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里論第四

類別︰子部 作者︰清•芝嶼樵客 書名︰兒科醒

    凡治小兒里癥。亦惟宜忌二字而已。要在辨之明而見之確耳。夫小兒元氣無多。髒腑脆若夫當下而不下。則津液消爛。所謂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不當下而下。則里氣受傷。邪反乘虛內陷。其禍更甚。今將宜忌諸形癥。辨晰于左。如稟氣素實。汗不解。發熱譫語。舌苔黃濃。渴而引飲。大便秘。小便赤。腹滿拒按。手足心熱。脈沉而實此為陽邪入里。宜下之。雖二三日。若見上項諸癥。亦宜下之。如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之類。少少與之。貴在與病相值。恐多下亡陰也。不可拘于庸醫下不厭遲之說。謬稱穩當。必待至七日之後始下也。

    如太陽證。表未罷。脈浮大惡寒者。此邪在表。雖十余日。亦不宜下。嘔多者不可下。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惡水者。不可下。稟賦虛者。不可下。逆厥者。不可下。

    仲景先生雲。日數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汗。日數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者。即宜下之。此不可不知也。此外有因氣虛陽脫而譫語者。乃大虛之癥。當用參附之劑。不得認為實癥。而誤下之也。慎之慎之。至于傷食停積。小兒雖間亦有之。然皆必由脾虛不運而致。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是矣。每見庸醫肆行克伐。或遇表證。亦雲有里。以致小兒外邪未解。里氣已傷。往往變癥蜂起而不可救。受此害者。不知凡幾。殊堪痛恨。曾不知下者。下其邪耳。非飲食積滯之謂也。世人陰受此害者比比矣。故特表而出之。兼詳實論。

    【附方】

    調胃承氣湯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日晡潮熱。(凡陽明病有二證在經者當解肌。入腑者當攻下。)

    大黃 芒硝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用一二錢。量兒大小。水煎消息服之。

    四順清涼飲 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髒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寧。大便秘結。

    大黃 當歸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 咀。量兒大小。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如果你對兒科醒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兒科醒》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