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毗,榆林盛樂人,工篆隸,善丹青。當時號為臻絕。周武帝時拜儀同三司,隋帝愛其才藝,令侍東宮。數以雕麗之物,取悅于皇太子。拜車騎將軍。煬帝令毗修輦輅,多所損益。與宇文愷參詳故實,並推巧思。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見《隋書》。時有何稠、宇桂林、劉龍、龍弟袞,並有巧思,絕世過人)
展子虔(中品下),歷北齊、周、隋。在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僧琮雲︰“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台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李雲︰“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台閣。”(法華變、白麻紙《長安車馬人物圖》、《弋獵圖》、雜宮苑南郊、白畫《王世充像》、《北齊後主幸晉陽圖》、《朱賣臣覆水圖》並傳于代)
鄭法士(中品上),在周為大都督、左員外侍郎、建中將軍,封長社縣子。入隋,授中散大夫。僧琮雲︰“取法張公,備該萬物。後來冠冕,獲擅名家。在孫尚子上。”李雲︰“伏道張門,謂之高足,鄰幾睹奧,具體而微。氣韻烤 綹皴倏 @鱟槌ヂ⑶ 猛 侵 捉冢蝗嶙舜綠 ∮南兄 湃蕁V聊稅倌曄本埃 狹詒崩鎦 椋 魯低劍 魎 ≡浦 疲 蚪鷲乓餛 袷 闌 曬鄄懵ュ 湟鄖橇幀<問鞅燙叮 劁 裕輝佑 疾藎 嘏 唬 寫禾ㄖ 肌4似渚 滓病= 笞隕 硪呀擔 > 淺貧啦健T諫掀費鈄踴 隆き鍔凶由稀! 按︰鄭法輪、鄭德文、袁昂、陳善見、劉烏、閻立本皆師鄭公,各有形似,識者方辯之。《禽盧明月像》、《阿育王像》、《陳玄英像》、《責戚屏風》、《洛中人物車馬》、《隋文帝入佛堂像》、《北齊畋游像》、《楊素賀若弼像》、並《游春苑圖》並傳于代)彥遠以李大夫所許鄭在楊下,此非允當,鄭合在楊土。
法士弟法輪(中品上),李雲︰“屬意溫雅,用筆調潤,精密有余,高奇未足。輿馬之際,難與比肩,比其兄為劣。及其闢台苑,恣登臨,羅綺如春,芳菲似雪,亦為絕塵也。”僧琮雲︰“法輪精密有餘,不近師匠,全範士體,先圖寺壁。本效張公,為步不成,諒非高雅。前賢品第,以此失之。”法士子德文(中品),李雲︰“筆跡縴懦,英靈銷歇。與法輪、劉烏同。”
孫尚子(上品中),睦州建德縣尉。僧琮雲︰“師模顧陸,骨氣有余。鬼神特所偏善,婦人亦有風態。在法士下、子華上。”竇蒙雲︰“鞍馬樹石,法士不如,與顧、陸異跡,豈獨鬼神而已?”李雲︰“孫、鄭共師于張,鄭則人物樓台,當霸雄伯;孫則魑魅魍魎,參靈酌妙。善為戰筆之體,甚有氣力。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莫不戰動。唯須發獨爾調利。他人效之,終莫能得,此其異態也。在上品鄭下、董展上。”(《美人圖》、屋宇鬼神,傳于代)
董伯仁(中品上),汝南人也。多才藝,鄉里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僧琮雲︰“綜敘多端,尤精位置。屏障一種,亡愧前賢。在陳善見下。”竇蒙雲︰“樓台人物,曠絕今古。雜畫巧瞻,高視孫、田,乃變化萬殊,何止屏風一種?”李雲︰“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足使先輩名流動容變色。但地處平原,闕江山之助;跡參戎馬,少簪裾之儀。此是所未習,非其所不至。若較其優劣,則欣戚笑言,皆窮生動之意;馳騁弋獵,各有奔飛之狀。必也三昧輪奐,董氏造其微;六轡沃若,展生居其駿,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台閣。”汝南今多畫跡,是其絕思。石泉公王方慶觀之而嘆曰︰“向使展、董二人與江東諸子易地而處,張侯已降,咸應病足。”鑒者以為知言。初董與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初則見輕,後乃頗采其意。古來詞人亦有此累。(《周明帝畋游圖》、雜畫台閣樣、彌勒變、《弘農田家圖》、《隋文帝上廄名馬圖》,傳于代)
楊契丹(上品中),宮至上儀同。僧琮雲︰“六法備該,甚有骨氣。山東體制,允屬伊人。在閻立本下。”(竇雲︰“契丹之跡,非不推富,比之董展則乏精微。”)李雲︰“田楊聲侔董展。昔田楊與鄭法士同于京師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壁、北壁,田圖西壁、南壁,楊畫外邊四面,是稱三絕。楊以簟蔽畫處,鄭竊觀之,謂楊曰︰ ‘卿畫終不可學,何勞鄣蔽?’楊特托以婚姻,有討門之好。又求楊畫本,楊引鄭至朝堂,指宮闕衣冠車馬曰︰‘此是吾畫本也’。由是鄭深嘆服。”(光明寺後為大雲寺,今長安懷遠里也)又寶剎寺一壁佛涅變、維摩詰等,亦為妙作,與田同品。(《隋朝正會圖》、《幸洛陽圖》、《豆盧寧像》、《貴戚游宴圖》雜佛變,傳于代)
劉烏(下品),僧琮雲︰“師于鄭屏、鄣有功。其于綿密獨越倫輩。”李雲︰“學于鄭,不少風格,但未遒耳。”
陳善見(下品),僧琮雲︰“準的于鄭遒媚,溫潤則不及之。”裴孝源雲︰“二閻、袁、陸、張之外,學者陳善見、王知慎之流,萬得其一。固未及于風格,尚汲汲于形似。今之所蓄,皆善見寫榻,都非楊、鄭之真矣。”
江志(中品),僧琮雲︰“筆力勁健,風韻頓挫。模山擬石,妙得其真。”
李雅(下品),為滕王庫直(或雲秦王)。僧琮雲︰“神氣抑楊,獨越倫伍。聖僧形制,是所尤工。”竇雲︰“佛像鬼神,法士以下,僧繇之亞,契丹善見未可比之。”
王仲舒(下品),僧琮雲︰“北面孫公,風骨不逮,精熟潤媚,推于名輩。”
閻思光(下品),解(下品),程瓚(下品),已上三人並隋朝名手。
尉遲跋質那,西國人。善畫外國及佛像,當時擅名,今謂之大尉遲。(《六番圖》、《外國寶樹圖》,又有《婆羅門圖》傳于代)
天竺僧曇摩拙義,亦善畫。隋文帝時自本國來,遍禮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縣大石寺,空中見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為十二神形于寺塔下,至今在焉。(具《三寶感通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