专一的原因造成的吗?”吴生按:我认为只是没有好好读书造成的。怎见得德行的造诣不是从博闻和广蓄中得来的呢?《易经》说:“君子多明白前人的好言语好行为,用来积蓄自己的德。”圣人的话难道有错的吗?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薛文清曰:“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读书者当观是。

    【译文】

    薛文清说:“一万金的财富,不能用来和我一天读书的乐趣来交换。”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唐荆川曰:“宇宙间有一二事,人人见惯,而绝可笑者:屠沽细人①,衣食稍足,死后必有一篇墓志;达官贵公,稍有名目,死后必有一部诗文。此等文字,人藏家蓄者,尽举祖龙手段②作用一番,则南山煤炭竹木,当尽减价矣。”吴生曰:此达官贵公诗文,原为屠沽细人而作,故多也。吾辈有志为不朽事者,此论不可不知。扬子云不载富人,苏子瞻不为墓志,故成其二家之文也。然则昔人所谓省得数篇便好,此言不为无见。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屠沽细人:指市井商贩等“小人”。②祖龙手段:祖龙指秦始皇。此指烧书。将所述的墓志诗文等付之一炬。

    【译文】

    唐荆川说:“宇宙间有一两件事,是人人见惯,却又十分可笑的。如市井商贩稍有些钱的,死后一定有一篇墓志(讲他的平生如何如何),那些做官的贵人,稍为有些名目,死后一定有一部诗文集子。这种文字,藏在人们家中的很多。要是我们全拿来供烧火用,那么南山出产的煤炭竹木,就会都降价了。”吴生按:这些做官的贵人的诗文,原就是为市井商贩等写的,所以会这样多。我们有志做不朽事写不朽文的,这一点不能不知道。扬子云他不写商人的事,苏子瞻不为别人写墓志,这样才成就他们二家的文名。所以昔人讲的“省得数篇便好”,这话不是没有见地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李崆峒①作诗,一句不工,即弃而不录。何大复深惜之。李答:“是自家物,终久还来。”吴生曰:北地学杜,此真学杜者也。杜老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李得之矣。王元美亦言,宗臣有覆杯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呕血。夫不思而得者,未之有也。看书作文,何事不然。独诗也哉!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李崆峒:李梦阳,与何景明等为明前七子。李自称空同子,何自号大复山人。此处崆峒当为空同。

    【译文】

    李梦阳作诗时,遇有一句不够妥帖,就把这首诗放弃不录入诗集。何大复觉得很可惜。李解释说:“这是自己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会回来的。”吴生按:李梦阳学杜甫,这是真的学杜甫的。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点精神李梦阳已经得到了。王元美也说,宗臣有“覆杯盂啮之裂”(未详)回来拼命地想,竟想到吐血。不思索而能获得,这是没有过的事。看书写文章,什么事都一样,不单是写诗是如此。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洲自谓:自今而后,拟以纯灰①三斛,细涤其肠,取《六经》《孟子》《老》《庄》《列》《荀》《左传》《国语》《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西京以还②,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味,令其渐渍汪洋。遇有操觚③,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遇,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纯灰:昔人用灰作洗涤剂以洁衣物。②西京以还:指从西汉开始。③操觚:觚是木简,操觚指写作。

    【译文】

    王世贞自己说:自今以后,准备用三斛纯灰,细细洗清自己的肠胃,再取《六经》、《孟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左传》、《国语》、《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等书,还有从周代到六朝直到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选择其中好的,熟读深思,使它们充满于自己的心胸。遇到写文章的时候,便完全服从心中的宗师,意气流畅,神境相合,得心应手,不同的道路都能走到一起,就像暗中接受着指挥一样。官府的文章,隐士的文章,人迹罕至的大沙漠,(什么都能写得好)岂不是很痛快的事?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洲云:“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搏物击,然后尽天下之变。”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王世贞说:“善于写文章的,会因事而出奇写出奇文来。江河的水流,本来只是从西往东而去,等到碰到大山,穿行山谷,被大风吹,被砥柱阻挡,这时才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因事而出奇)。”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龙曰:“读书譬如食味,得其精华而汰其滓秽,始能养生。若积而不化,谓之食痞①。作文譬如传信,书其实而略其游谈,始能稽远。若浮而不切,谓之绮语②,所谓无益而反害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食痞:积食不化之痞。②绮语:华而不实的空谈。

    【译文】

    王龙说:“读书好像吃东西,要取得其中精华,排除其中渣滓无用之物,才有益于人的健康。若是只吃下去而不消化,这就叫‘食痞’。写文章好比写一封信,要传达其实际内容而省略无用的游谈,这样才能达到远方。若是浮华而不切实,这就叫做‘绮语’。食痞和绮语,都是人们所说的无益而有害的呀。”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新建曰:“心不可二用。一心在得,一心失,一心在文字,是三用矣。终日占毕①沈吟,精神恍惚,宁有佳思?学者可以自考矣。”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占毕:占和毕本都是竹简一类。后以占毕代称读书吟诵。《礼•学记》中“今之教者,呻其占毕”有讥刺其人但知吟诵而不晓所诵经义之意。这里即用此典。

    【译文】

    王新建说:“心不可二用,现在人读书,一心在得,一心在失,一心在文字,竟是一心三用了。整天这样胡里胡涂地读看,怎么会有好的收获?读书人可以自己对照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龙曰:“读书若晓得做工夫,时时爱养精神,时时廓清心地,不为诸般外诱所侵夺,天机时时活泼,时时明定。终日不对卷,便是看书一般;终日不执笔,便是作文一般。触机而动,自无疑滞。以我观书,不为《法华》①所转,如风行水上,不期文而文生焉。仆不敢谓为已试之方,盖尝折肱②于此者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法华:《妙法莲华经》之简称。其经宣扬三乘归一之旨,佛法微妙如莲花出尘不染,这里“不为法华所转”指不受外界影响。②折肱:折断手臂。《左传》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比喻。这里用来指对此有阅历,有经验。

    【译文】

    王龙说:“读书如果懂得做工夫,时时爱养精神,时时廓清心地,不为各种外界引诱所影响,时时保持天机活泼、明定,这样即使整天不拿书,也和看书一样,整天不拿笔,也和作文一样。在适当的时机动作起来,自然没有阻碍,这样以自己活泼明定的天机读书,不受外界的影响,像风在水面上拂过一般,不去追求文而文自己来了。我不敢说这是已经试用过的验方,不过自己是对这有所体会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龙曰:“余谓‘终日不对卷,不执笔’,非教人废读书作文也。读书作文,原是举业之事。读书有触发之义,有栽培之义,有印证之义,以此笔之于册,谓之文。就时文①格式,发吾所见之义,则谓之文。只此是学。”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时文:相对古文而言,是科举应试所用的文体,故称“时文格式”。

    【译文】

    王龙说:“我说过‘终日不对卷不执笔’的话,这并不是教人不用读书不用作文。读书作文,本是应科举考试的事。这读书有启发的作用,有栽培的作用,有印证的作用,把这些写下来,就是文,按照时文的格式,发明自己所见的义,就这是文了,就这是学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龙云:“看刊本时文,徒费精神,不如看六经古文。六经古文,譬之醇醪,破为时酒①,味犹深长。若刊本时文,是时酒中低品,复以其中讨滋味,为谋益拙矣。”又云:“所谓言不可以伪为者,乃不是诳语。岂有世俗心肠能发圣贤精微之蕴者乎?”吴生曰:以上数则,皆先生示举业之要也。今时学人所习,大都不必规此。然谓不如此而得科名者,有之;谓不如此而有当于读书作文者,吾不信也。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醇醪,时酒:醇醪是好酒,时酒为普通的酒。

    【译文】

    王龙说:“看现时出版的时文,简直是白费精神。不如看六经古文。这六经古文,就好像是好酒,兑成普通的酒,还有深长的味。至于那些刊本时文,不过是普通酒中最差的。要想从中获得滋味,这种打算也就更拙劣了。”他又说:所谓言不可能伪为,这真不是诳语。哪有世俗心肠而能阐发圣贤之道精微的内蕴的呢。”吴生按:以上几条,都是龙先生指示举业的要点。现今学人的学习,大都不是照这样做的。但是若说不照以上方法而能考上科名的。的确是有;若说不照以上方法而能说得上是读书作文的,我是不信会有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凤洲曰:“一时之事业,天为之,人不能限之。后事之事业,人为之,天不能限之。故圣贤之书可读,未老之年可以发愤而精诣。”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王凤洲说:“一时的事业,是天使他成功,人没有办法阻止他。后事的事业,是人自己去做,天没有办法限制他。所以圣贤的书可以读,没老的时候可以发愤去读而终于有成。”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凤洲云:“吾家居,坐起万卷,左右金石①丹铅②辅之。时诵佛书,逍遥峭茜葱青间,高夺而起。间遇载酒问奇③、赘书乞言者,更不涉官府,岂不快哉!吾辈编什既富,又须穷态极变,光景常新,务使旨恒达而气恒贯。时名易袭,身后可念。”又云:“两园花事日新,佐以醇酒,坐卧万卷中作老蠹鱼④,大堪送日。”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金石:刻铸在钟鼎碑碣上的文字,或其拓本。②丹铅:砂和铅粉,用以校勘文字之书写。③载酒问奇:旧有载酒问字的典故。这“问奇”即问奇字。④蠹鱼:蠹鱼为蛀书之虫,此以喻读书的人以书为食。

    【译文】

    王凤洲说:“我在家中,坐卧起立于万卷书中,左右还有金石和丹铅,时时诵读佛书,在青葱峭峻的意境中逍遥,就像升高到天上那样。有时还有朋友来问字求书,也更不言及官府之事,岂不是很高兴的事。我们书卷既多,又要把它们都研究掌握,光景常新,做到意气通达。一时的文名是容易获得的,但身后的名却是要考虑的。”又说:“两个园中的花事天天更新,还有美酒辅佐,坐卧在书中,像蠹鱼一样读书过日子,日子是很容易过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舒梓溪云:“居口于书史①,可以寡尤。”姚维东云:“室无君子,则与书史为友。”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书史:指典籍,即经史一类书籍。

    【译文】

    舒梓溪说:“经常和书史在一起,可以减少过错。”姚维东说:“没有什么好的朋友时,就和书史做朋友。”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胡敬斋云:“读书虽多,若不精熟,不若少而精熟。书虽精熟,又要实体会,方有得。”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

    胡敬斋说:“读的书虽多但不精不熟,那还不如少读一些而求精熟。书读精读熟了,还要实际体会,这样才能有收获。”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蔡虚斋云:“欲为一世经纶手①,止熟数篇紧要书。”吴生曰:语率而理至。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经纶手:治国能臣。

    【译文】

    蔡虚斋说:“要做一个一世数得上的治国名手,只要熟读几篇紧要的书籍。”吴生按:话语直率而道理深刻。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陈白沙曰:“以我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①,则释卷茫然。”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博我:丰富自己。此处有“尽信书”之意。

    【译文】

    陈白沙说:“以自己为中心去读书,随处都能得益。只是为丰富自己而读书,往往放下书后心里还是空虚的,感到无收获。”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杨升庵云:“本朝以经学取士,士子自一经之外,罕所通贯。近日稍知务博,以哗名苟进,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五经》诸子,则割取其碎语诵之,谓之蠡测①。历代诸史,则抄节其碎事缀之,谓之策套②。其割取抄节之人,已不通涉经史,而章句血脉③,皆失其真。有以汉人为唐人,唐事为宋事者,有以一人析为二人,二事合为一事者。曾见考官程文④,引制氏论乐,而以为致仕;又士子墨卷⑤,引《汉书•律历志》‘先其算命’作‘先算其命’。近日书坊刻布其书,士子珍之,以为秘宝,转相差讹,殆同无目人说话。噫,士习至此,卑下极矣。”吴生曰:读此,益励人通经学古之志。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蠡测:蠡是瓠瓢,以之测海水。比喻浅薄不能见高深。②策套:应付科举考试的套路。③血脉:比喻文章的脉络。④程文:作为示范的文章。应试者应以此为程式而作文。⑤墨卷:应试文章。

    【译文】

    杨升庵说:“本朝用经学来考士人,士人在一经以外,很少知道别的。近日稍知要追求广博,用以取得名声以利上进,但也是不研究其本原,只追求细微末节。《五经》诸子等书。不是去读原书,只取一些片段背下来,这叫做‘蠡测’。历代的一些史书,也是抄一些零碎史事拼凑起来,这叫做‘策套’。这割取抄节的人,本身就已不能把经史全读完读通,所以抄节割取下来,其章句和血脉都很失真。有把汉朝人当唐朝人的,有把唐代的事当作宋代的事的。有把一个人分为二人,有把两件事合为一事的。曾见过一篇考官发布的程文,引‘制氏论乐’,而以为是致仕,又有士人所作墨卷,其中引用《汉书•律历志》中‘先其算命’一句而误写成‘先算其命’的。近来又有书坊把这些文字刻印成书流通,应考的士人还很看重这样的书,拿来当作秘宝,这样以讹传讹,错误百出,简直像同瞎子讲话。唉,士人的风习到这样的地步,也可说卑下极了。”吴生按:读了以上的话,更激励人通读经书、学习古人的志向。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李卓吾《读书乐序》云:“曹公谓‘老而能学,唯余与袁伯业。’夫以四分五裂,横戈支戟①,犹手不释卷,况清远闲旷哉,一老子耶。虽然,此亦难强。余盖有天幸。天幸生我目,虽古稀,犹能看细书;天幸生我手,虽古稀,犹书细字,然此未为幸也。天幸生我性,平生不喜见俗人,故自壮至老,无亲宾往来之扰,得以一意读书。天幸生我情,平生不爱近家人,故终老龙湖,幸免俯仰②逼迫之苦,而又得一意读书。然此亦未为幸也。天幸生我好心眼,开卷便见古人,便见其人终始之概。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面皮,或见体肤,或见血脉,或见筋骨,至骨极矣。纵自谓能洞五脏,其实尚未刺骨也。此余之自谓得天幸者一也。天幸生我大胆,凡昔人所欣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假,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用;其所鄙者、弃者、唾且骂者,余皆以为可托国③托家而托身也。其是非大戾昔人如此,非大胆而何?又余所自谓得天幸者二也。有是二幸,是以老而好学。”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横戈支戟:指战事不断的戎马生涯。②俯仰:周旋应付。③托国:以国事相托,极言其人之可靠。

    【译文】

    李贽《读书乐序》中说:“曹操他自称‘老而能学,只有我和袁伯业。’他在四分五裂,军事繁忙的情况下,还是手不释卷地读书,何况像我这样清闲旷远的一老头呢?不过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我可以说有‘天幸’。幸而天生我眼睛好,虽老了还能看小字的书,幸而天生我手健康,老了还能写小字。但这还不算,天幸而给我一种性格,平生不喜欢见俗人,所以从成人到垂老,没有亲戚朋友往来的纷扰,能够专心读书。天又幸而生我一种心情,平生不喜近家人,所以到老在龙湖隐居寺中,幸免和人周旋应付和受逼迫之苦,而又能一心去读书。但这还不算,还有两点,幸而天生我一种好心眼,一打开书便看见古人,便能看出他的一生终始的大概。读书论世的事,古来就有不少,他们或是见到脸面,或是见到外表,或是见到血脉,或是见到筋骨。这见到筋骨的算是最好的了,有的自称能看透五脏,其实也还没能到筋骨这一层。而我却一眼便看得清,这就是我所说得天幸的第一点。还有天幸而生我大胆,凡是古人所欣慕认为圣贤的人,我多认为是假的,迂腐的,不才而不切实用的。而古人所鄙弃,所唾骂的,我则都认为可以托国托家和托身,是可以信赖的。我的是非和古人就如此的相反,不是大胆又是什么?这又是我所说得天幸的第二点。有了这二点天幸,所以老而好学。”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陈仲醇云:“唐孙立常恨天下无新书以广新闻。王右军十七帖①,每问蜀中古迹,云欲为广异闻。大抵闻见日新,是古人第一乐。”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十七帖:王羲之写给友人之书信十七通,流传后世成为著名的法帖。有许多是后人临摹本。

    【译文】

    陈仲醇说:“唐孙立常恨天下没有新书,不能用来拓宽新的见闻。王羲之在他写给友人的著名的《十七帖》中也常问及四川的故迹,说是想拓宽自己的见闻。大抵使自己的见闻每天有所更新,是古人视为第一乐事的。”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汤睡庵论举业有云:“欲今人善作文,不如劝今人多读书。多读古人书,自可不用今时语①,读古人书,会古人意,并可不用古语也。”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今时语:现今时世的语言。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讲究不用今时语才合格。

    【译文】

    汤睡庵论举业时说:“要使现在的人会写好文章,不如劝他们多读书,多读古人的书。这样读多了,写文章自然会不用今时语,甚至多读了古人书,领会了古人意旨,连古人语也可以不用(这样的文章就更好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王辰玉云:“人当繁忧总集,心骨沸热,懑若寤,摇若曳,魄力徘徊未返之间,粗法难调,细谛①不入,非以出世傥佯②之语涤之,谁有能然③解者?人心有目,目又有睫,透扃启钥④,必从喜根。今人好新是病,病即是药。譬如望梅,实能止渴,渴即止矣,亦复无梅。非实非虚,是方便法⑤。”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细谛:佛家语,真言,真理。②傥佯:放任随便不检点。③然:无阻碍。④透扃启钥:打开锁闭的门窗(所指心目)。⑤方便法:佛教语,通称方便门,指因人施教,诱导使之领悟之法。

    【译文】

    王辰玉说:“一个人当繁忧都集在身上,心骨沸热,不清楚,不平静,心力像是在外飘荡未回的时候,粗的法子难以调理,细的法子又不易进入,不用出世放任的话来开导他,谁能很通达的解掉这些烦闷?人的心中有目,目又有睫,要打开这些锁闭的心扉,一定要从喜根着手。现在人们喜新是病,病即是药。譬如望梅,真是能止渴的,不过渴虽止了,梅却其实没有。这不是实,也不是虚,只是一种方便法。”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吴子彦所述书室中修行法:心闲手懒,则观法帖①,以其可逐字放置也。手闲心懒,则治迂事②,以其可作可止也。心手俱闲,则写字、作诗文,以其可兼济也。心手俱懒,则坐、睡,以其不强役于神。心不定,宜看诗及杂短故事,以其易于见意,不滞于久也。心闲无事,宜看长篇文字,或经注,或史传,或古人文集,此又甚宜于风雨之际及寒夜也。又曰:手冗心闲则思,心冗手闲则卧,心手俱闲则著书作字,心手俱冗,则思早毕其事,以宁吾神。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法帖:名家书法范本。②迂事:不急的事。

    【译文】

    吴子彦所说书房中修行法:心闲两手懒时,则观看法帖,因为这可以一个一个字的记在心中。手闲而心懒的时候,那么去做做不着急的事,因为这些事可以做也可随时放下的。心和手都闲,那么写写字,作作诗文,因为这可以都照顾到。心和手都懒的时候,那就坐坐睡睡,这样不勉强劳累精神。心不定的时候,宜于看诗和杂短的故事,因为这些容易看,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心闲没有事的时候,就宜于看长篇文字,像经书和注,史书传记,古人文集,这些又适宜于在风雨交加之时或者寒天夜晚读。他又说:手里忙心里闲时可思考,心里烦手里空则可睡,心手都闲时就著书写字,心里手里都忙着,则设法早些忙完,使自己获得安宁。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陈眉公云:“读书能辅音①,能破句②,是真能读书人。温故知新,尽此矣。”又曰:“小儿辈不当以世事分读书,当以读书通世事。”又曰:“士君子不能陶熔人③,毕竟学问中火力未透。”又曰:“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吴生曰:此皆真教人语。读书者当观是。

    【注释】

    ①辅音:校正读音。②破句:把上句和下句分开。因旧籍没有标点,全文连写,所以要读者自己破句。③陶熔人:影响人,改变人。

    【译文】

    陈眉公说:“读书能读准音,读准句子,这就是真正读书人。温故知新,也就是这些了。”他又说:“年青人不应当因世事影响了读书,而应当用读书来通晓世事。”他又说:“士君子如果不能给人们好的影响,毕竟还是自己学问中火力不透,还要下工夫。”他又说:“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吴生按:这都是真正对人有益的话语。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原文】

    沈石田子云鸿喜集书,校雠①勤剧。曰:“后人视非财货,必不易散。万一能读,则吾所遗厚矣。”读书者当观此。

    【注释】

    ①校雠:校订书中错字、漏字、衍字等。

    【译文】

    沈石田的儿子云鸿喜欢藏书,而且勤于校雠。他说:“子孙后代看这书不是财富,一定不容易散掉。万一有人能读,那么我遗留给他的就很多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如果你对读书止观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书止观录》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