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病寒之人,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發汗者,不可不審。咽喉者,諸陰之所集,而干燥則陰不足矣。汗者,出于陽而生于陰也,故咽喉干燥者,雖有邪氣,不可以溫藥發汗。若強發之。干燥益甚,為咳。為咽痛,為吐膿血。無所不至矣。雲不可發汗者,謂本當汗而不可發之,非本不當汗之證也,此所謂之變也。下文仿此。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巢氏雲︰淋者腎虛而膀胱熱也。更發其汗,損傷髒陰。增益腑熱,則必便血。如強發少陰汗而動其血之例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身疼痛、表有邪也。瘡家膿血流溢。損傷陰氣。雖有表邪,不可發汗。汗之血虛生風,必發痙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不得眠。額上陷。脈緊急者,額上兩旁之動脈。陷伏不起,或緊急不柔也。靈樞雲︰兩跗之上。脈陷豎者,足陽明。陷謂陷伏。豎即緊急,與此正相發明。目直視,不能,不得眠,皆亡陰之證也。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陰亡者,陽不守。亡血復汗。寒栗而振者,陰氣先虛,而陽氣後竭也。按瘡家衄家。並屬亡血。而此條復出亡血家者,該吐下跌僕金刃產後等證為言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五液在心為汗。心液亡者,心陽無附,則恍惚心亂。心虛生熱。下流所合,則小便已陰疼。禹余糧丸方缺。常器之雲︰只禹余糧一味。火 服亦可。按禹余糧。體重可以去怯。甘寒可以除熱。又性澀。主下焦前後諸病也。
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里有寒也。里有寒者,雖有表邪,必先溫里而後攻表。如後四逆湯之法,乃不與溫里而反發汗。損傷陽氣。胃中虛冷,必吐蛔也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其脈當弦緊而反弱,為病實而正虛也。脈弱為陰不足,而邪氣乘之。生熱損陰,則必發渴,乃更以火劫汗。兩熱相合。胃中燥煩。汗必不出,而譫語立至矣。若發熱脈浮,則邪欲出表。陰氣雖虛,可解之。使從汗而愈。如下條桂枝二越婢一等法。若脈不浮,則邪熱內擾。將救陰之不暇,而可更取其汗耶。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數者,其病在表。法當汗出而愈。所謂脈浮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是也。若下之。邪入里而身重。氣內虛而心悸者,表雖不解,不可以藥發汗,當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為里虛不足。若更發汗,則並虛其表。里無護衛,而散亡隨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氣復。津液通和,而後汗出而愈。豈可以藥強迫之哉。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脈浮緊者,寒邪在表。于法當身疼痛,而其治宜發汗。假令尺中脈遲。知其營虛而血不足,則雖身疼痛,而不可發汗。所以然者,汗出于陽而生于陰。營血不足而強發之。汗必不出。汗即出而筋惕肉。散亡隨之矣,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