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哮喘門第十六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昆 書名︰醫方考

    敘曰︰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然後令人哮喘。能溫之、汗之、吐之,皆是良法。若逡巡調理,則虛喘宜之;人而羸瘦氣弱,則宜灸其背 。今考古方七首,而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錢) 桂枝(洗淨,二錢) 杏仁(去皮尖,七枚) 甘草(一錢)

    肺部原有風痰,背 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 者,背間之 穴,主輸髒氣者也。一受風寒,則髒氣為寒邪所閉,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黃之辛,能開腠散寒;桂枝之溫,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氣;甘草甘平,調中發散。

    瓜蒂散

    甜瓜蒂七枚(為末)

    大豆煎湯調下五分。

    凡病 ,氣塞不通者,此方三吐之。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以吐之;甘能調胃,故用大豆以和之。

    定喘湯

    白果(二十一枚,炒黃色) 黃芩(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五分) 桑白皮(五錢,蜜炙) 甦子(二錢) 甘草(一錢) 麻黃(去節) 半夏(法制) 款冬花(各三錢)

    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喘者,此方主之。

    聲粗者為哮,外感有余之疾也,宜用表藥。氣促者為喘,肺虛不足之證也,宜用里藥。

    寒束于表,陽氣不得泄越,故上逆;氣並于膈。為陽中之陽,故令熱。是方也,麻黃、杏仁、甘草,辛甘發散之物也,可以疏表而定哮;白果、款花、桑皮,清金保肺之物也,可以安里而定喘;甦子能降氣,半夏能散逆,黃芩能去熱。

    五味子湯

    五味子(半兩,炒)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生姜(各二錢)

    肺虛作喘,脈大者,此方主之。

    喘則氣耗,五味子所以收之;虛則喘促,人參所以補之;肺喜潤,故用麥冬、杏仁;氣喜利,故用陳皮、生姜。

    附子理中湯

    人參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術(炒,各一錢)

    脾肺虛寒,痰涎壅塞,少有動作,喘嗽頻促,脈來遲細者,此方主之。

    此證為虛而脈為寒也。虛則宜補,參、術、甘草所以補虛;寒則宜溫,干姜、附子所以溫寒。

    六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氣虛痰喘者,此方主之。

    氣壯則痰行,氣虛則痰滯。痰遮氣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補氣,參、苓、術、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陳皮,皆辛物也。用甘則氣不虛,用辛則痰不滯,氣利痰行,胡

    久喘良方

    用青皮一枚,展開去,入江子一個,將麻線系定,火上燒盡煙,留性為末,生姜汁和酒一杯,呷服之。

    《名醫錄》雲︰李翰林,天台人,有莫生患喘病求醫。李雲︰病日久矣,我與治之。乃用前方,過口便定,實神方也。昆謂久喘者,肺分有頑痰結氣,青皮能破氣,江子能攻痰,然其性悍厲,善于走下耳,未可以療上部也。今用燒灰存性,則大毒已去,所存者幾希耳。新燒火性炎上,可使成功于膈;佐之以姜汁,則頑痰易利;行之以酒,則無所不之。姜、酒既行,二物善降,久喘之患,可使愈于一旦,非良方而何?


如果你對醫方考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方考》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