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火門 卷之四 補門 諸虛

類別︰子部 作者︰明•吳正倫 書名︰脈癥治方

    【脈】

    形大力薄。為虛損。浮大無力為陽虛。細數無力為陰虛。寸脈浮軟而弱為上虛。尺短澀而微為下虛。左尺短澀不均。為血虛。右寸沉微為氣虛。六脈細微者盜汗。六脈細數者。潮熱。右關脈弦大。為脾虛。又男子右尺脈細微如絲者。為陽衰精竭。女人左尺細微如絲者。為陰衰經閉。皆不治也。

    【癥】

    按集成雲︰虛損之癥。皆由色欲過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失宜有所勞傷。皆損其氣血。蓋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散解。不能滋營百脈。灌溉髒腑。衛護周身。故虛損之癥生焉。病則百脈煩疼。腰痛腳軟。胸滿短氣。心煩不安。耳鳴目眩。咳嗽。寒熱交作。自汗盜汗。遺精白濁。飧泄食少。食亦無味。不長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後發熱。倦怠無力。女子則崩漏帶下。經閉不行。咳嗽。吐血。發熱。皆虛損之候也

    【治】

    經雲︰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又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參術茸附之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角膠地黃之類。氣虛則補氣。普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兼用四物湯。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痰嗽者清肺。麥門冬黃芩貝母之類。陰虛發熱者。滋陰降火。黃柏知母地骨皮之類。用者詳之。

    【方】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損。隨癥輕重加減。

    人參(二錢五分) 白術(三錢) 黃 (一錢五分蜜炙) 甘草(四分) 白茯苓(一錢二分)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黃(一錢) 白芍藥(一錢二分) 桂(三分) 如虛甚者。加熟附(一錢) 以行參 之功。

    上用姜棗煎。食遠服。

    老人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本方。去黃 、熟地、甘草,加牛膝、陳皮、春。倍川芎、夏。加麥門冬(一錢)、黃芩(八分)、秋冬。加炒黑干姜(五分)、倍當歸(此丹溪先生養母之法也)

    男婦大病後。氣血虛損。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藥、陳皮、麥門冬(各等分)。

    男子真陰虛損。加黃柏、知母、麥門冬、地骨皮(各等分)。

    婦人胎產虛損。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錢五分) 煎調鹿角膠服。

    大吐血後虛損。加麥門冬、側柏葉(各一錢)、去黃 、川芎、桂。

    男子遺精白濁。或夢遺精滑。加黃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錢)、山藥、芡實。鹿角霜(各一錢五分)、龍骨(五分)。

    婦人赤白帶下。日久。或湛濁黃瘦潮熱。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婦心虛手振。加麥門冬、酸棗仁、天麻(各一錢)、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虛。晝則怠墮嗜臥。夜不能寐加麥門冬、酸棗仁、山藥(各等分)、遠志(減半)、圓眼肉(五個)、去芎、桂。

    健忘、怔忡。加麥門冬、陳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腳軟無力。加牛膝、黃柏、木瓜、防己、去川芎(各等分)

    脾胃虛弱。畏寒易泄。加陳皮(一錢)、干姜(五分)、倍白術,去川芎、當歸、地黃。

    肝虛眼目昏暗。加黃連、扁豆、甘菊花(各等分)、去 桂。

    男子左尺既虛。右尺亦微。命門火衰。陽事不舉。加熟附子(一錢)、沉香(五分)。

    氣血兩虛。眩運。加半夏、天麻(各一錢)。

    自汗盜汗。加麻黃根(一錢五分)、去桂、婦人胎產有汗。加同上。

    瘡瘍潰後。或平後氣血俱虛。用本方。加防風(八分)、去桂、婦人產後諸疾。加黑干姜、(八分)、去芍藥。

    產後惡露不行。腹疼。加牡丹皮、紅花、干姜(炒各八分)、去參、 。

    產後惡露不止。加赤石脂、續斷、地榆(各等分)。

    婦人胎動。或痛或漏。加黃芩、枳殼、阿膠、艾葉、砂仁(各等分)、去桂。

    婦人經水澀少。或行。或作痛。氣血虛也。用本方。

    小兒諸疳。加胡黃連、使君肉、山楂、蘆會(各等分)、去黃 、桂、川芎、或丸或散皆可。(此十全大補湯加減法也)。

    又方 加減人參固本丸 養心補脾。清肺滋腎。

    天門冬(去心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生地黃(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枸杞子(一兩去梗) 五味子 (去梗五錢) 熟地黃(二兩四錢另用酒煮) 人參(一兩去蘆上五味正方) 黃柏(四制一兩五錢) 知母(同上制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兼有他癥。根據後加減。

    有汗。加黃 、知母(各一兩)。

    有痰火。加貝母、黃芩(各一兩二錢)。

    遺精。白濁。夢遺。加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各一兩)、山茱萸(一兩五錢)、龍骨、(五錢)。

    上熱下寒。加附子(制一兩)、干姜(五錢炮)、沉香(三錢)。

    陰虛火動。加知母、龜板(各一兩五錢)、虎脛骨、牛膝(各一兩)。

    咳嗽。加知母、貝母、當歸(各一兩五錢)、阿膠、杏仁(各一兩俱妙)。

    吐血。加牡丹皮、紫菀、薏苡仁(各一兩)。

    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肉蓯蓉(各一兩)。

    下元虛冷。陰痿。加熟附子(一兩)、桂(五錢)。

    腳膝無力。加牛膝。木瓜、虎脛骨(各一錢)。

    眼暗。或翳膜失明。加白芍藥、當歸、甘菊花(各一兩五錢)、川芎、黃連(各一兩)、生甘草(四錢)。一方加犀角。羚羊角(各八錢)、決明子、青葙子、菟絲子、石斛、枳殼(各一兩)名固本還楮丸。治肝腎虛損眼疾有效。

    命門火衰。陽事不舉。精氣虛竭。加熟附(一兩五錢)、鹿茸(一兩)、沉香(五錢)

    男婦上盛下虛。久無孕育。加熟附、鹿茸、巴戟、牛膝(各一兩)、海狗腎(一副)、婦人。再加當歸、蘄艾、香附(各一兩五錢)。

    又方 六味地黃丸 治男婦腎虛。寢汗潮熱。煩蒸骨痿。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下。

    山藥(二兩) 山茱萸(去核二兩)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木) 澤瀉(各一兩五錢) 淮慶熟地黃(四兩酒煮搗爛)

    上為末。蜜丸梧了大。每服九十丸。空心清米湯送下。下焦虛寒。加熟附(一兩)、桂心、(一錢)名八味丸。

    上焦熱。加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五味(八錢)。

    下部濕熱。加木瓜、黃柏、蒼術(各一兩五錢)。

    又方 大造丸 治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此身衰以類補之義也。夫紫河車者。即胎衣也。一名混沌皮。蓋兒在胞中。臍系于胞。受胞之養。胞系母腰。受母之陰。丹經雲︰父精母血。相合而成。乃受造化生成之物。真元氣也。人從此生。用以補人。固非草木金石所可比也。

    古方治虛勞。甚者用之。良有以也。但非常得之物。或者有所嫌忌。故世人不知用耳。一族兄其虛弱僅存形跡面色痿黃。以此味配諸藥為方。名大造丸。服之不二料。而體貌 異。後連生四子。一婦人年僅六十。時以衰憊因病。合此丸。加血藥服之而強健。自此每自制服紫河車。殆有百余料。壽至九十。勝中年人物。且以其藥散諸親屬。取濟甚眾。一人大病愈後。久不作呼聲。服此藥不久。而呼聲出矣。一人足不能履地。服此藥半年。而能行矣。大抵此藥用于女人尤妙。豈紫河車本自出。而各從其類焉者耶。若女人月事不調。兼小產難產。及多生女。少生男者。夫婦服之。而生子者歷歷可數。制方又另有法。又有只用紫河車一味為丸。治失心風膈癥。無不應驗。臨危將絕氣者。紫河車首經二味為丸。一服可更活二三日。蓋此補益之功。極其至妙。用之百法百中。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服耳聰目明。鬢烏發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豈但小補已哉。故曰大造丸。合諸藥。亦有至理。詳注于後。

    紫河車一具 須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產甚妙。其次壯盛婦人亦可用。米泔水洗淨。新瓦上焙干。

    敗龜板 用大的。年久自死者佳。以童便浸三七。將酥炙黃色。淨用板二兩。此藥大有補陰之功。又能補心。

    黃柏 用鹽酒炒褐色。淨用一兩五錢。蓋邪火止能動物。不能生物。欲用陽藥滋補。非徒無益。而為害匪輕。此藥能滋腎水。配前藥。滋陰補腎之最者也。用為紫河車之佐。不亦宜乎牛膝 去蘆。酒浸曬干。淨用一兩三錢。此下部藥引諸藥下行為使者也。合前四味足少陰腎經藥也。古方加陳皮。名滋腎丸。加紫河車。名補天丸。是也。

    地黃 用肥大沉水。懷慶出者佳。蒸熟焙干淨。用二兩五錢。入砂仁末六錢。白茯苓二兩。

    作一塊。用稀絹包入銀罐內。用好酒煮七次。去砂仁茯苓。只用地黃。蓋地黃得砂仁茯苓及黃柏。則入少陰腎。此四味。名天一生水丸。秘而不傳。如無銀罐。瓦罐代之。

    天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

    麥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夏加)。

    五味子 去梗七錢

    人參 去蘆一兩。前四味入手太陰。肺經藥也。二門冬。保肺氣不令火邪侵。降肺下行。

    生腎源。其性有降無升。得人參則補而降。本草雲多主生子此也。古方加生地黃名固本丸。又麥門冬五味子三味名生脈散。

    此方配合之道。專以補元氣為主。要得首經二盞。最為生化之源。用補肺腎二經。得人參補氣。地黃補血。紫河車以成大造也。凡藥須擇新鮮真正道地者。而制藥又須如法。不則無效。

    上藥除地黃。另用木臼搗之。各藥共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共搗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及臥時。用清米湯。或姜湯。白湯。鹽酒。送下。婦人服之。加當歸二兩。去龜板。若男女患怯癥者。去人參。如有遺精白濁。並婦人赤白帶下。加牡礪 粉一兩五錢。

    又方 斑龍丸 治真陰虛損。老人虛弱。尤宜常服。

    鹿角膠(十兩) 鹿角霜(十兩) 白茯苓(去皮五兩) 柏子仁(去殼淨炒十兩) 菟絲子(酒浸蒸搗為餅曬干淨用十兩) 熟地黃(十兩懷慶肥大者酒煮搗膏) 補骨脂(炒五兩)

    上為末。以鹿角膠用好酒二大碗。洋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漸加至九十丸。

    空心清米湯送下。鹽湯亦可。

    熬鹿角膠霜法

    用新鹿角三對。重十斤。將角鋸二寸長一段。于長流水內浸三日。刷去塵垢。如無長流水。以大缽頭浸。日三次換水亦可。每角十斤。用黃蠟五兩。桑白皮十兩。楮實子二十兩。新汲水四十碗。共入瓦壇內。用桑柴一百二十斤。熬煉三晝夜。水干旋添熟水。勿令露角。三日後取出。將細布絞淨。其角汁用文火收之。滴水成珠。即成膠。其枯角曬干磨為末。即成霜也。大病後。極虛之人。用人參一兩。鹿角膠五錢。煎服。亦大補益。產後加當歸同煎亦妙。老人加白茯苓亦效。一法每角十斤。制如前。裝入鉛壇內。放入釜中。著水浸過壇口下五六寸。封蓋令密。用桑柴煮七晝夜。每日添熟水一次。待七日滿。取出濾去渣。將清汁另放一處。再用人參十兩。甘州枸杞二十兩。另用水二十碗。同熬。約干。將藥渣絞淨。復將渣舂碎。再用水十五碗。又熬干濾淨。將二汁和前鹿角汁一處。以白炭火緩緩熬。至滴水成珠不散。用瓷罐收貯。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點服。治虛勞損極效。


如果你對脈癥治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脈癥治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