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40.後戰

類別︰子部 作者︰劉基(明) 書名︰百戰奇略

    【提示】

    本篇以《後戰》為題,旨在闡述運用“後發制人”作戰原則的條件及其作用問題,與前

    篇《先戰》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傳》的“後于人以待其衰”為理論根據,主張

    對于行陣嚴整、士氣銳盛的來犯之敵,不要輕易與之決戰,應當采取“後發制人”而堅壁不

    出,等待敵人出現陣久氣衰、師老兵疲的情況時,再出兵攻擊之,便可取得勝利。這一作戰

    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而不敢于適時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右傾保守主義;

    不具備先機制敵的條件卻輕率出兵進攻敵人,這是左傾冒險主義。此兩種傾向,都極易導致

    作戰的失敗,因此,如何防止在對敵作戰中可能發生的上述兩種致敗傾向,便成為歷代兵家

    十分注重研究解決的問題。唐初李世民率兵抗擊竇建德軍的虎牢之戰,便是在不具備先機制

    敵條件下運用“後發制人”原則而取勝的典型一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正當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拒守洛陽的王世充的

    時候,據河北稱夏王的竇建德應王世充之求援,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後正向洛陽方向

    機動。顯而易見,一旦竇、王合勢,那麼,從兵力對比和戰場態勢上,將使唐軍處于劣勢和

    被動挨打之地位。而對此種嚴峻形勢,李世民沉著應戰,一面留部分兵力繼續圍困洛陽的王

    世充,一面親率精銳騎兵迅速東向進據虎牢關以阻截西進的竇建德。唐軍進駐虎牢後,李世

    民親自登高觀察當面敵情,並根據敵人來勢凶猛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按兵不動以憑險固守,

    待機破敵以後發制人的正確作戰方針,迫使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受阻于虎牢之東月余不得西

    進,已經完全陷于師老氣衰的困難境地。此時,李世民鑒于出兵擊敵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

    親率程咬金、秦叔寶等騎兵主力東進“直突出其陣後”(見《舊唐書•太宗紀上》),實施

    內外夾擊,一舉殲滅竇軍,生擒竇建德。爾後,李世民乘勝揮軍回攻洛陽,兵不血刃地迫降

    了王世充,取得了整個作戰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遇到敵人陣容嚴整且士氣銳盛時,不可貿然與其決戰,應當堅守壁壘

    以待有利時機;等到敵人列陣過久而士氣衰落之時,再出兵攻擊它,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

    兵法所說︰“後發制人是為了等待敵人士氣衰落時再攻擊它。”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洛陽的王世充,竇建德應

    王世充之請而率領全部兵馬自河北而來援救。李世民率軍東進扼守虎牢以阻截竇建德軍。竇

    建德于汜水以東布陣,綿延橫貫數里,唐軍將領望見此情都面生懼色。李世民親率數名騎兵

    登上高岡觀察敵陣,回頭對將領們說︰“竇建德自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起兵至今,尚

    未遇到過強大對手。如今他們越過險要地帶而喧鬧不止,這說明其軍隊沒有嚴格的號令;迫

    近我們城前而布列營陣,這說明其有輕視我軍的心理。對此,我們要按兵不與其交戰,以等

    待其士氣衰落之時;他們列陣過久而士卒饑疲,必將自行退走,乘其後退而出兵追擊,哪有

    不勝之理!我與諸位約定,一定要在中午剛過之時打敗它。”竇建德軍從清晨擺開陣勢,直

    到中午時分(也不見唐軍出戰),士卒們饑疲不堪,個個都無精打彩地坐在隊列里,以至又

    有互相爭奪飲水的。李世民(見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兵,經敵陣之西向南急

    馳,並告戒他說︰“如果此舉仍不見敵軍有後退行動,你應引兵退回;如果發覺敵軍行動

    了,就應率兵向東出擊。”宇文士及剛過敵陣,敵軍果然行動了。李世民這時對部將說︰

    “現在可以出擊了。”于是,命令騎兵將領樹旗列陣,從虎牢關上以高屋建瓴之勢直插南

    山,沿著山谷向東,襲擊敵軍背後。竇建德急忙率領其軍向後撤退,剛剛退到東山坡處,還

    未來得及整頓好隊伍,李世民已率領輕騎兵沖殺過來。唐軍所向之處,敵軍無不瓦解潰散。

    唐軍大將程咬金等所率騎兵卷起軍旗沖進敵陣,徑直突擊敵軍陣後,齊張旗幟,內外奮擊,

    大敗敵軍,活捉了竇建德。

    【原文】

    凡戰,若敵人行陣整而且銳,未可與戰,宜堅壁待之,候其陣久氣衰,起而擊之,無有

    不勝。法曰︰“後于人以待其衰。”ヾ

    唐武德ゝ中,太宗ゞ圍王世充々于東都ぁ,竇建德あ悉眾來救。太宗守武牢ぃ以拒之。

    建德陣汜水い東,彌亙數里,諸將皆有懼色。太宗將數騎登高以觀之,謂諸將曰︰“賊起山

    東ぅ,未見大敵。今渡險而囂,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陣者,有輕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動,待

    彼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陣,自辰至午時う,卒饑

    倦,皆列坐,又爭飲水。太宗令宇文士及 率三百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戒曰︰“賊若

    不動,正宜退歸;如覺其動,宜率東出。”士及才過,賊眾果動。太宗曰︰“可擊矣。”乃

    命騎將建旗列陣,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東,以掩賊背。建德遽率其陣,卻止東原,未

    及整列,太宗輕騎擊之,所向披靡。程咬金 等眾騎纏幡 而入,直突出賊陣後,齊張旗

    幟,表里俱奮,賊眾大潰,生擒建德。 

    【注釋】

    ヾ後于人以待其衰︰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自《軍志》。但與原文略異,原文

    為︰“後人有待其衰”。

    ゝ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

    ゞ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率軍圍攻王世充、抗擊竇建德之戰發生在唐高祖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此時李世民為秦王,尚未即帝位。

    々王世充︰隋代官吏。新封(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隋煬帝時任江都通守等

    職,鎮壓過隋末農民起義。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于江都被殺後,他在

    洛陽擁立越王楊侗為帝,次年廢侗,自稱皇帝,國號鄭。唐武德四年被李世民打敗降唐。

    ぁ東都︰即洛陽(位于今河南洛陽東)。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改稱“東都”。

    あ竇建德︰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率眾起義,投高士達

    處任軍司馬。士達犧牲後,他繼為領袖,稱將軍,擁兵十余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

    年),在河間作戰中,殲滅隋將薛世雄部三萬余人,聲勢大振。次年,稱夏王,建都樂壽

    (今河北獻縣),國號夏,據有今河北大部地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虎牢作

    戰中被李世民軍所俘,後被害于長安。

    ぃ武牢︰本為“虎牢”,因唐諱“虎”(唐太宗曾祖李虎),故寫史者改“虎”為

    “武”。虎牢,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該處地勢險要,向為軍事要地。

    い汜水︰古縣名。位于今河南滎陽西北。

    ぅ山東︰古代指太行山以東地區為“山東”,即今河北地區。

    う自辰至午時︰馬本及各本皆將“辰”誤作“卯”,今據史校改。

    自辰至午時,即從七時至十三時,亦即上午時間。

     宇文士及︰武川(今河南南陽北)人,字仁人。隋煬帝之婿。煬帝死後,他歸附李淵

    父子,因從討王世充有功,封郢國公,官拜中書令。

     程咬金︰唐初大將,後改名知節。濟州東阿(今屬山東)人。隋末從李密參加瓦崗

    軍,任內軍驃騎。密敗,歸王世充;後歸唐任秦王府左三統軍,後又任左領軍大將軍,封盧

    國公。

     纏幡︰謂卷起旗幟。纏,扎束,卷起;幡,旗幟。

     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太宗紀上》和《資治通鑒•唐紀五》。


如果你對百戰奇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百戰奇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