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20.弱戰

類別︰子部 作者︰劉基(明) 書名︰百戰奇略

    【提示】

    本篇以《弱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敵強我弱形勢下作戰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它認

    為,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敵作戰,要用“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的辦法,偽裝

    成強大的樣子,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的虛實、強弱之勢,因而也就不敢輕易同我交戰。這

    樣,我軍就可安全撤退,遠離危險。本篇援引《孫子兵法•勢篇》的“強弱,形也”一語,

    原意是,軍隊的強大或者弱小,是由敵我雙方實力對比的大小所顯現的。但本篇這里則轉意

    為,兵力的強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軍事實踐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實力的

    較量,同時也是智慧的競賽。在一定物質力量的基礎上,要打敗敵人,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

    指導的能動作用,在運謀斗智上勝敵一籌。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內容的“示形”方法,

    以達到欺騙敵人、迷惑敵人乃至戰勝敵人之目的,這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是經常被采用的一種

    有效戰法。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將虞詡就是運用“弱而示強”之法戰勝羌兵

    的。虞詡奉命率部出任武都太守,以解羌兵進攻武都之危,結果被羌兵攔截在陳倉、崤谷一

    帶不得前進。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羌兵優于漢軍,在此眾寡不敵的形勢下,虞詡首先

    采取虛張聲勢之法,故意揚言已向朝廷請求救兵,但必須等到救兵一到才能進發,以此麻痹

    和松懈羌兵;繼則乘羌兵四處抄掠而兵力分散之機,日夜兼程,急速向武都進發,並在途中

    采取“增灶示強”之法,進一步欺騙和迷惑羌兵,使其無法摸清漢軍的虛實,從而擺脫了羌

    兵的追擊,順利到達了武都郡。其後,虞詡所以能以“兵不滿三千”(見《後漢書•虞傅蓋

    臧列傳》,下同)之數,而擊敗“萬余”羌兵對武都的進攻,這主要是由于虞詡運謀斗志勝

    過羌兵的結果。當時,有人以“孫臏減灶而君增之”為辭,向虞詡提出疑問。但虞詡回答得

    好︰“孫臏見(現)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虞詡此種不為古代成法所拘泥,善于

    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的作戰指導,是值得後人效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處于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時,必須多設旗幟,加倍增築鍋

    灶,偽裝成強大之勢以迷惑敵人,使它無法摸清我軍多少、強弱之實情,敵人就必定不敢輕

    易向我進攻,我便可以迅速撤離,使全軍擺脫危險境地。誠如兵法所說︰“兵力的強弱,是

    可以用‘示形’之法偽裝的。”

    東漢安帝時期,地處西北的羌族舉兵反叛,寇掠武都郡。臨朝執政的鄧太後以虞詡有將

    帥之才略,升任他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領率眾數千人,阻截虞詡于陳

    倉、崤谷一帶;虞詡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為了麻痹羌人,虞詡揚言他已上書皇帝請求援

    兵,只等援兵一到就進發。羌人听到這個消息後,便分兵到附近各縣進行搶掠。虞詡乘其兵

    力分散的有利時機,率兵疾速西進,日夜兼程趕路,一晝夜行進二百里,並命令部隊官兵每

    人各造兩個鍋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見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詡部隊。有人問道︰“孫臏圍

    魏救趙時是采用逐日減灶之法欺騙魏軍的,而您卻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講一日行軍

    不得超過三十里,以防不測,而今我們卻走了二百多里。這是為什麼?”虞詡回答說︰“敵

    人兵多,我軍人少;敵人見我軍鍋灶逐日增多,必定認為諸郡救兵來參戰了,兵力增多而行

    軍速度又快,敵人必然不敢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向敵人顯現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現在是向

    敵人偽示自己力量強大。(兩者所用戰法之不同),這是各自所處的態勢不同的緣故。”

    【原文】

    凡戰ヾ,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須多設旌旗,倍增火灶,示強于敵,使彼莫能測我眾

    寡、強弱之勢,則敵必不輕與我戰,我可速去,則全軍遠害。法曰︰“強弱,形也。”ゝ

    後漢ゞ,羌胡反,寇武都々,鄧太後ぁ以虞詡あ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羌乃率眾數

    千,遮詡于陳倉ぃ、崤谷い,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羌聞之,乃分抄

    傍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余里ぅ。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

    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行二百里,何

    也?”詡曰︰“虜眾多,吾兵少。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多行速,必憚追我。孫

    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う

    【注釋】

    ヾ凡戰︰王本和汪本皆作“凡與敵戰”。

    ゝ強弱,形也︰語出《孫子兵法•勢篇》。

    ゞ後漢︰指東漢。

    々武都︰郡名。漢武帝時置。東漢時郡治在下辨(今甘肅徽縣西)。

    ぁ鄧太後︰即東漢和帝劉肇之皇後,名綏。和帝死後,她先後立殤帝劉隆(和帝少

    子)、安帝劉祜(章帝孫),臨朝執政十余年。

    あ虞詡︰東漢陳國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字升卿。安帝時,始為朝歌(今河南湯

    陰西南)長,後任武都太守。順帝時,官至尚書僕射。

    ぃ陳倉︰古縣名,秦置。因山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寶雞東。

    い崤谷︰即散關,亦稱大散關。位于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嶺咽喉,是自陳倉

    出陝入川的交通要道,向為兵爭要地。

    ぅ兼行百余里︰馬本及唐本“兼行”後有“日行”,顯系衍文,今據史載刪除。兼行,

    謂兩倍行程,故“兼行百余里”,實際行程當為二百余里。

    う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虞傅蓋臧列傳》。


如果你對百戰奇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百戰奇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