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晉右軍王羲之書目》

類別︰子部 作者︰唐•張彥遠 書名︰法書要錄

    (正書行書)褚遂良撰

    正書,都五卷。(共四十貼。)

    第一,樂毅論。(四十四行,書付官奴。)

    第二,黃庭經。(六十行,與山陰dao士。)

    第三,東方朔贊。(書與王循。)

    第四,周公東征。(十一行。)年、月、日、朔小字。(十四行自誓文。)尚想黃綺。(七行。)墓田丙舍。(五行。)

    第五,羲之死罪,前因李叔夷。(四行。)瑯耶臨沂。(三行。)羲之頓首、頓首,一日相省。(四行。)行三一之法。(四行。)尚書宣示孫權所求。(八行。)臣言琊新廟。(四行。)晉侯侈。(六行。)

    草書,都五十八卷。

    第一,永和九年。(二十八行,蘭亭序。)纏利害。(二十二行。)

    第二,爰有猗人。(九行。)庾新婦。(五行。)九月二十三日,羲之八日書。(八行。)十一月七日,羲之報,知少。(五行。)十二月六日,羲之報,一昨因暨主簿書。(六行。)臣羲之言,伏惟皇太後。(七行。)臣羲之言,嚴寒不審。(四行。)臣羲之言,伏惟陛下。(五行。)雨涼,佳得書。(五行。)問庶子哀摧。(四行。)

    第三。

    第四,七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期晚生不有。(六行。)五月二十四日,羲之頓首,二旬哀悼。(五行。)羲之報,曹妹。(五行。)羲之頓首,違遠亡嫂積年。(八行。)昨殊不散。(三行。)殷中軍奄忽哭之。(三行。)

    第五,羲之死罪,亡兄靈柩。(七行。)五月七日,羲之頓首、頓首,昨便斬草,亡嫂尚停此。(十行。)期小女四歲,暴疾不救。(五行。)秋中,諸感切懷。(五行。)

    第六,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得示,慰吾頻以服散。(三行。)二十三日,發至長安。(八行。)羲之死罪,不審何定尚扶持。(四行。)適遠告承如常。(五行。)

    第七,羲之頓首,舅夭歿。(四行。)羲之頓首,奄承遘難。(五行。)羲之頓首,君眼目。(五行。)六月十五日,羲之頓首,大行皇帝崩。(四行。)大行皇帝。(五行。)月半增感傷,奈何。(四行。)

    第八,謝新婦,春日感傷。(七行。)羲之死罪,無亦永往。(七行。)謝範新婦,得富春還疏。(十行。)向書至也,須君至射堂。(四行。)

    第九,五月二十七日,州民王羲之死罪,比夏交。(十一行。)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國佐命之宗。(十七行。)君須復以何散懷。(七行。)

    第十,七月十三日告離得兄弟。(五行。)延期官奴小女。(七行。)不圖禍痛,乃將至此。(二行。)日月如馳<女更>棄背。(五行。)行近,遣書想即至。(二行。)比書慰也,汝不可。(六行。)

    第十一,羲之頓首,快雪時晴。(六行。)未復知問晴快即轉勝。(七行。)去血有損不堪耿。(三行。)月行復半,痛傷兼摧。(三行。)

    第十二,六月十七日告循紀。(四行。)柳匏比問賊。(五行。)足下猶未佳。(四行。)羲之頓首,卿佳不,家中猶爾。(八行。)

    第十三,遍熱既{で歹}一且盛農。(五行。)知齡家祖可悲慰。(九行。)山下多日不復意問。(十行。)晚復熱,想足下。(八行。)

    第十四,都下二十六日書雲,中郎。(五行。)近絕不得新婦諸叔問。(十行。)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待中。(八行。)既逼近羸劣。(六行。)

    第十五,想大小悉佳。(十行。)謝新婦,賢從弟。(八行。)隔日不知問,二旬哀傷。(七行。)

    第十六,省書,知定疑來。(二十六行。)痛惜敬和寢息在心。(九行。)群從 浣  十行。)

    第十七,報恆何如。(七行,有一帖雲︰羲之報,恆何如。)二月二日,汝歸母。(二行。)雖問和篤疾。(十一行。)此粗平安。

    第十八,二十二日,羲之報,近得書。(五行。)毒熱,瘧斫未斫甚耿耿。(五行。)足下可不?吾眼少劣。(四行。)再昔來熱如小有覺。(十行。)

    第十九,官奴小女。(十行。)一月二十五日。(四行。)大熱,得告。(五行。)汝中冷褚侯遂至薨。(二行。)

    第二十,過此燥鷦肉。(四行。)去龍牙復下。(七行。)向欲力視汝。(五行。)告慰馳情。(五行。)晚來復何如。(三行。)兄安厝情事長畢。(五行。)

    第二十一,十九日,羲之頓首。明二旬增感。(七行。)十月十五日,羲之頓首,月半哀傷。(八行。)得示,知,羲之報。(五行。)

    第二十二,安西復問。(二十六行。)忽然夏中。(九行。)

    第二十三,得阿遮書。(七行。)二十五日告期。(六行。)二十日告姜。(三行。)知慶等。(三行。)二十七日告姜氏母子。(五行。)得書知卿。(四行。)

    第二十四,初月一日,羲之報,忽然改年。(六行。)卿各何以先羸。(四行。)此上下不可耳,出外。(六行。)六日告姜,復雨始晴。(五行。)書未去,得疏為慰。(五行。)第二十五,行復二旬,傷悼情深。(五行。)羲之死罪,難信非箋。(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涉冬。(六行。)夫人遂善平康也。(三行。)羲之頓首,節至,遠感。(五行。)過一旬,尋念傷悼。(四行。)五月九日,羲之頓首、頓首,雖未敘。(五行。)

    第二十六,敬祖足下如常慰之。(五行。)羲之頓首、頓首,從兄雖篤疾。(五行。)轉熱,想足下耳。(七行。)王逸少頓首,晚佳也。(七行。)

    第二十七,八月十七日,羲之報。(五行。)三十日告姜。(九行。)二十二日告姜。(五行。)三十日,羲之頓首,報。(五行。)信還之夜下。(七行。)

    第二十八,曹丁妹。(七行。)未審大周<女更>。(七行。)劫事當速。(五行。)

    第二十九,二十九日告仲宗。(五行。)十四日告劉氏女。(六行。)人理之故。(四行。)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摧退。(二行。)月行復旬感傷。(七行。)有哀慘。(七行。)送此鯉魚。(二行。)諸婦小兒輩。(三行。)

    第三十,羲之愛報。(七行。)復想<女更>安和。(九行。)得書,知汝問。(九行。)

    第三十一,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六行。)三月十九日,羲之頓首,末春哀痛。羲之自想上下悉佳。(五行。)八月十五日具疏,羲之再拜。(六行。)

    第三十二,羲之頓首,月半,感慕抽切。(五行。)改月,感慕抽痛,當奈何。(六行。)昨歡宴,可謂意。(五行。)向得信,知足下瘧。(五行。)

    第三十三,張博士定何日去。(四行。)八月二十六日告仲宗。(十行。)雨無復解足下可耳。(五行。)六月羲之報,至節哀感。(四行。)初月一日告姜,忽此年。(四行。)

    第三十四,極有眷意。(四行。)九月十八日,羲之報,近問。(七行。)司州葬送。(六行。)

    第三十五,十四日告期明月半。(十三行。)十三日羲之報,月向半。(四行。)承上下不和反側。(六行。)過一旬哀痛兼至。(八行。)昨暮遣信,值足下以行。(七行。)諸哀毒兼至,終日切心。(七行。)乃復送獐勞汝。

    第三十六。

    第三十七,得示,慰之。吾迎不快。(五行。)九月二十五日,羲之報,禍出不圖。(六行。)陰寒,足下各可不?(八行。)五月二日,告胡毋甥幸。(六行。)夏中節除感遠兼傷。(四行。)

    第三十八,四月五日,羲之報。(五行。)七日告期痛念玄度。(十行。)妹轉佳慶不乃啼不?(三行。)知靜婢猶未佳,懸心。(二行。)治墓下皆以集也。(三行。)

    第三十九,三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過二旬哀悼。(六行。)羲之頓首、頓首,想冬盛念,一旦感嘆並哀窮。(十行。)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冬月感嘆兼傷。(六行。)

    第四十,十月二十二日,羲之頓首、頓首,賢從隕逝。(四行。)想家悉佳。(九行。)吾未得便得效。(四行。)吏轉輒與寬休。(六行。)

    第四十一,二月州民王羲之死罪。(六行。)向書至也,得示,承尊夫人轉平和。(七行。)五月十日羲之報,夏中感遠。(六行。)時見賢子君家平。(三行。)前郡內及兄子家比有。(五行。)

    第四十二,四月二日,羲之頓首、頓首,初月感懷。(七行。)得示,慰之。足下克致,(六行。)羲之白,服見仲熊。(七行。)知汝故爾欲食。(三行。)

    第四十三,紙一千。(五行。)僧遠遂佳也。(三行。)脯五夾。(七行。)羲之死罪,不當有桂。(四行。)

    第四十四,不知遠姝定何當至。(八行。)從兄弟一旦哀窮。(四行。)昨遣書,今日至也。(四行。)

    第四十五,知足下得吾書。(七行。)前比遣信。(七行。)想應姝普平安。(七行。)臘遂佳也,懸念。(八行。)比承至也,得二書。(四行。)得二日書,具足下問。(四行。)足下在蕪湖。(九行。)不圖哀禍頻仍。(五行。)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道祖重能行。(二行。)十月二十日,羲之頓首,節近歲終。(六行。)節除,諸感兼哀。(四行。)四月二十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五行。)新歲月感傷。

    第四十八,羲之頓首,一旦公除。(四行。)羲之頓首,從弟子。(四行。)歲盡諸感。(五行。)

    第四十九,四月九日,羲之頓首,報臘日。(七行。)得二謝書,司州喪。(六行。)二月六日,羲之報,昨書悉。(四行。)上下如常不?(五行。)承都開清和。(五行。)

    第五十,二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一日有書。(九行。)事情無所不至,惟有長嘆。(五行。)雨後無已,不審體中各何如。(九行。)知賢弟並毀頓。(三行。)

    第五十一,羲之頓首、頓首,何圖禍痛。(五行。)繇白張白騎遂自猜疑。(七行。)晴便寒,想轉勝。(七行。)六月十九日,羲之報,仲熊夭折。(三行。)仲熊雖篤疾,豈圖奄忽。(四行。)

    第五十二,汝母子比佳不?(六行。)十八日羲之頓首。(四行。)敬祖雖久疾,謂其年少。(八行。)五月二十七羲之報。(五行。)五月十一日,羲之敬問得旦書。(三行。)吾賢之常事耳。(四行。)

    第五十三,閏二月二十五日,羲之白。(四行。)向書想至。(四行。)八月十四日告父。(四行。)許玄度昨宿。(四行。)七月六日,羲之頓首。(五行。)省告猶示。(三行。)修年雖篤。(七行。)

    第五十四,六月十六日,羲之頓首。(八行。)羲之死罪告終。(十一行。)二十九日羲之頓首。(九行。)九月二十八日,羲之頓首,昨。(六行。)

    第五十五,前使還有書猥。(九行。)羲之頓首,二孫女。(四行。)四日羲之頓首,昨感寒。(五行。)八月二十五日,羲之白,頓首。(五行。)得書為慰,汝轉平復。(六行。)

    第五十六,周氏上下翻佳。(六行。)亡王等便以去十月禪。(四行。)卿汝母子粗平安。(八月。)九月十三日,羲之頓首,追傷切割。(六行。)

    第五十七,羲之頓首,尋念痛惋。(八行。)長風一日哀窮。(五行。)得信知問。(五行。)敬祖雖久疾。(四行。)初月五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六行。)

    第五十八,省別具懷。(五行。)阿康少壯。(四行。)範中書奄至此。(二行。)妹復小進退。(五行。)羲之頓首,昨暮兒疏。(十一行。)

    晉右軍王羲之正書、行書目。貞觀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臨寫之際,便錄出。唐初有史目,實此之標目,盡其類也。(未見草書目。)


如果你對法書要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法書要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