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五 阳复

类别:子部 作者:宋·鲍云龙 书名:天原发微

    五月诟一阴生,为坤之初爻。六月遁,二阴生。七月否,三阴生,内成三画之坤。八月观,四阴生。九月剥,五阴生。积至十月坤之上爻,六阴满足,则其数穷而反于七。又变坤之初爻为阳,其卦名复,自娠遁否观剥坤至复,几七变,故云七日。此大《易》之本旨,先儒之正说也。而《正义》又引六日七分之说,与郑司农引《易纬》同,卦气备矣。且曰:仲尼之纬分明,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其可通乎。然则二说奈何?曰:皆是也。《易》含万象,随时变易,以从道无不可。释先圣经,当从先儒正说。以七日为七月可也。本卦气以正周天之度,用六日七分亦无不可,今并存之,以俟来哲。但孔释王传云: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复生。绝灭二字,未免有疑。阳气虽微,何尝绝乎。又,王沬说自五月至十一月,其日之历行天七,舍阳气乃复。非也。殊不知周天二十八,舍日行一度为一日,行一舍与月合朔为一月。要之日行七舍,则是七月,安得变月言日。取日行一舍,以称一日乎。七日七月之辨,先儒详矣。愚谓:十月剥去一阳,自娠至坤,六阳数尽。至十一月子半一阳生,以阳为主,并前数之。故曰:七日来复。七日,即七月也。以阴为主,故称月。自五月至十月,长成六阴,止是六月。故此称七日者,表而出之,亦见崇阳之义。

    复之说有三,理则一。

    濂溪就坤上归来处说复,故曰:利贞。诚之复说与王弼同。伊川就动处元字头上说复,故曰:动之端。乃见天地之心。康节就动静中问说复,故曰:一动一静之问。朱子谓道理只是一般,但所指地头不同尔。以复卦言,下面一爻正是动。如何说静,得观雷在地中之象。则伊说为正。

    复之分有三,爻则六。

    朱子曰:天地有阴则有复,众人有恶则有复,圣人则无复。愚亦谓:众人有复,贤人不远复,小人迷复。或问朱子曰:寂然至静之中,有一念之动,此便是复否?曰:您地说不尽,有善恶之复,有动静之复,两样要各看得分晓。愚谓圣人之心与造化为徒。赤子不失,天理浑然。初无问断,孰得以窥其起灭之处,是谓无复。日一昼桔亡,胶胶扰扰,而恻隐羞恶之心,跃然于一悟之顷。此善恶之分为阴阳也。或一念之动,生于寂然至静之中,又动静之为阴阳也。人之一心,本自虚明不昧。因其静极而动,知其为良心而充广之,则为善铃充其量。因其动中有静,铃察其有不善而摧抑之,则除恶铃去其根。如此则人欲尽去,而天理常存。亦可自有复,而希圣人之无复矣。以复之六爻推之,初九不远复。仲尼以颜子当之,余五爻不指其人者,盖寓劝戒于不言之表,诚斋则露矣。谓子夏闻过而休复,曾子日省,伯玉岁省为频复。夷之为独复,周突?汉元为敦复。疑未当,卢杞为迷复之凶得矣。愚以为迷复之下,为敦独频休。即朱子所谓众人之有复者。虽品有优劣,终不若颜子知几之学。一日克己,天下归仁。露卷.而天空也。圣人教人,止举其上。其次,姑循序而言之。

    《象》曰: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日说见前。程子曰:天之运行,如是消长相因天之理也。横渠子曰:七日昼夜相继,元无继续之时。又曰:终则有始,天行也,何尝有息。正以静,有何程期?此是静中之动,动而不穷。又有甚,首尾起灭,自有天地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常然如此,有何休歇?苟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然,又从此去。朱氏曰:剥极成坤,阳降而入坤。极而动,阳升而出,阳涉六阴。极而反初,日也,月也,岁也。天地五行之数,所不可违。而叉日七日,明律历之元也。故日月五星,始于牵牛。气始于夜半,历始于冬至。律始于黄锺。子云得之,为八十一首,以尽一元六甲三统九会二百四十二章之数。邵雍得之,明日月星辰元会运世,以穷天地消长无极之数。愚谓:程子说天行消长之理简而约。张子说得气象大,谓阳气流行,虽穷冬未尝绝,皆以乾坤生生之理推之。若汉上则专以数明理。指七日以推律历卦气之元,冬至子半之说。且引《太玄》、《皇极经世》以广之。是知复非止可以明理,又可以该数也。朱子有言:天地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耳,以其流行之体统而言,则但谓之干而无不包。以动静分之,则为阳奇阴隅。虽大而天地日月星辰,细而岁月日时寒暑昼夜,无不包也。此复之阳来阴往,所以该天行终始之义备矣。

    《易?系》曰:复小而辨于物。

    一阳萌于黄官,在群阴下,其初如丝发之细。与众阴却不相乱,如黑暗中一点白。白则能辨,众黑不能掩其白。如日未出于地,地中亦藏他不住。以人事观之,如颜子虽愚,三千弟子中未尝不称其贤。故朱子、曰:人之善端方萌,虽小而众恶却遏他不得者是也。徐氏曰:复者反善之几,能于念虑之萌,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处审其几而复于善焉。当义则为君子,违理则为小人。于此而不明辨,夫物则差毫厘而谬千里矣。可不畏哉?

    程子曰: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问可容,息也。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

    以卦配月,则当十月。以气消息言,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故十月谓之阳月,恐疑其无阳也。程伯子谓:息训生一事,息则一事生,中问无问断。朱子又谓:剥尽为坤,一阳下面便生不曾断续。见天地无休息处,且如一月三十日,以复之一阳分三十分。他便从三十箇日头上,逐分累起。从小雪后十月,中气便日生一分。上面灯得一分,下面便生一分。凡阴阳之生,一爻当一月,得满三十日,方满那腔子做得一画成。今坤卦非是无阳,始生甚微。未满那腔子做一画未成,非坤卦纯阴无阳也。此不是深奥事,伊川不分明说与人。令人做一场大事,看当初欠说得几句,渐消渐长,阴阳不相离之意。

    朱子曰:复之一阳,不是顿然便生,乃是坤卦积来

    不是冬至子之半,一阳方生。正是及子之半,结算那一阳方成。子半后第二阳方生,渐成二阳。过一月,方成临。朱子又谓:自观至剥三十日,剥方尽。自剥至坤三十日,方成坤。三十日阳渐长,到冬至日方是一阳。第二阳方此生去阴剥,每日剥三十分之一,一月方剥得尽。阳长每日长三十分之一,一月方长得成一阳。剥时一日十二刻,亦每刻中渐渐剥全。一日方剥得三十分之一,阳长之渐,亦如此长,却以月弦望,便见阴阳逐旋如此生。阴不会一上剥,阳不会一上长。九月阴极,阳巳下生,但未成体。六阳成六段,一段又分三十。小段亦须分毫积起,冬至方成一爻。剥上九一画,分为三十分。一日剥一分,至九月未方尽。阴亦然。以央娠推之可见,但圣人不言尔。

    又曰:天地中问,气有六层。

    此气升降上下。十一月冬至从下面第一层生起,直至第六层。上至天为四月,阳气纔生足便消。只是这一气升降,循环不已。往来六层之中,发生都是箇阳气。阳长一分,又不是讨箇阴来,那阳消处便是阴。工故阳来为复,复便是本来物事。阴来为垢,垢是偶然相遇。

    又曰: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

    程子曰:自古儒者皆言静见天地之心,惟某言动见天地之心。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静则可,如何下得箇动字。然静中须言物始得,这裹面便是难处贤。且谓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固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善言心者,即此可以观天地之心。愚谓:若思虑末起之时,不谓之静不得。

    朱子曰:天运流行,本无一息问断,岂解一月无阳。然既足则又变,既变则又化。大关一岁一月,小关一日一时,莫不皆然。

    如木之黄落纔落,时萌芽已生了。如木之冬青者,又先生萌芽,而后旧叶方落。若论变时,天地无时无变,非惟一岁有变,月亦有之。非惟一月有变,日亦有之。非惟日有变,时亦有之。但人不知尔。

    或问:顿果不食。曰:只不食,便有生之理。伊川所谓: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上九,老阳在上顿果象。先儒桃仁杏七之说。谓:校子裹面仁,种之即生,故谓之七。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不是死底物事。《易》惟复卦与干卦言七,见天地生物之心。自娠一阴消,干进至六五极矣。干为木果,阳精结实于上,硕果为结实之大者,剥极则见焉。穷上反下,艮卦覆转来,即为复。阳生地中,又滋长而为干。此硕果不食之象也。

    程子曰:复言七日来复,物极必反。理须如此,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

    其曰: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叉将既屈之气为方伸之气。自然不息,凡物散其气叉尽。无复归来,本原之理。天地如洪炉,消烁亦尽。况既散之气,岂复在造化,自是生气焉。用此已散之气哉,如海潮‘。然日出则涸,月出则生,非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朱子谓:七日只取七义,八月有凶。天取八义,谓之来复。终不是已往之阳,重新将来,复生旧底。已自过了这裹,自然生出来。夫大德敦化而川流不息,岂假夫既消之气以为方息之资也哉。亦见其绝于彼而生于此,而因以着其往来之象尔。

    蔡氏曰:阳消自建午之月而为剥,至建子之月而为复。卦经七爻,月经七月。.不言月而言日,犹《诗茎一。一之日二之日也。

    帘山郭氏言:干之初九复于甲子,岁功之出起于冬至之夜半。七政之行,复于牵牛之初,以至历律之纪。四时之序,无不及于此者,所以黄锺为万事本也。故阳一升而万物生,阴一升而万物死。其反其复,终于六位而时成。《易》以静为本,天地以无心为心。静以法坤,动以法震。雷在地中,静之终而动之始也。复主动而非静,娠主静而非动。实斋李氏又谓:一阴生于午,而日行南陆。纔行到南至处便复,纔复便一阳生于子,而日行北陆是为冬至。然阳之初,复如丝发之微,未足以有为。必历七日,而后得少阳之数于一阳,十五分而得三分半,此则阳少壮而可以有为也。故曰:七日来后,天行也。贞下起元而生,生不可御。惟草木零落而果实坠地,则勾萌甲坼而生意复回。豫之顺以动,理先于气也。复之动以顺行,气先于理也。刘氏曰:天行缠次十有二,阴行其六,阳行其六。当于阴六阳失位而至于七,则阳复本位。此周天十二次,环轮反复,其数如此,施之于年月日时并同。汉上曰:以乾坤二卦消息之象推之,一日自午时至夜半而复得子时,一年自五月至十一月而复得子月。以一纪言之,自午岁几七岁而复得子岁。天道运行,自然如此,合为一纪。分为岁月日时,莫不皆然。故六十卦当三百六十日,而两卦相去,皆以七日。圣人所以存七日来复于复卦者,以明卦气也。或问愚曰:邵子二至呼吸如何?曰:冬至后为呼,夏至后为吸。呼则万物出,吸则万物入。一岁一呼吸,天地大阖辟。子后夜半呼,午后哺前吸。呼吸合阴阳,在人为一个。人于一日一夜问,亦有一万三千六百息。昼呼应万事,夜吸万籁寂。天地归一身,呼吸由语默。复诟互往来,阳升阴始屈。是以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其在大化流行中,亦不过一年之顷


如果你对天原发微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天原发微》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