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胎疾

類別︰子部 作者︰明•萬密 書名︰育嬰家秘

    孩兒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實漸成童,

    四因內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制。兒初生後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蓋以變蒸未定,腸胃脆弱,恐不勝藥,則立調治乳母之法。一歲之後,則有湯藥與大人同,但劑小耳。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內者,如驚、病、蟲、癖之屬。驚用安神丸,內用木香丸,蟲用安蟲丸,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內者,如傷乳食之屬。初傷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積丸取之。量兒虛實,勿損胃氣。

    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如結核、蟲疥、丹瘤之屬。結核用家秘內消丸,蟲疥用苦參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如傷風、風寒、傷暑、傷濕之屬。風用瀉青丸、防風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氣散,暑用涼驚丸、黃連香薷飲,濕用胃苓、天水五苓散。

    胎疾初生治較難,幼科證治莫空談,

    丹溪妙論如繩墨,家秘書中次第看。

    小兒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嘗觀《內經》巔疾之文、東垣紅絲瘤之論,則兒疾之生于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臘之臍風不治,百之痰咳難醫,未三月而驚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也。

    今幼科有胎熱、胎寒、胎肥、胎瘦、胎驚、胎黃之論,證治雖詳,豈小兒常服之藥也?況寒熱者,胎胚之余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賦予也,非惟不可冶,亦且不必治矣。惟丹溪論治胎毒者,只調治乳母,其法誠幼科之繩歟。

    胎寒者,母娠時多熱病,乃服寒涼之藥,令兒受之。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吮乳瀉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內,忽病戰 誒洌 志砬簧歟 忠轡照疲 雇矗 繅固淇薏恢梗 松笫芎 彌  嗝Е盡R朔虜怪 粒 憊檣 髦 H檳敢朔鶉櫚憊檣 br />
    當歸散︰治小兒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風,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盤腸內痛。

    歸尾(酒洗)、黃 (蜜炙)、人參、細辛、龍骨、桂心、赤芍、甘草(炙),各半分。

    為細末,母服一宇,以乳調下。

    釀乳當歸散︰乳母服之。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心(煨姜),各減半。

    [口父]咀,水煎,食後服。少頃,捏去宿乳,與兒吮之。

    胎熱者,母娠時喜食辛熱煎炒之物,或患熱病失于清輝,使兒受之。生後目閉面赤,眼胞浮腫,常以身努,呢呢作聲,或時啼叫,或時驚煩,遍身壯熱,小便黃澀,此胎熱也。若不早治,則丹瘤瘡癤由此生。宜用淨黃連、炙甘草(各等分)為末,入朱砂(減半)和勻,生蜜調成劑,每取豆許大,納兒口中,令其咽下。乳母宜服釀乳赤芍散。

    釀乳赤芍散︰生地黃(酒洗)、黃芩、川芎、當歸、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夭花粉、連翹,各等分。

    [口父]咀,加淡竹葉水煎,食後服。令乳母捏去宿乳,亦須少與兒吮之。

    胎驚者,母娠時曾因驚悸,氣傳于子,子受之,生後頻頻發驚,此胎癇也,不可治,治之無功。如因有熱發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驚,用燈心湯下東垣安神丸,效。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又方︰治小兒胎中受驚,生未滿月而驚啼。用牛黃、朱砂、麝香,少許。

    研細,取豬乳調稀,納入口中。

    又用︰全蠍,一枚,以生薄荷葉裹之。線扎定,火上炙焦,為末,分四服,入朱砂、麝香少許,麥冬湯調下。

    胎黃者,兒生下,面目身盡黃者,亦胎熱也,治法同。

    胎肥者,兒生下,遍身肌肥,肉如血色紅,滿月以後漸漸羸瘦。

    胎怯者,兒生下目無晶光,面無華彩,身無血色。此二癥者,乃胎稟不足之病,宜服地黃丸(方見前)。

    又用浴體法︰

    天麻,二錢。蠍梢,五分。朱砂,五分。白礬、青黛,各三錢。麝香,一宇。烏梢蛇肉,酒洗焙干,三錢。

    同研末,每用三錢,水三碗。桃枝一握並葉五六片,同煮十沸,去渣,溫熱浴之。勿沐背。

    小兒初生,遍身無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摻上,候生皮乃止。

    小兒初生如魚泡,又如水晶,破則水流,用密陀僧研極細擦之。

    小兒胎疾,有胎稟不足,並宜地黃丸。有胎毒者,如胎熱法。所謂胎稟不足者,各隨五髒論之。如語遲,心氣不足也,心主言;行遲者,肝氣不足也,肝主筋;齒發不生者,腎氣不足也,發者血之余,腎主血,齒者骨之余,腎主骨;吐瀉頻並者,脾胃之氣不足也,脾胃為水谷之府;啼聲短小者,肺氣不足也,肺主聲。


如果你對育嬰家秘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育嬰家秘》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