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闡明五髒生克以知補母瀉子

類別︰子部 作者︰清•夏禹鑄 書名︰幼科鐵鏡

    卓溪夏禹鑄曰。萬物以土為母。而人身亦然。陳非宋問曰。物賴土生。有形可見。人身亦以土為母。何以知之。曰。脾屬土也。以是知脾土為一身之母也。有脾土而後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此五髒相生之序也。有生亦必有克,不克則太旺無制。故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腎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此五髒相克之序也。業醫者。不明五髒生克之定理。則治病兼補兼瀉之法。從何而施。如脾家虛極。法雖用補。補之不足。必兼補心。苟不明相生之理。焉知補心以補脾。如脾家熱極。法雖瀉脾。然瀉之不克。必兼瀉肺。不明相生之理。又焉知瀉肺以瀉脾。生我者謂之母。克我者謂之賊邪。如肝家虛極。則肺邪乘肝。補肝禹鑄曰。望聞問切。固醫家之不可少一者也。在大方脈則然。而小兒科。則惟以望為主。

    問繼之。聞則次。而切則無矣。經雲。切而知之之謂巧。夫小兒六脈未全。切無可切。而巧亦無所用其巧。問而知之之謂工。小兒于未言時。問之無可問。即于能言者問之。多不以真對。是問之不必問。而工亦無所用其工。聞而知之之謂聖。小兒初病之時。聲音或不失其常。至病久而氣喪。氣喪而聲失。聞之無可聞。而聖又何所見其聖。況書有曰。哭聲不響者多死。而亦有不至于死者何。無非泥其聲。而不得其肺之絕與不絕故也。吾故曰。以望為主。曰。五髒之體隱而理微。望從何處。曰。體固隱矣。然發見于苗竅顏色之間者。用無不周。理固微矣。乃昭著于四大五官之外者。無一不顯。中庸所謂費而隱。顯之微者。不可引之相發明哉。

    故小兒病于內。必形于外。外者內之著也。望形審竅。自知其病。按病推拿。藥石見效之速。未有不如響之應聲者。內有髒。曰心。曰脾。曰肺。曰腎。曰肝。五髒不可望。惟望五髒之苗與竅。

    也。淡白。虛也。鼻準與牙床。乃脾之竅。鼻紅燥。脾熱也。

    脾胃之竅。紅紫。熱也。

    淡白。虛也。如漆黑耳與齒。乃腎之竅。耳鳴。氣不和也。齒如黃豆。腎氣絕也。目乃肝之竅。勇視而楮轉者。風也。直以目分言之。又屬五髒之竅。黑珠屬肝。純是黃色。凶癥也。白珠乃肺受濕熱。

    疸癥也。瞳人屬腎。無光采。又兼發黃。腎氣虛也。大角屬大腸。破爛。肺有風也。小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皮屬脾。腫。脾傷也。下皮屬胃。青色。胃有寒也。上下皮睡合不緊。露一線縫者。脾胃虛極也屬。

    額屬心。離火也。左腮屬肝。震木也。右腮屬肺。兌金也。唇之表。

    小便短黃澀痛。心熱也。清長而傷胃旺也。聞聲著嚇。肝虛也。膀胱。腎之表。居臍下氣海之右。有名無形。筋曰紅。

    紅病在心。面紅者熱。一曰青。青病在一曰黑。

    者矣。

    五髒各有所司從外治內

    心 乃一身之主。通身皆心司之。專主血。專司神(如驚悸不安,屬心虛) 淚(無因而淚者,心

    脾 專司元氣(氣弱者脾虛) 氣(又分司汗,氣虛盜汗) 肌肉(消瘦者脾虛) 痰(實痰動者,脾濕也,虛痰動者,脾虛也) 思慮(過則傷脾) 以上有病俱從脾治。

    肺 專司聲音(弱者肺虛也,有聲不出者痰蔽也,聲撒者肺氣不斂也,無聲者肺絕也)熱(出在肺) 皮毛(破癢者肺燥,不潤者肺虛) 腠理(肉外皮內,不密則汗出) 以上有病,俱從肺治

    肝 專司血(血弱者肝虛) 汗(又分司汗,血虛自汗) 筋(抽掣者肝風) 以上有病俱從肝治。

    腎 專司骨、齒、耳 以上有病俱從腎治。

    脾肺內有傷,皆從外入,如父母舐犢過愛,則飲食傷脾,護持疏失,則六淫傷肺。至于心、腎、肝無有傷處,到成人後,縱情欲多房事傷腎,守錢虜去財谷傷心,四畏至時忍惱傷肝,乃如之癥遠近便多,卓溪雖有良方,惜乎鞭長莫及。


如果你對幼科鐵鏡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鐵鏡》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