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脈浮動數,皆陽也,故為風為熱為痛,而數則有正為邪迫。失其常度之象,故亦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復惡寒,為邪氣在表。法當發散,而反下之。正氣則虛。邪氣乃陷。動數變遲者,邪自表而入里,則脈亦去陽而之陰也。膈內拒痛者,邪欲入而正拒之。正邪相擊則為痛也。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者,胃氣因下而里虛。客氣乘虛而動膈也。短氣躁煩。心中懊者,膈中之飲,為邪所動。氣乃不舒,而神明不寧也。由是陽邪內陷,與飲相結。痞硬不消,而結胸之病成矣。大陷胸湯則正治陽邪內結胸中之藥也。若其不結胸者,熱氣散漫,既不能從汗而外泄,亦不得從溺而下出。蒸郁不解。浸淫肌體,勢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按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以愚觀之。仲景所雲心下者,正胃之謂。所雲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胃為都會。水谷並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雜食。相結不解,則成結胸。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
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樸。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且大承氣先煮枳、樸,而後納大黃。大陷胸先煮大黃,而後納諸藥。夫治上者制宜緩。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黃生則行速。熟則行遲。蓋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邪氣內結,既熱且實脈復沉緊有似大承氣證。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雖接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結,與陽明之燥糞不同,故宜甘遂之破飲,而不宜枳、樸之散氣。如上條之說也。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熱結在里,而復往來寒熱。是謂表里俱實,不得以十余日之久,而獨治其里也,故宜大柴胡表里兩解之法。若但結胸而無大熱。如口燥渴心煩等證者,此為水飲結在胸脅之間。所謂水結胸者是也。蓋邪氣入里,必挾身中所有,以為依附之地。是以在腸胃則結于糟粕。在胸膈則結于水飲。
各隨其所有而為病耳。水結在胸,而但頭汗出者,邪膈于上而氣不下通也,故與大陷胸湯,以破飲而散結。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汗下之後,津液重傷。邪氣內結。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皆陽明胃熱之征也。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則不特征諸兆。抑且顯諸形矣,乃不用大承氣而用大陷胸者,亦以水食互結,且雖至少腹,而未離心下故也。不然。下證悉具。下藥已行。何以不臣枳、樸而臣甘遂哉。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病之狀。頸項強直。結胸之甚者,熱與飲結。胸膈緊貫。上連于項。但能仰而不能俯,亦如病之狀也。曰柔而不曰剛者,以陽氣內陷者,必不能外閉,而汗常自出耳。是宜下其胸中結聚之實,則強者得和而愈。然胸中盛滿之邪。固非小陷胸所能去,而水熱互結之實,亦非承氣湯所可治,故與葶藶之苦。甘遂之辛,以破結飲而泄氣閉。杏仁之辛,白蜜之甘,以緩下趨之勢,而去上膈之邪,其芒硝、大黃,則資其軟堅蕩實之能。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 葶藶(半斤)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按湯者蕩也。蕩滌邪穢。欲使其淨盡也。丸者緩也。和理髒腑。不欲其速下也。大陷胸丸以蕩滌之體,為和緩之用。蓋以其邪結在胸,而至如柔狀,則非峻藥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劑一下而盡,故變湯為丸。煮而並渣服之,乃峻藥緩用之法。峻則能勝破堅蕩實之任。緩則能盡際上迄下之邪也。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胸中結邪。視結胸較輕者,為小結胸,其證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不似結胸之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也,其脈浮滑。不似結胸之脈沉而緊也。是以黃連之下熱。輕于大黃、半夏之破飲。緩于甘遂、栝蔞之潤利。和于芒硝,而其蠲除胸中結邪之意,則又無不同也,故曰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實。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者,邪在表也,當以藥取汗,而反以冷水之,或灌濯之,其熱得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于是熱伏水內,而彌更益煩。水居熱外,而肉上粟起,而其所以為熱,亦非甚深而極盛也,故意欲飲水,而口反不渴。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表間水熱互結之氣。若服之而不瘥者,其熱漸深,而內傳入本也。五苓散辛散而淡滲,能去膀胱與水相得之熱。若其外不郁于皮膚。內不傳于膀胱,則水寒之氣,必結于胸中,而成寒實結胸。寒實者,寒邪成實,與結胸熱實者不同。審無口燥渴煩等證見者,當與三物白散溫下之劑,以散寒而除實也。本文小陷胸湯及亦可服七字。疑衍。蓋未有寒熱而仍用黃連、栝蔞者,或久而變熱者,則亦可與服之耳。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
上三味為末。納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太陽病未罷而並于少陽。法當和散。如柴胡加桂枝之例,而反下之。陽邪內陷,則成結胸,亦如太陽及少陽誤下之例也。但邪既上結,則當不復下注,乃結胸心下硬,而又下利不止者,邪氣甚盛,而淫溢上下也。于是胃氣失其和,而水漿不下。邪氣亂其心,而煩擾不寧。所以然者,太少二陽之熱。並而入里。充斥三焦心胃之間,故其為病。較諸結胸有獨甚焉。仲景不出治法者,非以其盛而不可制耶。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原有可下之例。如大陷胸湯及丸諸法是也。若其脈浮大者,心下雖結而表邪猶盛,則不可徑與下法。下之則髒氣重傷。邪氣復入,既不能受。又不可制,則難為生矣,故曰下之則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下利者亦死。
傷寒邪欲入而煩躁者,正氣與邪爭也。邪既結而煩躁者,正氣不勝,而將欲散亂也。結胸證悉具。謂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及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潮熱。如上文所雲是也,而又煩躁不寧,則邪結甚深,而正虛欲散,或下利者,是邪氣淫溢。際上極下。所謂病勝髒者也。雖欲不死,其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