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九针之二 五节刺

类别:子部 作者:隋·杨上善编注 书名:黄帝内经太素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自“黄帝曰:刺节言振埃”至“血变而止”,见《甲乙经》卷九第三。自“黄帝曰:刺节言发朦”至“必应其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五。自“黄帝曰:刺节言去爪”至“故命曰去爪”,见《甲乙经》卷九第十二。自“黄帝曰:刺节言彻衣”至“疾于彻衣”,见《甲乙经》卷七第一。自“黄帝曰:刺节言解惑”至“疾如解惑”,见《甲乙经》卷十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对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节,约也,谓刺道节约也。此言其名也。

    平按:“固有五节”,“固字”袁刻作“刺”。

    黄帝曰: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

    以下言刺道五节之意也。外经者,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平按:“外经”,“经”字《灵枢》无。

    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

    六腑三十六输,皆为腑输也。

    去爪者,刺关节之支络也;

    关,四肢也,四关诸节,人余大节也。支络,孙络也。

    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

    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故曰尽也。

    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泻阴补阳,泻阳补阴,使平,故曰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满于胸中,烦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不得息,

    以下问答解释五刺节义。埃,尘微也,谓此三种阳疾,恶于埃尘烟气。其病令人气满闭塞,得喘息,言其埃也。,音噎也。

    平按:《灵枢》、《甲乙》“大逆”下有“上”字;“烦瞋”作“愤瞋”。“病恶埃烟”《甲乙》作“病咽噎不得息”。

    请言振埃而疾于振埃也。

    以下言其振埃也。刺之去病,疾于振埃,故曰振埃也。

    平按:“而”《灵枢》作“尚”。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也。

    天容,在耳下曲颊后,足少阳脉气所发也。

    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溓泉也。

    诎,音屈。穷诎,气不申也。溓泉,在颔下结喉上也。溓,敛盐反。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而止,取溓泉者,血变而止。黄帝曰:善。

    一里,一寸也。故《明堂》刺天容一寸也。

    平按:“无过一里而止”《灵枢》作“无过一里”,《甲乙》作“深无一里”。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未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输,何使然?愿闻其故。

    蒙,莫东反。谓目不明也。

    平按:“输”《甲乙》作“俞”。“腑输”下,《灵枢》有“去府病”三字;“何”下有“输”字,《甲乙》同。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

    刺节发蒙,谓刺去蒙者也。神明,谓是耳目去蒙得明,故曰神明类也。

    口说书卷,犹不敢及也,

    发蒙愈疾之速,得于神,言、书所不及也。

    平按:“敢”《灵枢》作“能”。

    请言发蒙,尚疾于发蒙也。

    岐伯望请自言发蒙之速也。

    黄帝曰:善。愿手受之。[平按:《灵枢》作“愿卒闻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平按:《甲乙》“日中”作“白日中”;“听宫”作“耳听”,注:“一作听宫”。“声闻于耳”,“耳”作“外”。]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邪刺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平按:《甲乙》“邪刺”作“已刺”;“而疾偃其声”作“令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作“必应于中”。]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得者矣。

    日中正阳,故开耳目,取日中也。手太阳脉支者,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手足少阳脉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兑眦,故此三脉皆会耳目听宫,俱连目中眸子。眸子,目中瞳子也。刺听宫输时,蒙胧速愈,故得声闻于耳也。针听宫时按鼻仰卧者,感气合出于耳目,即耳通目明矣。此之妙者,得之于神明,非由有目而见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之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股胻者,人之所以趋翔也;茎垂者,中身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爪,谓人之爪甲,肝之应也。肝足厥阴脉循于阴器,故阴器有病,如爪之余,须去之也。或“水”字错为“爪”字耳。腰脊于手足关节为大,故曰大关节也。阴茎在腰,故中身。阴茎垂动有造化,故曰机也。精从茎中出,故为阴精为津液道也。

    平按:“去爪”《甲乙》作“去衣”。“股胻者”,《灵枢》作“肢胫者”。“茎垂者”《甲乙》作“茎睾者”。“中身之机”《灵枢》、《甲乙》作“身中之机”。注“阴精”下所缺二字,据经文应作“之候”二字。

    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

    饮食不节,言饮食过度。言其喜怒不时,反春夏也。

    津液内溢,乃下溜于皋,

    言饮食多,水溢,流入阴器囊中也。皋,音高也。

    平按:《甲乙》作“津液内流,而下溢于睾”。《灵枢》“溜”作“留”。

    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

    水道既闭,日日长大也。荥然,水聚也。不上者,上气不通;不下者,小便及气下不泄也。

    平按:“日大不休”《甲乙》作“炅不休息”。注“小便”,袁刻“小”误作“水”。

    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黄帝曰:善。

    以下言去爪也。蔽,塞也。言下针,使水形不得匿而不通,不常闭塞。

    平按:“”《灵枢》作“铍”。《甲乙》“常”作“裳”;“故命曰”作“名曰”。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与热相薄,热于怀炭,外重丝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不汗,舌焦唇槁腊,嗌干欲饮,不让美恶也。

    脏之阴气在内,腑之阳气在外。阴气在外,阴气不足,阳乘之,故内热薄停也。重丝帛衣,複衣也。腊,肉干也。内热甚渴,故饮不择美恶也。腊,性亦反。

    平按:“与热相薄”《灵枢》作“内热相薄”,《甲乙》作“两热相薄”。“外重丝帛”《灵枢》作“外畏绵帛”,《甲乙》无此句。《甲乙》“衣”下有“热”字;“又不可近席”作“身热不可近席”。《灵枢》“不汗”作“则汗不出”,《甲乙》作“而不汗”。“槁腊”《甲乙》作“稿”,注云:“《黄帝古针经》作稿腊。”“嗌干欲饮”《灵枢》作“干嗌燥”。“饮”下,《甲乙》无“不让美恶也”五字。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其腑大杼三痏,有刺中膂以去其热,

    大杼、内输,皆是足太阳脉气所发,泻阳气之要穴也。

    平按:“其府”《灵枢》、《甲乙》作“天府”。“有刺”《灵枢》作“又刺”。

    补手足太阴以出其汗,热去汗希,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手太阴主气,足太阴主谷气。此二阴气不足,为阳所乘,阴气不泄,以为热病。故泻盛阳,补此二阴,阳去,二阴得实,阴气得通流液,故汗出热去得愈,疾于彻衣,故曰彻衣也。

    平按:“以出其汗”《灵枢》、《甲乙》作“以去其汗”。“希”《灵枢》作“稀”,《甲乙》作“晞”。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

    大风,谓是痱风等风病也。

    轻重不得,倾侧宛伏,

    手足及身不能倾侧也。宛,谓宛转也。

    不知东西,又不知南北,

    心无知也。

    平按:《甲乙》作“不知东西南北”。

    乍上乍下,乍反覆,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志昏性失也。

    平按:“乍反覆”《灵枢》作“乍反乍覆”,《甲乙》无“乍”字。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尽知阴阳虚实,行于补泻,使和也。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灵兰之室,黄帝藏书之府,今是兰台,故者也。


如果你对黄帝内经太素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黄帝内经太素》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