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
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
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然人有坎ヾ,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雲︰“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
乃學,名聞天下;荀卿ゝ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
《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
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
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
也。
【譯文】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
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
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
置在那里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
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孔子說︰
“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
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
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游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
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于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
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
後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
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麼也看
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
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楮什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注釋】
ヾ坎(l n)︰困頓,不得志。
ゝ荀卿︰荀子。
【評語】
人在年幼時,精神專注而敏銳,是學習的最好時期,不可坐失良機。假
使幼年錯過良機,也不可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古今中外,不乏少年得志者,
亦不乏大器晚成者。假如只是嘆息錯過了太陽,那麼你又會錯過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