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言婦人中風而在發熱惡寒。表證未解之時。經水適來。得之而至七八日之間。熱退身涼而脈遲。
似乎邪氣已解。不意胸脅下滿。如太陽熱邪內陷結胸之形狀。且譫語者。何也。蓋少陽之胸脅滿。邪在半表半里。尚屬陽分。必往來寒熱。其脈必弦細而數。陽明胃熱之譫語。脈必實大。此證則脈遲而熱除身涼矣。臨證之時。殊令人不解。仲景雲。此為熱入血室也。夫血室者。沖任二脈也。靈樞謂天地有四海。
人身亦有四海。而沖脈為血之海。素問上古天真論雲。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
骨空論雲。沖脈者。起于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唐王太僕雲。任脈當臍中而上行。
沖脈挾臍兩旁而上行。氣街者。穴名也。沖脈起于氣街者。從少腹之內。與任脈循腹並行也。靈樞雲。沖脈者。十二經之海。與少陰之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又曰。沖脈任脈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行。會于咽喉。別絡唇口。血氣盛。則皮膚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
由此言之。沖任二脈。從少腹之內。上行至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矣。愚按沖任二脈。皆奇經中之陰脈也。
陰血充盈。氣滿當瀉。溢入子宮而下出。謂之月事以時下。如太陰晦朔弦望之候。盈縮各有其時。月事之下。
猶月之盈極當虧也。沖任為經血所積受之處。故謂之血室。此以中風寒熱之時。適遇沖任盈滿。當瀉之候。或熱邪煎逼。胞脈已開。子宮之血方出。而熱邪排闥直入。致為熱入血室也。熱但內入血室。陽分無邪。故熱除而身涼。邪已陷入陰中。遂現陰癥之脈。故脈遲也。沖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且胸脅為少陽脈之所至。肝為厥陰藏血之髒。與少陽相表里。
髒病則腑亦病。即下文所謂髒腑相連。故少陽亦病而胸脅下滿。如結胸狀也。譫語者。邪在陰分。即下文所雲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也。此為邪熱入于足厥陰肝經藏血之髒。當刺肝經之募穴名期門者。以泄其邪。
乃隨其邪氣所實之處。而瀉其有余之邪也。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
前條但言中風之寒熱。此條承上文止言續發之寒熱。前但雲經水適來。此但言經水適斷。蓋因中風發熱惡寒之時。經水適來。以致熱入血室。既入之後。邪熱阻絕。遂致經水適斷。所以其血必結。非後人所謂適來為經之初來。
適斷為經之已盡。而謂之乘虛而入也。至後血弱氣盡。或可言經盡耳。謂之結者。邪與血結。氣乖凝聚而不得出也。
邪血凝聚于經絡胞脈之間。內未入腑。外不在表。而在表里之間。仍屬少陽。故使如瘧狀而發作有時也。當以小柴胡湯主之。前後婦人中風兩條。仲景雖分言之。以互相發明其義。而學人當合論之以悉其旨可也。但前以七八日而脈遲身涼。此以七八日而續得寒熱。皆熱邪已入之變癥。又示人以熱入血室之見癥。頗有不同。無一定之式。未可執泥以生疑二也。但不揣愚昧。意謂仲景氏雖但曰小柴胡湯主之。而湯中應量加血藥。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其脈遲身涼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黃少許。取效尤速。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若不應用補者。人參亦當去取。
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古人立法。但與人以規矩而已。學人臨證消息可也。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其是之謂乎。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前言中風。此言傷寒。以見風寒郁熱之邪。皆可入血室而致變也。傷寒發熱者。謂寒邪已發熱而經水適來也。
晝日明了者。邪不在陽分氣分。且晝則陽氣用事。衛氣行陽二十五度之時。生氣通天論雲。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也。暮則譫語者。邪在陰分血分。夜則陰氣用事。衛氣行陰二十五度之時。
五藏生成篇雲。人臥則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熱邪入陰血之分。故不得眠而譫語如見鬼狀也。熱入血室。
非惟不在營衛。而更與腸胃無涉。故曰無犯胃氣。病在下焦血分。與上二焦絕不相關。汗吐下三法。徒損無益。
犯之適足以敗胃亡陽。故禁止之曰無犯胃氣。使真元無損。正旺邪衰。必自愈也。設或未解。期門可刺。如前小柴胡加減可用也。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髒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下之。
血弱氣盡者。謂血氣皆虛也。言經血已盡之後。不惟血弱而氣亦虛衰矣。蓋人以陽氣陰血。兩相根據附而成形體。蓋血瀉之後。氣亦隨之而虛矣。以血弱氣盡之時。營衛不密。腠理偶開。邪氣因其開而遂入。與正氣兩相搏聚而結于脅下少陽之分。正氣與邪氣分爭。一如少陽癥之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其所以然者。以少陽與厥陰。
肝髒膽腑。與其他髒腑不同。膽附肝葉之中。兩相連屬。故膽病肝亦病也。此條邪從腠理而入。與前熱入血室不同。然經盡血虛之候。邪氣乘虛而入。與熱入血室無異。肝為藏血之髒。足厥陰之脈。起于足大趾。
上循足跗。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邪入其絡。則小腹必痛。故其痛必下。邪在少陽而結于胸脅。故曰邪高。痛在厥陰之絡而居少腹。故曰痛下。所以謂之邪高痛下也。邪在胸脅。而厥陰之氣又上逆。故使嘔也。證雖髒腑相連。而邪結脅下。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食。皆少陽本病也。故以柴胡湯主之。而厥陰血分之藥。或可量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