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傷寒痰病

類別︰子部 作者︰清•鄭欽安 書名︰傷寒恆論

    計三法(據舒本校補)

    一、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這里的“寒”字作“邪”字解,即胸中邪氣阻滯的意思。凡痰涎宿食等都屬于邪的範圍。),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瓜蒂散)原文166

    【鄭論】 按此條頭項既不強痛,又無惡寒、惡風情狀,何得如桂枝證,此皆不經之論。應當雲寸脈微浮,胸中痞,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後人即按胸有寒結治之,何等直切,此病亦不在可吐之例,至亡血家更不在吐之例也

    【闡釋】 本條鄭氏持否定意見。筆者認為病如桂枝證,即有發熱汗出,但頭不痛、項不強,則非表證。寸脈微浮,主病在上,胸中痞,是痰涎壅塞于膈上,阻礙氣機,痰隨氣逆,所以上沖咽喉不得息。這是正氣驅邪外出所反應的證狀,所以治療采取因勢利導的方法,用瓜蒂散涌吐,此即《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則。汗、吐、下是攻病的三個大法,病在膈上就當使用吐法,吐法取效簡捷,能直接將病邪傾吐而出。但在《傷寒論》中,吐法的方證俱備者只此一條。方治後又垂戒雲︰“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教人慎重之意耳。

    瓜蒂散方(校補)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瓜蒂味極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腫。兩藥配合,有酸苦涌泄之功。香豉輕清宣泄,更能加強涌吐之力。本方力猛,過吐恐傷胃氣,所以體虛或失血的人應該慎用。後世推廣用于膈上痰積、食積、以及卒中痰迷,涎痰雍盛。吐之即愈。

    二、病人有寒,復(更也,言誤也。)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文89

    【鄭論】 按病人既有寒飲而發其汗,汗則亡陽,胃陽既亡,胃中之冷更甚,必吐蛔者,蛔不安于內也。

    【闡釋】 里寒之人,雖有表證,仍當先溫其里,否則表證雖除,里寒轉甚,胃中冷而吐蛔矣。本條未出方治。《金鑒》說;“宜理中湯送服烏梅丸可也”。與病情頗為切合。

    三、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原文355

    【鄭論】 按手足逆冷,胃陽不達于四末也。但逆冷務必究其陰陽,苟陽邪甚而伏者,必有火形足征,陰邪甚而逆者,亦必有陰邪可驗;胸滿饑能食,屬陽甚者,為熱壅,胸滿而不能食,屬陰者,為寒結。或清、或溫、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闡釋】 本條為痰飲食積,壅塞胸中而厥逆的治法。病人手足厥冷,陽氣不達于四末,然陽氣何以不達,則不可不辨。陽邪甚而伏者宜清,陰邪甚而逆者宜溫。胸滿饑能食為熱壅,則可吐之;胸滿饑不能食屬陰為寒結,則當溫也。故鄭氏說︰“或溫、或清、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如果你對傷寒恆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恆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