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表論第三

類別︰子部 作者︰清•芝嶼樵客 書名︰兒科醒

    小兒表癥。謂外感風寒。其見證必先發熱。然發熱之證有三。最宜詳辨。不可一概混同也。其在冬月感于寒者。頭痛。身痛。項背強。惡寒。壯熱無汗。脈浮而緊。此太陽表證。藥得法。一汗即解。詳見實論。其感于風者。頭痛鼻塞。流涕。發熱。或有汗惡風。或無汗惡寒。或咳嗽干嘔。脈浮而數。或緊。此四時之感冒是也。治法不可大發散。微表之即已如易簡參甦飲。惺惺散之類主之。大抵近日人情。愛護小兒者眾。富貴之家。重衣濃褥。貧賤之子亦皆衣絮。以致汗液不斷。腠理疏泄。偶觸微風。即成感冒。是以邇來小兒。冬月感寒之癥。百無一二。而傷風發熱之癥恆多也。至若內因于虛。發熱之癥極多。最為疑似。人殊不知。更宜詳辨。如陽虛生寒。陰虛發熱。血虛發躁而熱。氣虛自汗不能食而熱。氣虛注夏而熱。暑濕合病而熱。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陽氣下入陰中。晝安靜。夜煩躁而熱。重陽無陰。夜安靜。晝煩躁而熱。以上諸癥。同一發熱也。若誤表之必死。其次則又有變蒸之熱。將發痘疹之熱。亦同一發熱也。而援守各異。每見庸醫。一遇發熱。動皆表散。殊不知病有微甚。熱有虛實。雖同一發熱。而治法殊途。攻補迥。業幼科者。于臨癥之際。務宜細心體認。必先問其病之新久。曾未服藥。以及一切愛惡狀。然後再察其熱之溫壯。形之強弱。脈之虛實。色之夭澤。合四者以決之。庶無誤人于夭札也。蓋外感為暴病。其發熱也驟。必手背熱。脈浮。身熱無汗。仍須分別虛實以治之。詳見虛實門。若無手背熱脈浮身熱無汗等癥。或發熱已久。則非外感證矣。治者審焉。

    【附方】

    易簡參甦飲 感感冒發熱頭痛。與因痰飲凝積。發而為熱。並宜服之。亦治中脕痞悶。嘔逆惡心。小兒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人參(如無以好黨參代之) 紫甦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二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七片。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服。

    惺惺散 治小兒傷寒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甘草 北細辛 川芎 桔梗(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荷五葉。水煎服(一方有防風天花粉。)


如果你對兒科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兒科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