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痢也。寸浮數。尺澀。必下青膿血。沉弦。必下重。脈數。若微發熱。汗出者。自愈。脈微弱數。自止。脈沉小留連者。易治。數大身熱者。難治。
【癥】
痢者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里急後重。逼迫惱人者。謂之痢也。屬濕熱及食積。三者。別青黃赤白黑五色以屬五髒。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或雲青綠雜色。是風與火。下如豆汁者。赤白相混。濕毒也。錢氏雲。紅黃黑皆熱。青白谷不化者為冷也。抑考其本。皆由腸胃所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于內。濕蒸熱穢。郁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熱蓄積。而滯下之癥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滯下。即痢是也。其濕熱穢積干于血分則赤。干于氣分則白。赤白混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既滑。下凝猶魚腦矣。甚則脾胃空虛。開司失守。濁液迸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狀如豆汁矣。若脾胃下陷。虛坐努簀。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積穢。粘結紫色。則紫黑矣。其穢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里急。數欲便而不能便。此皆大腸經有所途遏窒礙。氣液不通故也。宜詳審之。
【治】
河間雲滯下癥。屬濕熱郁遏腸所致。又雲無積不利。初起一二日。元氣未虛者下之。枳殼大黃之類。此通因通用法也。又雲行血則便膿自愈。當歸白芍藥桃仁紅花之類。調氣則後重自除。木香檳榔之類。切忌止澀。又雲後重則宜下。木香檳榔丸主之。腹痛則宜和。白術白芍藥甘草陳皮當歸之類。身重則宜溫。姜附之類。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防風羌活之類。 溏為利者。溫之。附子理中之類。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謂吐也。在下者竭之。謂下也。身表熱者內疏之。柴胡葛根之類。小便澀者分利之。五苓之類。火熱者寒之清之。芩連之類。氣滯者調之。木香檳榔枳殼之類。積滯者去之。枳實濃樸大黃之類。氣虛而下陷者升舉之。人參黃 白術甘草升麻之類。血虛者補之。人參當歸芍藥之類。嘔者和之。生姜半夏陳皮之類。噤口者。胃熱也。人參黃連補而清之。各從其類也。變癥多端。難以枚舉。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
加減黃芩芍藥湯 治赤白痢疾。
黃芩(炒) 枳殼(各一錢五分) 白芍藥(炒二錢) 檳榔(一錢) 木香(八分) 甘草(炙三分)當歸(一錢) 蒼術(一錢) 濃樸(八分) 白術(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黃連(炒一錢三味乃痢必用之藥)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後重。加滑石(一錢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錢)、再加當歸(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或三錢量虛實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錢)、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並量虛實增損)。
赤白相雜者。並加上二藥。蓋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陳皮以理氣初欲下者。亦加大黃(五錢)、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五分)。
如白痢久。氣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芍藥(一半),去檳榔、枳殼、濃樸,加人參、黃、茯苓(各一錢)、砂仁、干姜(各五分)。
赤痢久。血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枳殼(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黃、阿膠(各一錢)。
赤黑相雜。此濕勝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錢)、添當歸(五分)。
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濃樸、蒼術,加阿膠、地榆、側柏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五分)。炒黑干姜(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加升麻、荊芥穗(各五分)。
嘔吐。加石膏(一錢五分)、半夏、山梔(各一錢)、入姜汁(一盞)、緩呷之。以瀉胃口熱。
痢而腹痛。加干姜、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檳榔、枳殼、濃樸、減芩連一半,加訶子肉果粟殼(各一錢)、烏梅(二個)。
痢久氣血兩虛。元氣下陷者。去芩、連、枳殼、檳榔、濃樸,加人參、黃 (各一錢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麥門冬、滑石(各一錢)、五味(十五粒)、烏梅(二個)。
秋後痢。加扁豆、炒黑干姜、半夏(各八分)、減芩、連(三之一)。
春冬痢。加干姜、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錢)、減芩、連(三之一)
痢而脈沉。四肢厥。自汗。下如 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減芩、連、檳榔、枳殼、濃樸、蒼術,加人參、熟附子、干姜(各一錢五分)、以溫之。
又方 加味香連丸 治赤白痢疾。里急後重。膿血稠粘者。黃連(去蘆毛淨一斤,用吳茱萸半斤、燒酒半斤、濕透同黃連盒一時、炒干,去吳萸)、木香(四兩不見火)、肉果(六兩、用雞蛋清炒透)、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三兩同煮半日,去丹皮)、當歸(二兩酒浸焙干)、枳殼(麩炒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用粟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兒五十丸。赤。燈心烏梅湯下。白。生姜粟米湯下。
又方 參苓白術散 痢後調理甚妙。(方見內傷類)。
本方加石菖蒲一兩。木香五錢。為末。空心飲湯調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