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53.饑戰

類別︰子部 作者︰劉基(明) 書名︰百戰奇略

    【提示】

    本篇以《生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國作戰時如何解決後勤供應以防止部隊因缺糧而

    失敗的問題。它認為,在出兵進入敵國的情況下作戰,只有分兵抄掠以奪取敵人的糧倉和積

    蓄,才能確保部隊糧餉而奪取作戰勝利。古代戰爭的經驗表明,遠離本土而深入異國作戰,

    由于戰線過長,交通不便,運輸工具落後等原因,部隊糧秣供應完全依靠從本國長途運送,

    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此,采取“因糧于敵”,即取用于敵國的辦法,便成為古代戰爭中常

    為兵家所運用的一個有效辦法。但是,主張以“抄掠”、“搶奪”等殘暴手段來解決軍需供

    應問題,勢必給異國民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危害。因此,既要“因糧于敵”以解決出國作戰部

    隊的後勤保障問題,又要不給敵國民眾造成嚴重危害和災難,這不能不是戰爭指導者需要認

    真研究的。

    南北朝時期,北周將領賀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戰,就是采用“因糧于敵”辦法解決部隊

    後勤供應的一個戰例。湘州,原為南朝梁地,承聖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

    身)攻陷江陵以後,湘州及巴州皆歸屬西魏。陳霸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後的第三年(永定三

    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等率軍圍逼並企圖奪回湘州。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賀

    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時恰值秋水泛濫,江路遂斷,在“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時候,

    周軍主將賀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糧于敵”的辦法,派兵搜抄糧物“以充資費”;一方面采取

    “示形”惑敵的辦法,于軍營中“多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聞之,誤認為周軍糧食充

    實。同時,又增修營壘,建造廬舍,向侯“示以持久”之計,以及采取詐降襲擊等辦法得

    以與陳軍“相持歲余,等不能制”(見《北史•賀若敦傳》)。顯而易見,賀若敦作為周

    軍主將,處于“糧援既絕,人懷危懼”的困境,而能想方設法打破敵人之圍困,其作戰指導

    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譯文】

    大凡興兵征戰,深入敵人本土,糧秣供應缺乏,必須分兵搜掠,佔據敵國糧倉,奪取它

    的積蓄,用以接濟軍餉,這樣就能取勝。誠如兵法所說︰“糧秣給養靠在敵國補充,這樣部

    隊的後勤供應就充足了。”

    《北史》記載︰北周將領賀若敦率軍過江攻取了陳朝的湘州。陳朝將領侯率兵進攻賀

    若敦,(企圖奪回湘州)。此時正值秋水泛濫季節,水路交通嚴重受阻。致使賀若敦部隊糧

    援斷絕,將士人人心懷恐懼。賀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糧物,用來充作部隊的軍資費用。賀

    若敦怕侯了解自己部隊的缺糧情況,就在軍營中大量積土堆丘,在其上面覆蓋以糧米,然

    後召集附近村莊的百姓到軍營來,裝作向他們詢問事宜的樣子,(待他們看到營中堆積的

    “糧山”以後),再把他們一一送走。侯從百姓那里听到所見的情況後,便誤認為賀若敦

    部隊的糧食充足。賀若敦還進一步加修營壘,建造房舍,以顯示其長期駐守湘州的企圖。這

    樣一來,從湘州至羅州之間,百姓因怕打仗都無心種田而使當地農業生產遭到廢棄。侯對

    此竟毫無扭轉的辦法。起初,當地百姓常常駕駛小船,裝載糧米和雞鴨籠子送給侯部隊作

    軍餉。賀若敦對此甚為憂慮,于是便派人偽裝成當地百姓饋送糧谷和雞鴨,而實際埋伏著士

    兵的武裝船只向陳軍駛來,侯部隊看到了,以為又是饋送餉糧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

    爭先恐後地去接取東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將他們全部抓獲。另外,若敦軍中常有叛逃者

    騎馬投降陳軍的,侯都予以接納。有鑒于此,若敦便令人找來一匹馬,牽著它走上船,又

    讓船上人用鞭子抽打這馬匹,像這樣做過多次以後,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後若敦

    設伏兵于江邊,讓人騎著這匹怕船馬偽裝投奔侯軍,侯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來迎接,

    大家爭相過去牽馬,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這時,江邊若敦預設的伏兵突然躍起齊擊,將侯

    所派的士兵全部殺死。此後,即使有了真正饋送糧餉或者投奔陳軍的人,侯因為害怕若

    敦的設詐陰謀,再也不敢接納了。就這樣,雙方相持了一年多,侯始終未能制勝賀若敦。

    【原文】

    凡興兵征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

    則勝。法曰︰“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ヾ

    《北史》︰北周將賀若敦ゝ率兵渡江取陳湘州ゞ。陳將侯々討之。秋水泛濫,江路遂

    斷。糧援既絕,人懷危懼。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恐等知其糧少,乃于營內多聚

    土,覆之以米。召側近村人,佯有訪問,隨即遣之。等聞之,以糧為實。敦又增修營壘,

    造廬舍,示以持久。湘、羅ぁ之間,遂廢農業。等無如之何。初,土人乘輕船,載米粟及

    籠雞鴨以餉 軍。敦患之,乃偽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軍望見,謂餉船至,逆水爭取。敦

    甲士遂擒之。又敦軍數有叛者乘馬投,輒納之。敦乃取一馬,牽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

    鞭之。如是者再﹝三﹞,馬畏船不敢上。後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馬詐投軍,即遣兵

    迎接,爭來牽馬。馬既畏船不上,伏兵發,盡殺之。後實有饋餉及亡奔者,猶恐敦設詐,

    兵不敢受。相持歲余,不能制。あ

    【注釋】

    ヾ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ゝ賀若敦︰北周將領。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善騎射,多計謀。官至驃騎大

    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恃功懷怨為丞相宇文護所不容,而被逼自殺。

    ゞ湘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湘川”,今據史校改。湘州,南朝陳長沙郡治所,位于今

    湖南長沙。

    々侯︰馬本及唐本皆誤作“侯琪”,今從汪本。侯,陳朝將領。

    巴西充國(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戰勇敢,在梁朝時因平定侯景叛亂有功,

    任豫州刺史。陳文帝時,官至太尉。

    ぁ羅︰即羅州,位于今湖北房縣西北。

    あ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賀若敦傳》,又見《周書•賀若敦傳》。


如果你對百戰奇略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百戰奇略》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