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火門 瘡瘍(疔瘡瘰)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正倫 書名︰脈癥治方

    【脈】

    訣雲︰數而無力為瘡瘍。集驗雲︰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 腫赤痛。其邪深在里。

    宜先疏通以絕其源。浮大而數。 腫在外。當先托里。恐邪氣入內也。脈不浮不沉。內外癥無知。其在經當和榮衛。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癰疽瘡瘍。脈沉遲而緩者生。急疾而數者死。

    【癥】

    按外科論雲︰夫外科以癰疽發背冠于篇首。為諸瘡之先者何。蓋此癥變化在于須臾。性命懸于毫發故也。然癰疽之名。雖有二十余癥。其要則有二焉。陰陽是也。凡發于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于陰者。為疽。為冷。為虛。夫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濃。色淡。腫堅硬。狀如牛頸之皮。不痛。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作痛而無膿。時浮時消。盛而內腐。陰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微赤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又有陽變為陰。因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為陽,因火艾熱藥之驟也。然陽變陰。多猶可返于陽。故多生。陰變陽。多不能復于陽。故多死。間有生者。此醫偶合于法。百中得一耳。所謂發者。積于中而發于外者也。人之一身。所自本于五髒。五髒之氣。皆稟于胃氣。胃為五髒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氣血。脾主肌肉。胃氣傳五髒。以行血脈。經絡。灌溉一身。而晝夜一周。雖癰疽有虛實寒熱。皆由氣郁而成。其因有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候于人迎。人迎者。左手關前一分是也。外因候于氣口。氣口者。右手關前一分是也。人迎氣口之脈。和平。則為不內外因也。其原有五。一天行時氣。二己情內郁。三體虛外感。四身熱摶于風冷。五食燒炙。飲醇酒。服丹石熱毒等藥。以五者為邪。氣郁于胃中。胃氣盛而體實。則邪氣相摶。而流注于經絡。澀于所滯。血脈經絡。壅結而成癰。胃氣弱而體虛。則邪氣盛而宿于經絡。凝澀流積。血脈不潮。內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轂。外貌若錢。中可安拳。惡毒膿管。寸長深滿。膿血相粘。用藥可痊。臭穢無絲。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仙難救命。善用藥者。當審人虛實。察病冷熱。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後治之。內外相應。不可一概而論。如病發于陽。而極熱必當順其氣。勻其血。氣順則宜通而不滯。血勻則流動而自散。氣乃為陽。血乃為陰。陰陽調和。其病自安。外則用涼藥而觸之。內熱反盛。熱盛則血得涼而易散。甚則熱已痿。而血凝于涼。以致血不散。此陽變為陰。漸成壞爛之根。急投溫劑以治。解其外攻四圍之血路。出其中間已成之膿毒。然後根據法以收其功。如病發于陰而極冷。則內用平補之藥。以宣其氣。滋其血。助其元陽。從其脾胃。待其飲食進。而後須順氣勻血。如常法。外用熱藥以潮一身之氣血。回死肌。拔毒氣。後用溫藥以散之。其極冷者。或又為涼藥所誤。不得已。于三建湯而回陽病。必旁出再作為佳。此陰變為陽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內不回。外癥不見。是為獨陰絕陽。

    不可治矣。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陽動則陰隨。氣運則血行。氣耗則血死。血死則病死矣。冷癥則用熱藥。不過行其氣之主宰。膜為五髒之囊 。病之初起。毒上攻心之胞絡。故先嘔逆而後癰疽。或先癰疽而後嘔逆者。皆由毒攻于胞絡。根于心也。心主受毒。神無所舍。元氣昏瞑。毒之始萌。傍腐肌肉。治若不早。毒氣透膜。膜透則元氣泄。髒腑失養。精神枯槁。脈自壞絕。病有至盛。內見五髒。可得其生者。膜完故也。病有至微。肌肉未潰而死者。膜先透也。是以救心護膜。當為治者之先務。亦外科之良法也。此乃論癰疽之要。其神聖功巧。不可具述。非尋常醫流。一草一木。一針一刀。所可以得其要者也。

    【方】

    加味托里散 治發背癰疽。無分腦乳附骨等處。及諸疔瘰 。一應腫毒。腫未成即散。已成即潰。敗膿自出。腐肉自去。痛苦自減。大有神效。非常功也。

    人參 黃 桔梗 防風(並去蘆) 川芎 當歸 官桂 濃樸 白芷(各一錢) 甘草(五分)白芍藥 木香 大腹子 烏藥 枳殼 紫甦(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鐘半。生姜二片。蔥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兼有他癥。根據後加減。

    病不退。加白術、白茯苓、熟地黃(各一錢)。

    不進飲食。加砂仁(七分)、香附(一錢)

    痛不住。加乳香、沒藥(另研煎熟放下各一錢)。

    水不干。加知母、貝母(各一錢)

    瘡不穿。加皂角刺(一錢)。

    咳嗽。加陳皮、半夏、杏仁(各一錢)。

    大便秘。加大黃(三錢)、枳殼(一錢)

    小便澀。加麥門冬、木通、車前子(各一錢)、燈草(二十根)。

    腳氣。加木瓜、黃柏(各一錢)。

    又方 仙方活命飲 治外科一切病癥。已成即潰。未成即散。二三服立效。輕者一服即效。予用此方治乳癰瘰 。大有奇效。

    滴乳(另研藥熟化下) 防風 白芷 貝母 赤芍藥 當歸尾 明沒藥(研) 皂角刺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炮以上各一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病在背俞。皂角刺為君(就本方加作三錢)。

    在腹募。白芷為君(加作三錢)。

    在胸次。加栝蔞仁(去殼二錢)。

    在四肢。金銀花為君(根據本方)。

    疔瘡。加紫河車、草根(三錢)。

    瘰 。加夏枯草(三錢)。

    乳癰。加夏枯草(三錢)、青皮(一錢)。

    上作一服。無灰酒五茶鐘。裝入有嘴瓶內。以濃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鐘去渣。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食前後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杯。此藥並無酒氣。不動髒腑。不傷氣血。忌酸薄酒 器。服後側臥。覺痛定回生也。神效不可具述。

    真人偈雲 真人活法世間稀 大惡癰疽總可醫 消毒只如湯潑雪 化膿漸使肉生肌 陰功何止萬人活 神效何須刻日期 留下仙方誠信授 存仁修制上天知

    按此方。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或大痛。或不痛。先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後隨癥調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又方 瘰 炙 法不問遠年近日。一切瘰 。但炙立愈。

    男左女右手。以草心于中指第二節起。比至臂上挨掌第一橫紋止。剪斷。再將草心于百勞穴骨尖上比起。至草心盡處是穴。以墨記之。于墨上炙。一歲一壯。立愈。


如果你對脈癥治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脈癥治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