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篇 太阳正治法第一 太阳病脉证三条

类别:子部 作者:清·尤在泾 书名:伤寒贯珠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仲景首定太阳脉证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盖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如是也。后阳明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三阴篇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

    暨本文共六条。递举六经受病之脉证,故柯氏目为六经之纲领,而此则为太阳之纲领也。然阳明条下无口干恶热之文。少阳证中无往来寒热之目。少阴欲寐。仅举一端。太阴厥阴。多言脏病。学人当参合他条。毋徒执一可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太阳中风之的脉的证也。太阳篇中。原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中湿、风湿、湿温、痉等证。仲景盖以诸病皆有发热,皆能传变,与伤寒同,其实所受之邪则不同,故特列而辨之。

    所以清伤寒之源也。王叔和氏分出痉、湿、三种,以为与伤寒相似,宜应别论,其中风、风温等病。仍汇太阳篇中。要之中风、风温、温病。虽并得称伤寒,而其病发之状,与治之之法。实与伤寒不同。叔和汇列于此者,又以正中风、风温、温病之始也。然详仲景篇中。每多风寒互举之处。似有不容分别而出之者,岂非以风寒之气恒相兼,与阴阳之致可互参耶。余故以中风伤寒。并列于此,而风温、温病则隶于类病法下。遵先圣之旨也。至于汗出脉缓之理。成氏暨诸贤所谓风性解缓。而卫不外固者韪矣。兹不复赘。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多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不言无汗者,以脉紧该之也,此二条乃太阳病之条目也。


如果你对伤寒贯珠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贯珠集》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