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暑病論

類別︰子部 作者︰宋•龐安石 書名︰傷寒總病論

    龐曰︰冬傷于寒,夏至後至三伏中,變為暑病,其熱重于溫也。有如傷寒而三陰三陽傳者,有不根據次第傳,如見五髒熱證者,各隨證治之。

    暑病表證

    暑病代桂枝並葛根證。

    桂枝 芍藥 知母 生姜(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黃芩(一兩半) 葛根(二兩) 棗(十六枚)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相次取汗。

    暑病代麻黃證

    桂枝 杏仁 知母(各一兩) 麻黃(三兩) 甘草 黃芩(各一兩)

    煎如前法。

    暑病代青龍湯證。

    麻黃(二兩) 石膏(三兩) 知母 桂枝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生姜(一兩半)

    棗(十六個)

    如前煎服。

    暑病代葛根麻黃證。

    葛根(二兩) 麻黃(一兩半) 桂枝 甘草 知母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生姜(一兩半)棗(十六枚)

    如前煎服。

    暑病三日外至七日,不歇內熱,令人更相染,大青消毒湯。

    大青 芒硝(各二兩) 山梔子(一兩) 石膏(四兩) 豉(半升) 濕地黃(半升)

    咀,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化之,溫服一盞,以熱除為度。

    暑病通用白虎,一如傷寒與 證用之。(方在厥陰證中。)

    暑病通用麥奴丸。(方在雜汗證中。)

    暑病若吐下後,別見形證,一如傷寒門治之。

    暑病噦逆、發斑、瘡豆壞候,一如溫病門治之。(以上四條,先生所論。)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葛粉散。

    葛粉(二升) 生干地黃(一升) 香豉(半升)

    細末,食後服方寸匕,牛乳蜜湯、竹瀝米飲、烏梅湯任性調下,日三服,有病者日五服。

    《素問》載五種暑病

    肝熱病者先左頰赤,肺熱病者先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顏,額也。)腎熱病者頤先赤,(頤,頰也。)脾熱病者鼻先赤。(土主中央。)病雖未發,見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

    肝熱病者,先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 ,脈引沖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喜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心煩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起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任,汗出而惡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豆大,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水身熱。熱爭則項痛 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龐曰︰五種熱病,肝腎二髒有逆證,心脾肺三髒亡逆證。凡五種熱病,二三日逢克未為逆,忌在五六日也。


如果你對傷寒總病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總病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