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論》雲:腸癰者,寒溫不適,喜怒無度所致,使邪氣與營衛相干,在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少腹微強,小便似淋,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猝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則殺人。
《千金方》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抑強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又雲: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愈。
又方: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五十枚) 冬瓜仁(一升) 芒硝(二 兩)
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盡服,當下膿血。
《集驗方》治腸癰湯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兩) 桃仁(三兩) 冬瓜仁(一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範汪方》治腸癰方: 大黃(一斤,金色者) 大棗(十六枚)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須臾攻痛如火燒之,癰壞血即隨大便出。
《醫門方》療腸癰方: 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黃(別浸) 芒硝(各三兩) 桃仁(去尖) 甘草(炙,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黃,更煮二三沸,絞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當下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