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飛煉 解石及寒食散並下石第四

類別︰子部 作者︰唐•孫思邈 書名︰千金翼方

    論一首 方六十九首

    論曰︰凡是五石散先名寒食散者,言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唯酒欲清,熱飲之,不爾,即百病生焉。服寒食散,但冷將息,即是解藥熱實大盛熱,服三黃湯也。

    治石發動上氣熱實不解心腹滿,小便赤,大便赤,大便不利,痞逆沖胸,口中焦燥目赤方︰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再服。凡用大黃、芒硝,臨湯熟納之。

    治石發熱舊小三黃湯,殺石熱勝前方,除實不及前方︰大黃(二兩,一方一兩) 黃芩(二兩,一方一兩)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三升,綿裹)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先煎藥數沸後,納豉,煮取二升,分二服,取瘥止。

    治熱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中風熱氣湯方︰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四升,納豉三沸,分三服。

    得下,止。

    治虛石發,內有客熱胸中痞,外有風濕不解,肌中急攣,黃芩湯方︰黃芩(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豉三沸,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二服。不止,更為之。

    治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疼痛,肌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湯方︰大麻(五合,去皮) 豉(二升,綿裹)

    上二味,研麻子碎,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服三劑即止。

    大黃湯

    治石發煩熱脹滿,身生瘡,年月深久治不瘥者,石虛熱生瘡方︰大黃(三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梔子(十四枚,擘) 黃芩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五服。得下止。

    治石發熱,熱結生腫堅起,始作腫,宜下之,升麻湯方︰升麻 枳實(炙) 芍藥 大黃(各二兩) 當歸 黃芩(各一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得下腫消,止。熱甚,倍加黃芩。一方

    有甘草一兩。

    治石發熱盛,變作癰腫,初欲成急治之,方︰石燕子(七枚)

    上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之取二升,數用淋洗之,以瘥為度。

    治石發頭痛,胸脹滿,或寒或熱,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爛生瘡、干燥,惡聞食氣,前胡湯方︰前胡 芍藥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若心脅堅滿,加茯苓三兩;胸滿塞,加枳實一大兩,炙;連吐、胸中冷、不飲食,加生姜三兩;胃虛口燥,加麥門冬三兩,去心。凡欲加藥者,則加水一升。

    治石發身如火燒靳邵黃芩湯方︰黃芩 枳實(炙,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栝蔞 濃樸(炙)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石毒,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發者,或 如寒,或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發青者,熱悶 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腑氣所生,髒氣不和,礬石發熱者,燥而戰,石硫黃發熱者郁郁,如熱極者身並破裂,華佗薺 湯方︰薺 (四兩) 茯苓(一兩) 蔓荊子(一升) 芍藥 人參 藍子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蔓荊子,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若虛弱者,倍人參,減黃芩;若氣上,倍茯芩,加薺 一兩(《外台秘要》︰黃芩、芍藥各二治桃花石發,即心噤,身壯熱,頭痛,覺者清酒飲之隨多少,酒熱行即瘥。亦可服大麥,不解,服此麥奴湯方(大麥 見第十七卷中︰)大麥奴(葉是,陰干) 麥門冬(去心,各四兩) 桂心(三兩) 蔥白(八睫,勿使葉) 人參(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無麥奴,以麥三升淨淘洗,先煮使熟,去滓,添水滿八升,然後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一切雜石發動方︰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彈丸,一服三丸,忌如前法。

    治心胸肝熱方︰人參 黃芩(各二兩) 梔子(一枚,擘) 麥門冬(去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熱折石皇甫梔子湯方︰梔子(十四枚,擘) 黃芩(二兩半)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石發煩熱脹滿,身體生瘡,年月久遠者,兼治諸藥乳石發動方︰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二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納清酒五合,煎取軟一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炙令熱徹欲汗,因即熱服之,令盡,溫覆臥。須臾大汗出,即瘥。

    治一切石熱發方︰但飲淳美熱清酒,冷食,自勞,冷洗,瘥。

    治乳石痢及常服壓石方︰取好豉炒令黃香,待冷搗篩,心未熟更炒,待冷還搗,若心熟皮即焦苦,所以須再炒。

    日別空腹再服二大匙,以冷水服之佳。

    治石痢方︰淡煮真好茶汁,服二三升,重者三服,輕者一二服,即瘥。

    解散石發動諸藥不治單服酒豉方︰清美酒(一升) 好豉(五合,綿裹)

    上二味,和煮三五沸,熱飲一升使盡,大良。

    治一切石發單方︰搗生冬瓜汁三升,分為三服。

    治雜石發單方︰煮蔥白汁服亦解。

    單煮枸杞白皮汁服亦解。

    單煮胡荽汁服亦解,冬煮根飲之。

    單煮薺 汁飲亦解。

    解散熱渴最良方︰蔥白不過一斤,胡荽 薺 枸杞不越半斤,皆單煮,取汁飲之。

    又單煮犬肉汁,服解大散,良。

    豬膏湯

    解大散方︰豬膏(一兩,烊之) 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納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壅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

    若為食倉米臭肉動乳者,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可立五六度,即瘥。

    若食飲損者,于蔥豉湯中納當歸一兩煮之,去滓,分溫三服,便瘥。仍未除者,可作後蘆根湯服之方︰蘆根 地榆 五加皮(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即瘥。此湯力快,小 者不須服之。

    若得四時節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令人損命,縱服諸藥,必終不瘥,必須作生熟湯以浴之方︰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入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良久乃出湯,便濃衣覆蓋臥,豁然覺醒平復,如患大重者,不進三二度,即瘥。

    人參湯

    解散數發動煩悶嘔逆︰人參 白術 栝蔞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

    治服石及散發背癰疽方︰取烏豆二升,水六升,煮令稀稠薄餳,量減取三大合,匙抄細細納患人口中,審听腹中作聲,如欲利即停,須臾必利,利後即瘥。忌熱食,陳臭等。

    治石氣發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紫雪(湯成下) 黃芩(各二兩) 葳蕤 升麻(各一兩半) 梔子(十枚,擘) 犀角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納紫雪,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利三行為度,仍用後方涂瘡。忌熱面、豬肉、海藻等。

    治石熱面上生瘡方︰取寒水石,以冷水于白瓷 中研令汁濃,將涂瘡干,即點之,勿令停。

    治諸石發動口干寒熱似鬼神病方︰麥門冬(五兩,去心) 大黃 苦參(各等分) 葳蕤 梔子(擘) 五加皮 黃芩 生犀(屑)芍藥 升麻(各一兩) 大青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每食訖少時,以蜜水服十四丸,漸稍加至二十丸,以意加減。忌諸熱食及海藻、豬、魚、炙肉、蒜、面等。

    治石等毒發熱困苦方︰脂(成煉) 蔥白(切,各五合) 芒硝(一兩) 豉(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蔥豉,取一升五合,絞去滓,下豬脂、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熱面炙肉、蒜、粘食、陳臭等物。

    麻黃湯

    治石發困不可解者方︰麻黃(二兩,去節)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 咀,以酒五升漬一宿,加水二升,煮取三升一合,分三服,忌如藥法。

    又方︰大黃(別浸) 黃芩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治金石發熱及諸熱樸硝丸方︰樸硝(成煉者一斤)

    上一味,研令成粉,以白蜜和調作丸如梧子,每食訖,以蜜水服三十丸。服金石經年以來,覺身中少熱,即以丸壓之,每至夜欲臥時,服三十丸或至四十丸,取胸膈涼冷為度。此用之極有效。若有時患及發者。即取一大匙粉,和水服之,空腹服之得一兩行利即瘥,如不利,加服之,以利為度。凡樸硝取不著風者,黃者殺人,赤者傷人,白者為佳。

    又方︰是藥冷熱俱治押石,主大秘澀︰凡樸硝煮葵子汁和服一大兩半,有芒銳者,亦療暴赤眼,用水服,孩子量之。

    治女子先因月經不通,研生石服,即今見患胸脅熱沖頭面,腰胯冷極宜服此方︰茯苓 葳蕤 大黃(別浸) 生姜(各二兩) 大棗(七枚,擘) 石膏(六兩,碎,綿裹)芍藥 黃芩 人參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又進之,快利,五行以來,病即瘥。忌生冷、熱面、豬、魚、蒜等。

    治石 發動心胸熱毒葳蕤湯方︰葳蕤 黃芩 干姜 生姜(各二兩,切) 豉(一大合,綿裹) 芍藥 升麻 黃連 柴胡(各二兩) 梔子(七枚,擘) 石膏(八兩,碎) 芒硝(四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石膏,減一升,次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去滓,下芒硝,攪令散,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之,利五六行,當自止。忌如前。

    治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露蜂房(一升,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二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

    無所忌。

    又下石方︰葳蕤 升麻 薺 人參(各七兩) 大黃(三兩) 黃芩 葛根 紫草(各八兩) 犀角(十一兩,屑) 梔子(二七枚,擘) 芒硝(二兩) 銀屑(四兩,研) 豬脂(十三兩,臘月者) 露蜂房(十兩) 玄參 甘草(炙,各四兩)

    上一十六味,切,以無灰酒八斗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煉取三兩,脂與銀屑和研,納藥中,每日空腹服之,量力多少。忌熱面、炙肉、海藻、蒜等。

    治發背竹葉黃 湯方︰淡竹葉 黃芩 前胡 生姜(各四兩,切) 芍藥(三兩) 小麥(三升) 黃 茯苓枳實(炙) 麥門冬(去心) 梔子(各三兩,擘) 大棗(十四枚,擘) 芎 知母 干地黃 人參石膏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九味, 咀,以水一斗六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竹葉、麥,納諸藥,煮取四升,一服一升,日三夜一。

    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竹葉黃 湯方︰淡竹葉 小麥(各三升) 黃 升麻 干地黃 芍藥 當歸 通草 知母(各三兩) 大棗(十八枚,擘) 黃芩(一兩半) 生姜(五兩,切) 茯苓 芎 前胡 枳實(炙)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如藥法。

    治癰發背,諸客熱腫始作,竹葉湯方︰淡竹葉 小麥(各三升)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四枚,擘) 茯苓 麥門冬(去心)枳實(炙) 芍藥 人參(各二兩) 黃 前胡 干地黃 升麻 射干 黃芩 芎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盛秘澀不通者,加大黃二兩,已下,勿加也。

    治患大熱體盛發癰,或在于背,或在陰處,生地黃湯方︰生地黃(八兩) 竹葉(三升) 小麥(二升) 栝蔞(四兩) 大黃(五兩) 人參 當歸(各一兩) 黃 黃芩 通草 升麻 芍藥 前胡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 咀,以水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愈,常服。

    治發背黃 湯方︰黃 黃芩 麥門冬(去心) 遠志(各二兩,去心) 大棗(二十枚,擘) 人參 芎干地黃 芍藥 當歸(各一兩) 生姜(五兩,切) 桑螵蛸(十四枚,炙) 雞 (二具)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雞 ,令熟可食,去之,納諸藥,更煮取四升五合,分服九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黃 湯方︰黃 麥門冬(去心) 芍藥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石膏(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洗) 生姜(五兩,切) 生地黃(半斤) 大棗(三十枚,擘) 淡竹葉(切,二升)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竹葉,取九升,去竹葉,納諸藥更煮取三升,分四服,如人行二十里又服,良久,進粥、消又進、消息。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竹葉,令減五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腫發背竹葉湯方︰竹葉(切,五升) 小麥 生姜(五兩,切) 桂心(一兩半) 大棗(二十枚,擘) 芍藥干地黃(各三兩) 茯苓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小麥、竹葉,取一斗一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如人行七八里,再服。

    治男子發背,肋結塊氣,或經一月苦寒熱,枳實湯方︰枳實(炙) 芍藥 干地黃 前胡 黃芩 通草(各三兩) 知母 芎 細辛 茯苓 黃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治發背虛熱大盛腫熱侵進不住內補湯方︰干地黃(四兩) 升麻 當歸 人參(各一兩) 生姜(五兩,切)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遠志(去心) 茯苓 大黃 黃芩 黃 (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分為五服。

    生地黃湯

    治發背方︰生地黃(八兩) 黃 黃芩 茯苓(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芎 (一兩) 淡竹葉(二升,切) 芍藥 人參 當歸 通草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三斗,先煮竹葉,取一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治發背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方︰黃 芍藥 干地黃 栝蔞(各三兩) 小麥(一升) 黃芩 柴胡 麥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升麻(各二兩) 當歸(一兩) 淡竹葉(切,四升) 大棗(十四枚,擘)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癰癤近肺俞,此多虛,故不宜用大黃,若欲得下,但其間數服此方︰黃芩 前胡 栝蔞 芍藥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三兩) 干地黃(四兩) 淡竹葉(三升) 黃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治背脊癰癤,舉身壯熱,已行薄貼,此方數用有驗,連翹湯方︰連翹 漏蘆 射干 白蘞 升麻 梔子(擘) 芍藥 羚羊角(屑) 黃芩(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 寒水石(五兩,碎)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

    治大虛客熱發背上苦牽痛,微有腫,腫氣來去,黃 湯方︰黃 干姜 當歸 桂心(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三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癰發背及在諸處竹葉黃 湯方︰竹葉(切,四升) 黃 芍藥(各三兩) 當歸(一兩) 大黃(一兩半) 升麻 黃芩前胡知母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利兩三行,佳也。

    治癰發背內補芍藥湯方︰芍藥 干地黃 桂心(各二兩) 當歸(三兩) 生姜(四兩,切) 黃 (五兩) 茯苓(三兩)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發背腫即驗前胡建中湯方︰前胡(三兩) 生姜(切) 茯苓 黃芩(各五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半) 當歸芍藥半夏(湯洗三十遍)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癰發背漏蘆湯方︰漏蘆 白蘞 黃芩 芍藥 枳實(炙) 白薇 甘草(炙,各二兩) 大黃(別浸) 麻黃(去節) 升麻(各三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然後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男子背上歲腫,時覺牽痛內補黃 湯方︰黃 當歸(各二兩) 干地黃 麥門冬(各三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四枚,擘)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服七合,日三。

    治發背黃 湯方︰黃 干地黃 茯苓(各四兩) 大棗(十五枚,擘)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當歸(二兩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加黃芩二兩,佳。

    治癰瘡發背芍藥甘草湯方︰芍藥 干地黃 黃 (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人參(一兩) 茯苓 麥門冬(去心)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毒腫發背黃 湯方︰黃 白蘞 玄參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取,一日令盡。忌豬肉。

    治癰腫始覺即令消,其腫五色,並為發背痛欲死,腫上加炙不瘥,腹內虛悶,麥門冬湯方︰麥門冬(去心,二兩) 升麻 葛根(各三兩) 丁香(一兩半) 零陵香 藿香(各一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發背,初欲作腫及癰,便服此方︰大黃(別浸)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 升麻(二兩) 梔子(一百枚,取仁)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得快下數行利便止,不下,更作。

    治發背腫如杏核,雞子青木香湯方︰青木香 麻黃(去節,各二兩) 升麻(三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暖臥取微汗,避風,以粉粉身。

    治癰發背升麻湯方︰升麻(三兩)

    上一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昔何道靜母在建安,夜得發背,至曉半臂黑,上熱如火,噓吸煩悶,時無三兩升麻,唯一兩,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如上法,一服覺如小寬,再服熱瘥,乃得眠。至暮服盡轉佳。明日視背色還復,遂愈也。


如果你對千金翼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千金翼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