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身體素弱,面色晦黃,偶因腹部受寒,不時作痛。始則腹內雷鳴,自覺氣動;繼則隱隱作痛,臍下悸動,或左或右;終則忽然上攻,氣沖胸脕,時作時止。發則手足發冷,額有驚汗。以桂枝湯加肉桂與之,四劑痊愈。
有淮安東鄉扒頭橋趙庶華者。旅居于滬。其子年方19歲,身體素弱,面色晦黃,若蒙垢之狀。飲食只及常人之半,不耐風寒,稍感即病,不能多食,強谷則亦病。故父母對之極為重視。在1948年秋7月間,趙子忽發奔豚之證,如上文所述。發作之時,臍下覺有氣起,漸漸直上沖胸,痛連胸膈,甚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額有涼汗,兩手兩足均發冷,口唇及指甲發青藍色,約二三分至四五分鐘。忽又積氣自散,氣息復舊,手足轉溫,額上汗收,痛苦頓除。如此時作時止,每日六七次至十余次不等,醫藥罔效。舉家驚惶,視為怪病。
庶華乃謀之于其戚李錫頤君,李令就余診之。余一見知為奔豚,當以溫言慰其父子曰︰“此證古醫書載之,時醫不讀古書,故治之不能有效耳。”且期其必愈,以精神療法,堅其信心。為處桂枝加肉桂湯方,令其如法服之。
即次日趙攜子來,復就余診。欣欣然有喜色曰︰“果如先生言,一服之後,已見減輕。而發作時亦較短,次數亦減少矣。”因令其照方再服一劑。至第三日,將原方去桂枝加茯苓、白術。連服兩劑而安。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生姜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
前湯去桂枝加茯苓白術方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茯苓三錢 白術三錢 生姜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