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翦代李信為大將,率軍六十萬,聲言伐楚,項燕守東岡以拒之,見秦兵眾多,遣使馳報楚王,求添兵助將,楚王復起兵二十萬,使將軍景騏將之,以助項燕。
卻說王翦兵屯于天中山,連營十余里,堅壁固守,項燕日使人挑戰,終不出,項燕曰︰“王翦老將,怯戰固其宜也!”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設饗,親與士卒同飲食,將吏感恩,願為效力,屢屢請戰,輒以醇酒灌之,如此數月,士卒日間無事,惟投石超距為戲。
按範蠡《兵法》,投石者,用石塊重十二斤,立木為機發之,去三百步為勝,不及者為負,其有力者,能以手飛石,則多勝一籌。超距者,橫木高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賭勝。王翦每日使各營軍吏,默記其勝負,知其力之強弱,外益收斂為自守之狀,不許軍人以楚界樵采,獲得楚人,以酒食勞之放還,相持歲余,項燕終不得一戰,以為王翦名雖伐楚,實自保耳,遂不為戰備。
王翦忽一日大享將士,言︰“今日與諸君破楚。"將士皆磨拳擦掌,爭先奮勇,乃選驍勇有力者,約二萬人,謂之壯士,別為一軍,為沖鋒。而分軍數道,吩咐楚軍一敗,各自分頭略地,項燕不意王翦猝至,倉皇出戰,壯士畜力多時,不勝技癢,大呼陷陣,一人足敵百人,楚兵大敗,屈定戰死,項燕與景騏率敗兵東走,翦乘勝追逐,再戰于永安城,復大敗之,遂攻下西陵,荊襄大震,王翦使蒙武分軍一半,屯于鄂渚,傳檄湖南各郡,宣布秦王威德,自率大軍徑趨淮南,直搗壽春,一面遣人往咸陽報捷,項燕往淮上募兵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城遂破,景騏自刎于城樓,楚王負芻被虜,秦王政發駕親至樊口受俘,責負芻以弒君之罪,廢為庶人,命王翦合兵鄂渚,以收荊襄。于是湖湘一帶郡縣,望風驚潰。
再說項燕募得二萬五千人,來至徐城,適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逃難奔來,言︰“壽春已破,楚王擄去,不知死活。"項燕曰︰”吳、越有長江為限,地方千余里,尚可立國。"乃率其眾渡江,奉昌平君為楚王,居于蘭陵,繕兵城守。
再說王翦已定淮北,淮南之地,謁秦王于鄂渚,秦王夸獎其功,然後言曰︰“項燕又立楚王于江南,奈何?”
王翦曰︰“楚之形勢,在于江淮,今全淮皆為吾有,彼殘喘僅存,大兵至,即就縛耳,何足慮哉。"秦王曰︰”王將軍年雖老,志何壯也?“
明日,秦王駕回咸陽,仍留王翦兵,使平江南,王翦令蒙武造船于鸚鵡洲,逾年船成,順流而下,守江軍士不能御,秦兵遂登陸,留兵十萬屯黃山,以斷江口,大軍自朱方進圍蘭陵,四面列營,軍聲震天,凡夫椒山、君山、荊南山諸處,兵皆布滿,以絕越中救兵,項燕悉城中兵,戰于城下。
初合,秦兵稍卻,王翦驅壯士分為左右二隊,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陣,蒙武手斬裨將一人,復生擒一人,秦兵勇氣十倍,項燕復大敗,奔入城中,築門固守,王翦用雲梯仰攻,項燕用火箭射之,燒其梯,蒙武曰︰“項燕釜中之魚也,若築壘與城齊,周圍攻急,我眾彼寡,守備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王翦從其計,攻城愈急,昌平君親自巡城,為流矢所中,軍士扶回行宮,夜半身死,項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為羋氏一脈未絕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長號者三,引劍自刎而死,城中大亂。
秦兵遂登城啟門,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居民,遂率大軍南下,至于錫山。
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雲︰“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于雒,此山產鉛錫,因名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竭,近日出產漸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王翦嘆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今無錫縣名,實始于此。
王翦兵過姑甦,守臣以城降,遂渡浙江,略定越地。
越王子孫自越亡以後,散處甬江,天台之間,依海而居,自稱君長,不相統屬。至是聞秦王威德,悉來納降,王翦收其輿圖戶口,飛報秦王,並定豫章之地,立九江、會稽二郡,楚祝融之祀遂絕。
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
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強大稱王,自此歲歲並吞小國,五傳至莊王旅始稱霸,又五傳至昭王珍幾為吳滅,又六傳至威王商兼有吳越,于是江淮盡屬于楚,幾佔天下之半,懷王槐任用奸臣靳尚,見欺于秦,始漸衰弱,又五傳到負芻,而國並于秦。史臣有贊雲︰
蠰熊之嗣,肇封于楚,通王旅霸,大開南土。
子圍篡嫡,商臣弒父,天禍未悔,憑奸自怙。
昭困奔亡,懷迫囚苦,襄烈遂衰,負芻為虜。
王翦滅楚,班師回咸陽,秦王賜黃金千鎰,翦告老,仍歸頻陽。
秦王乃拜其子王賁為大將,攻燕王于遼東,秦王命之曰︰“將軍若平遼東,乘破竹之勢,便可收代,無煩再舉。"王賁兵渡鴨綠江,圍平壤城破之,虜燕王喜,送入咸陽,廢為庶人。
按燕自召公肇封,九世至惠侯,而周厲王奔彘,八傳至莊公,而齊桓公伐山戎,為燕闢地五百里,燕始強大,又十九傳至文公,而甦秦說以‘合縱’之術,其子易王始稱王,列于七國,易王傳噲,為齊所滅,噲子昭王復國,又四傳至喜而國亡。史臣有贊雲︰
召伯治陝,甘棠懷德,易王僭號,齒于六國。
噲以懦亡,平以強獲,一謀不就,遼東並失。
傳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後亡,召公之澤。
王賁既滅燕,遂移師西攻代,代王嘉兵敗,欲走匈奴,賁追及于貓兒莊,擒而囚之,嘉自殺,盡得雲中、雁門之地,此秦王政二十五年事。
按趙自造父仕周,世為周大夫,幽王無道,叔帶奔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五世至趙夙,事獻公,再傳至趙衰,事文公,衰子盾事襄、成、景三公,晉主霸,趙氏世為霸佐,盾子朔中絕,朔子武復立,又二傳至簡子鞅,鞅傳襄子毋恤,與韓、魏三分晉國,毋恤傳其佷桓子浣,浣傳子籍,始稱侯,謚烈,六傳到武靈王而胡服,又四傳至王遷被虜,而公子嘉自立為代王,守趙祀,嘉王代六年而國滅。自此六國遂亡其五,惟齊尚在。史臣有贊雲︰
趙氏之世,與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
帶始事晉,夙初有土;武世晉卿,籍為趙主。
胡服雖強,內亂外侮;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雲中六載,餘焰一吐!
王賁捷書至咸陽,秦王大喜,賜王賁手書,略曰︰
將軍一出而平燕及代,奔馳二千余里,方之乃父,勞苦功高,不相上下。雖然,自燕而齊,歸途南北便道也。齊在,譬如人身尚缺一臂。願以將軍之余威,震電及之,將軍父子,功于秦無兩。
王賁得書,遂引兵取燕山,望河間一路南行。
卻說齊王建听相國後勝之言,不救韓、魏,每滅一國,反遣使入秦稱賀,秦復以黃金厚賂使者,使者歸,備述秦王相待之厚,齊王以為和好可恃,不修戰備。
及聞五國盡滅,王建內不自安,與後勝商議,始發兵守其西界,以防秦兵掩襲,卻不提防王賁兵過吳橋,直犯濟南。
齊自王建即位,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上下安于無事,從不曾演習武藝。況且秦兵強暴,素聞傳說,今日數十萬之眾,如泰山般壓將下來,如何不怕?何人敢與他抵對?王賁由歷下、淄川,徑犯臨淄,所過長驅直搗,如入無人之境。臨淄城中,百姓亂奔亂竄,城門不守;後勝束手無計,只得勸王建迎降。
王賁兵不血刃,兩月之間盡得山東之地,秦王聞捷,傳令曰︰“齊王建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今幸將士用命,齊國就滅,本當君臣俱戮,念建四十余年恭順之情,免其誅死,可與妻子遷于共城,有司日給斗粟,畢其余生,後勝就本處斬首。"王賁奉命誅後勝,遣吏卒押送王建,安置共城。惟茅屋數間,在太行山下,四圍皆松柏,絕無居人,宮眷雖然離散,猶數十口,只斗粟不敷,有司又不時給,王建止一子,尚幼,中夜啼饑,建淒然起坐,聞風吹松柏之聲,想起︰"在臨淄時,何等富貴,今誤听奸臣後勝,至于亡國,饑餓窮山,悔之何及。"遂泣下不止,不數日而卒。
宮人俱逃,其子不知所終,傳言謂王建因餓而死,齊人聞而哀之,因為歌曰︰“
松耶柏耶,饑不可為餐。
誰使建極耶,嗟任人之匪端!"
後人傳此為“松柏之歌",蓋咎後勝之誤國也。
按齊始祖陳定,乃陳厲公佗之子,于周莊王十五年,避難奔齊,遂仕齊,諱陳為田氏,數傳至田桓子無宇,又再傳至僖子乞,以厚施得民心,田氏日強,乞子恆弒齊君,又三傳至太公和,遂篡齊稱侯,又三傳至威王而益強,稱王號,又四傳至王建而國亡矣。史臣有贊雲︰
陳完避難,奔于太姜。
物莫兩盛,媯替田昌。
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孟嘗延客,田單救亡。
相勝利賄,認賊為祥。
哀哉王建,松柏蒼蒼。
時秦王政之二十六年也。
時六國悉並于秦,天下一統。
秦王以六國曾並稱王號,其名不尊,欲改稱帝,昔年亦曾有東西二帝之議,不足以傳後世,威四夷,乃采上古君號,惟三皇五帝,功德在三王之上,惟秦德兼三皇,功邁五帝,遂兼二號稱“皇帝".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又以為周公作謚法,子得議父,臣得議君,為非禮;今後除謚法不用︰"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之,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萬世,傳之無窮。"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召良工琢和氏之璧為傳國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又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惟水能滅火,秦應水德之運,衣服旌旗皆尚黑。水數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數,以十月朔為正月,朝賀皆于是月。
“正”“政”音同,皇帝御諱不可犯,改“正”字音為“征".征者,非吉祥之事,然出自始皇之意,人不敢言。
尉繚見始皇意氣盈滿,紛更不休,私嘆曰︰“秦雖得天下,而元氣衰矣,其能永乎?"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始皇問群臣曰︰”尉繚棄朕而去,何也?"群臣皆曰︰“尉繚佐陛下定四海,功最大,亦望裂土分封,如周之太公、周公,今陛下尊號已定,而論功之典不行,彼失意,是以去耳。"始皇曰︰”周室分茅之制,尚可行乎?"群臣皆曰︰“燕、齊、楚、代,地遠難周,不置王無以鎮之。"李斯議曰︰”周封國數百,同姓為多,其後子孫自相爭殺無已,今陛下混一海內,皆為郡縣,雖有功臣,厚其祿俸,無尺土一民之擅,絕兵革之原,豈非久安長治之術哉?"始皇從其議,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哪三十六郡︰內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黨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潁川郡、齊郡,即瑯琊郡、薛郡,即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谷郡、漁陽郡、鉅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長沙郡。
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皆出李斯調度。每郡置守尉一人、監御史一人。
收天下甲兵,聚于咸陽銷之,鑄金人十二,每人重千石,置宮庭中,以應“臨洮長人”之瑞。
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共二十萬戶。
又于咸陽北阪,仿六國宮室,建造離宮六所,又作阿房之宮。
進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諸將帥有功者,如王賁,蒙武等,各封萬戶,其他或數千戶,俱準其所入之賦,官為給之。
于是焚書坑儒,游巡無度。
築“萬里長城”以拒胡,百姓嗷嗷,不得聊生。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陳勝、吳廣之徒群起而亡之矣。史臣有《列國歌》曰︰
東遷強國齊鄭最,荊楚漸橫開桓文。
楚莊宋襄和秦穆,迭為王霸得專征。
晉襄景悼稱世霸,平哀齊景思代興。
晉楚兩衰吳越進,闔閭勾踐何縱橫。
秦秋諸國難盡數,幾派源流略可尋。
魯衛晉燕曹鄭蔡,與吳姬姓同宗盟。
齊由呂尚宋商裔,禹後杞越顓頊荊。
秦亦頊裔陳祖舜,許始太岳各有生。
及交戰國七雄起,韓趙魏氏晉三分。
魏與韓皆周同姓,趙先造父同嬴秦。
齊呂改田即陳後,黃歇代楚熊暗傾。
宋亡于齊魯入楚,吳越交勝總歸荊。
周鼎既遷合縱散,六國相隨漸屬秦。
髯仙讀《列國志》,有詩雲︰
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譯文︰
王翦替代李信為大將,率領六十萬大軍,聲言討伐楚國。項燕固守東岡 以拒敵,見秦兵眾多,派使者飛報楚王,請求增添精兵強將。楚王又發兵二 十萬,派將軍景騏率領,以幫助項燕。再說王翦將六十萬兵力屯扎在天中山, 營連著營將近十里,堅壁固守,項燕每天派軍隊去挑戰,王翦始終不出兵。 項燕說︰“王翦是一員老將,怯戰倒是對的。“王翦讓兵士休息沐浴,每天 殺牛設餐,與士兵一起飲食,將士們心中感激,都願為王翦效力,屢次請戰, 王翦都用醇酒招待他們。如此數月,士卒白天無事可干,就練習投石、超距 等游戲。範蠡的《兵法》對投石、超距有所記載︰所謂投石,就是將十二斤 重的石塊 ,放在立著的木頭上擊出,石塊能達三百步遠就算贏了,不到的就 算輸;那些更有力的人,能用手甩石頭達三百步遠的,就更勝一籌。所謂超 距,就是立一橫木,離地七八尺,跳躍而過 ,以此比賽勝負。王翦每天派各 營的小官吏,記住每一個兵士的勝負情況,以了解兵士力量的強弱。對外則 越發謹慎地作出自守的樣子,而且不許兵士到楚國境內去樵伐,楚國人誤入 了他的營地,他用酒食犒勞並放還。兩軍對峙一年有余,項燕終究沒有得到 戰斗的機會,以為王翦名義上說是討伐楚國,實際上是保護著自己,因此就 放松了戰備。
忽然有一天,王翦大宴將士,說︰“今天我與諸位一起去破楚國!“將 士個個磨拳擦掌,爭先奮勇。于是選出驍勇有力的兵士近二萬人,稱他們為 壯士,另立為一軍,作為先鋒。將軍隊分成若干隊從不同的道攻打楚國,吩 咐楚軍一旦失敗,馬上分頭佔領土地。項燕沒有料到王翦突然攻擊,倉皇出 來迎戰。二萬名壯士蓄積力量已經多時,都想一試身手,于是大喊著沖向楚 軍的陣地,一人足以對付百人。楚兵大敗,屈定第一仗就被打死。項燕與景 騏,率領著敗兵從東面撤退,王翦乘勝追擊,又與項燕的殘部在永安城大戰, 取得了勝利。王翦接著又攻下了西陵,荊州、襄陽兩地頓時都驚慌萬分。王 翦分兵一半與副將蒙武,讓他屯兵鄂渚,向湖南的各郡縣發布檄文,宣傳秦 王的威勢和德行。自己率領另一半軍隊直趨淮南,去攻打壽春,一面又派人 去咸陽報捷。項燕到淮上招募兵士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壽春城遂被攻破。 景騏在城樓上刎頸而死,楚王負芻被虜。秦王發駕親自到樊口接受俘虜,定 負芻有弒君之罪,貶為平民百姓。命令王翦的軍隊與鄂渚的屯軍會合,以收 復荊、襄,于是湖、湘一帶的郡縣,听到風聲,都驚恐萬狀,潰不成軍。
再說項燕在淮上招募到二萬五千名兵士,走到徐城,正踫上楚王的同母 兄弟昌平君逃難來到,他告訴項燕說︰“壽春已被攻破,楚王被俘虜去了, 死活不知。“項燕思量︰“吳、越有長江作防線,方圓又有千里,還可以建 立一個新的國家。“于是率領那些人渡過長江,尊奉昌平君為楚王,建都蘭 陵,訓練士兵,守衛城市。
再說王翦平定了淮北、淮南兩地後,去鄂渚謁見秦王,秦王盛贊了他的
功勞後說︰“項燕又在江南立了楚王,怎麼辦?“王翦說︰“對楚國來說,
有利的地方只有江、淮,今淮北、淮南皆被我們佔領,他們苟延殘喘于江南,
只要大兵一到,馬上就會投降的。哪里值得您憂慮呢!“秦王說︰“王將軍
年紀雖大,壯志可是未減啊!“第二天,秦王啟駕回咸陽,仍然留下王翦以
及軍隊,派他們攻打江南。王翦命令蒙武在鸚鵡洲造船。一年多船造成,順
著長江而下,守江的楚軍抵御不住,秦兵于是登上了江南。留下十萬兵士屯 扎黃山,以斷長江的出口。大軍從朱方進圍蘭陵,在蘭陵周圍扎下營盤,軍 士的喊叫聲響徹雲天。夫椒山、君山、荊南山等處,皆布滿軍隊,以斷絕越 中救兵的來路,項燕帶領全城的官兵,與王翦在城下交鋒。第一個回合下來, 秦兵稍稍有些退卻。王翦將壯士分為左右兩隊,每個人都拿著短兵器,大聲 吶喊著沖入敵陣。蒙武親身殺死了一員裨將,又生擒一人,秦兵的勇氣增加 了十倍。項燕又一次大敗,逃回城中,加固城門以便防守。王翦用雲梯仰面 進攻,項燕用火箭射殺兵丁,燒壞了雲梯。蒙武說︰“項燕已成了鍋中的魚 了!如果壘土與城牆一般高,四面八方一起加快攻城的速度,我眾彼寡,他 們守備不周全,不消一月,城池必破。“王翦听從了他的計策,加快了攻城 的步伐。昌平君親自巡視城市,為流箭射中,軍士將他扶回行宮,半夜里就 死了。項燕哭泣著說︰“我之所以苟且偷生在此,是因為羋氏一脈沒有斷絕 啊!我如今還有什麼希望啊!“仰天長號三聲,用劍刎頸而死。蘭陵城中大 亂,秦兵于是登上城牆打開了城門。王翦帶領著整齊的隊伍進了蘭陵城,安 撫居民。又率大軍南下,到了錫山。軍士埋鍋做飯,在掘地時發現了一塊古 碑,上面刻有十二個字︰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找來當地人問情況,當地的土著說︰
“錫山是慧山的東峰,自周平王東遷到雒那一年,這山就出產鉛錫,于是命 名為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完。近日鉛錫漸漸少了,這塊碑也不知道是誰 做的。“王翦感嘆地說︰“這塊碑的顯露,說明天下從此將漸漸安定了!難 道古人先已得知了定數,所以埋下這塊碑以告示後人嗎?今後當稱這地方為 無錫。“—今天無錫的縣名,就是從這句話中而來的。
王翦的軍隊經過姑甦,姑甦的守臣將城市交出以示投降。于是渡過浙江, 一路掃平了越國地界。越王的子孫,自從越國滅亡後,散居在南江到天台一 帶,依海而居,皆自稱君長,互相之間沒有統屬關系。到了此時,听說了秦 王的威德,都向王翦投降。王翦收下了他們的版圖與戶冊飛快地報告給秦王, 同時平定了豫章,建立了九江、會稽兩個郡縣。楚國的社稷到此就絕斷了。 ——這是秦王二十四年時發生的事。楚國自從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強大 並稱王開始,每年並吞小國,歷經五代傳到莊王旅,得以稱霸,又經過五代 到昭王珍,幾乎被吳國所滅,又六代到威王商,兼並了吳越之地,接著江淮 一帶都歸屬于楚國,楚國幾乎佔有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懷王槐任用了奸臣靳 尚,被秦國所欺負,國力逐漸衰弱,又傳五代到負芻,而國家被秦國所吞並。 史臣記述如下︰
蠰熊之嗣,肇封于楚;通王旅霸,大開南土。子圍篡嫡,商臣弒父;
天禍未悔,憑奸自怙。昭困奔亡,懷迫囚苦,襄烈遂衰,負芻為虜。
王翦平定了楚國後,班師回了咸陽,秦王賞賜他黃金千鎰,王翦告老,
仍舊回到了頻陽。秦王拜王翦的兒子王賁為大將,前往遼東討伐燕王。秦王
囑咐他說︰“將軍如果在遼東取得了勝利,乘著破竹之勢,一鼓作氣再攻下
代國,那樣就不用再麻煩動兵了。“王賁帶兵渡過鴨綠江,圍住了平壤城,
擊破了它,俘虜了燕王喜送到咸陽,被貶為百姓。燕國自召公開始,第九代
是惠侯,那年周厲王投奔彘地,又傳八代到莊公,是年齊桓公討伐山戎,為
燕國開闢了五百里疆界,燕開始強大,又經過十九代到文公,而甦秦將合縱
的計策向他傳授,文公的兒子易王開始稱王,列于七國之中,易王傳位于噲,
噲被齊國所滅,噲的兒子昭王又恢復了國號,經過四代到喜,而國終究為秦
國所滅。史臣記述如下︰
召伯治陝,甘棠懷德;易王僭號,齒于六國。噲以懦亡,平以強獲;
一謀不就,遼東並失。傳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後亡,召公之澤。
王賁攻下了燕國之後,率領部隊向西去進攻代國。代王嘉的軍隊一戰下
來,全軍覆沒,嘉想要逃往匈奴,王賁一路追趕,到了貓兒莊,生擒了代王 並將他囚禁起來。代王自殺。王賁得到了雲中、雁門的所有土地。——這是 發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時的事。趙國自從造父在周朝任職,幾世都做周朝 的大夫。幽王無道,叔帶離開了周朝來到晉,在晉文侯手下任職,確定了自 己趙的姓氏。第五代傳到趙夙,侍奉獻公,再傳到趙衰,侍奉文公,趙衰的 兒子盾在襄、成、景三公手下都任過職,晉國稱霸,趙姓家族世代輔佐晉帝 的霸業。趙盾的兒子朔不再任職,朔的兒子武又一次被啟用,又經過兩代傳 到簡子鞅,鞅又傳到襄子毋 ,毋 與韓、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毋 傳位給 他的佷子桓子浣,浣傳位于其子籍,開始稱侯,謚號為烈,經過六代到武靈 王時,匈奴臣服,又傳了四代到王遷被俘虜,其公子嘉立自己為代王,繼承 趙氏宗祀,代王嘉在位六年,國家滅亡。自此六國就有五國被秦所滅,只有 齊國尚在。史臣有記述說︰
趙氏之世,與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帶始事晉,夙初有土; 武世晉卿,籍為趙主。胡服雖強,內亂外侮;頗牧不用,王遷囚虜。雲 中六載,餘焰一吐。 王賁報捷的書信送到咸陽,秦王大喜,親手給王賁寫一封信,大意說︰
將軍您一出馬,就平復了燕和代,馳騁二千余里,比起您的父親來, 勞苦功高,不相上下,盡管您已經很辛苦並建立了大功,但是齊國,是 您班師的必經之道,齊國在,就像一個人缺了一條胳膊一樣,我希望將 軍發揮您的威力,倏然擊滅它。將軍父子,對于秦國的功績,沒有誰能 比得上啊!
王賁接到秦王的手書後,帶領軍隊取道燕山,往河間一路行來。
卻說齊王建听從了宰相後勝的建議,不救韓、魏,秦每滅一國,齊王都
派人到秦國去稱賀。秦王又用黃金賄賂使者,使者回到齊國,備述秦國對使
者的優厚款待,齊王以為秦王與自己是和好的,依靠了這一點,就可以不修
戰備。等到五國相繼被秦國吞並,齊王心中才開始不安,與宰相後勝商議,
發兵守衛本國的西界,以防秦兵的突然襲擊。但齊王萬萬沒有想到,王賁帶
兵經吳橋,直攻濟南。齊國自王建即位,四十四年沒有發生過戰爭,老百姓
耽于安定,從來不曾演習過武藝。況且秦兵的強暴,他們一向听說,今天數
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般沖將過來,老百姓怎麼能不害怕?又有誰敢與他對
陣呢?王賁一路經過歷下、淄川,直搗臨淄,所經之地,長驅直入,如入無
人之境。臨淄城中,百姓亂奔亂竄,城門都沒有人守衛。後勝束手無策,只
得勸王建投降。王賁兵不血刃,兩個月時間,就得到了山東所有的土地。秦
王听到捷報,傳下命令說︰“齊王建用後勝的計策,拒絕秦國的使者,想要
犯上作亂,今天幸虧將士听從了我的命令,齊國得以被翦滅。本當君臣都殺
戮,但念王建四十多年對我的恭順之情,免其死刑,可將他與妻、子一齊遷
往共城,有司每天供給他一斗粟,以使他度完余生。後勝就地斬首。“王賁
奉命,在臨淄殺了後勝,派遣小官押送王建等人到共城安置下來。王建住在
太行山下的幾間小茅屋里,四周都是松柏,沒有任何人居住,王建的後宮及
眷屬雖然都已分散,但還有十幾口,一斗粟根本不夠吃的,而且有司還不按
時供給。王建只有一個幼小的兒子,半夜因饑餓而啼哭,王建淒淒怨怨地坐 了起來,想起在臨淄時的日子,是何等的富貴!而因誤听奸臣後勝的計策, 以至于亡國,如今被困在大山里貧困潦倒,深深地感到後悔。想到此處,流 淚不止,不數日就死去了。宮人各自逃走,王建的兒子也不知道最終的結果。 齊國人听傳聞說王建是被餓死的,都很悲哀,編出一首歌傳唱以示哀悼︰
松耶柏耶?饑不可為餐。誰使建極耶?嗟任人之匪端!後人傳唱這首歌 的,稱它為“松柏之歌“,大意是怪罪後勝的誤國。齊國的始祖是陳厲公佗 的兒子陳定,他于周莊王十五年避難到了齊國,于是在齊國任職,改陳氏為 田氏。經過幾代到了田桓子無宇,又傳到僖子乞,因廣泛地施舍博得了民心, 田氏日漸強大,田乞的兒子恆殺了齊國的君主,又經過三代到太公和,篡奪 了齊國的君位自稱諸侯,又三傳到威王,齊國更加強大,于是稱王,又傳了 四代到王建,國家被秦滅亡了。史臣有記述說︰
陳完避難,奔于太姜;物莫兩盛,媯替田昌。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孟嘗延客,田單救亡。相勝利賄,認賊為祥。哀哉王建,松柏蒼蒼。
以上記錄的是秦王嬴政二十六年時的事。當時六國悉被秦國吞並,天下
一統。秦王因為六國當年都自稱為王,以為王這個名稱不足以尊稱自己;想 要改稱為帝,可當年也曾有東西二帝的議論,以為稱自己為帝,尚不足以傳 後世,也不足以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攝;而上古君號,只有三皇五帝,秦國 不但兼有三皇的美德,而且功績超過了五帝,于是將皇、帝兩號合並,稱自 己為皇帝。追稱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又認為周公創立了謚法,使得兒子可 以議論父親,臣下可以議論君長,這是不合禮法的,于是廢除謚法不用。並 說︰“我為始皇帝,後世以數目字的秩序排列,稱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 萬世,傳到無窮。“天子自稱為朕,臣下奏事稱皇帝為陛下。召募手藝精良 的工匠用和氏璧做成一枚傳國的寶印,上面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八個大字。又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朝屬火德,而火只有水才能撲滅,秦 國取周而代之,應了水德之運,所以皇帝所穿的衣服、旌旗都用了黑色。水 排列在第六位,所以皇帝所用器物的尺寸,都有六這個數目。規定十月為正 月,朝賀都在這一個月內進行。正與嬴政的音同,皇帝的御諱不可犯,改正 字的音為征。征,並不是一件吉祥的事,但因為出于始皇的意思,人們也就 不敢多說了。
尉繚見秦始皇意氣用事,紛紛擾擾沒有休止,私下嘆息道︰“秦國雖然 得到了天下,但元氣已經喪失殆盡了,它還能長久嗎?“與弟子王敖一起, 在一個晚上離開了朝廷,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去向。始皇問群僚說︰“尉繚為 什麼離我而去?“群臣都說︰“尉繚輔佐陛下平定了天下,功勞最大,他希 望陛下分給他一塊土地封他為諸侯,如周朝太公周公的做法。今天陛下已定 下了尊號,但論功行賞的典禮卻沒有施行,他感到失意,因此離秦而去。“ 秦始皇問道︰“周代那種分封疆土以立諸侯的做法,還可以實行嗎?群臣都 認為,原本屬于燕、齊、楚、代的國土,離秦較遠,難以顧及,不設立諸侯 就沒有辦法管理它。李斯分析說︰“周朝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國,同姓為多, 他們的後代子孫,自相殘殺沒有停止過。今陛下統一了海內,應設立郡縣制, 那些有功之臣,給他豐厚的利祿,但不能分割給他一寸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個 百姓,這樣,就避免了戰爭,這難道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嗎?“秦始皇听從 了他的意見,于是將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哪三十六個郡呢?
內史郡 漢中郡 北地郡 隴西郡 上郡 太原郡 河東郡 上黨郡
雲中郡 雁門郡 代郡 三川郡 邯鄲郡 南陽郡 潁川郡 齊郡(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