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證治 嘔吐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醫學見能

    [總訣]寒熱陰陽細品詳,總因氣逆嘔斯生。降沖安胃開邪拒,氣不奔騰嘔自平。

    嘔吐不食,水飲不得入口者,火熱相拒隔也。宜人參干姜湯。

    人參(三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干姜(五分)

    歌曰︰嘔時拒隔水難嘗,多用芩連少用姜。

    惟有人參能養液,主方重使卻無妨。

    嘔吐能食,食入實時吐出者,兩熱相爭沖也。宜酒蒸大黃湯。

    大黃(三錢) 甘草(一錢)

    歌曰︰嘔吐雖能納水漿,實時吐出胃脾傷。

    只緣兩熱相爭競,酒水同烹草與黃。

    食久乃吐,兼見大腹脹滿者,脾經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湯。

    人參(二錢) 白術(三錢) 雲苓(三錢) 甘草(一錢)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干姜(一錢) 附子(二錢)

    歌曰︰食飯經時嘔吐頻,更兼腹滿病原真。

    人參附片姜和術,半夏雲苓甘與陳。

    食久乃吐,兼見胸前脹滿者,胃府之虛寒也。宜香砂養胃湯。

    木香(二錢) 砂仁(二錢) 白術(二錢) 雲苓(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二錢)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 生姜(三片)

    歌曰︰食久胸前脹滿增,香砂治嘔有奇能。

    參苓棗夏俱同煮,術草姜陳也共蒸。

    食久乃吐,吐出多帶水液者,腎部之虛寒也。宜仲景真武湯。

    白術(三錢) 雲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片) 附子(三錢)

    歌曰︰腎寒嘔吐水津多,術芍雲苓姜附科。

    姜附散寒為主藥,術苓平胃共調和。

    (伯未按︰若嘔吐苦水,或酸水,或綠水,而不能飲食者,吳萸,黃連濃煎,緩咽。)

    食久乃吐,吐出多帶酸水者,肝藏有寒熱也。宜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個) 人參(二錢) 黃柏(二錢) 黃連(二錢) 當歸(三錢) 干姜(一錢) 細辛(五分) 桂枝(一錢) 附子(二錢) 花椒(一錢)

    (伯未按︰蜀刻本作“宜吳茱萸原方”,方用吳萸、生姜、人參、大棗。)

    歌曰︰食已經時吐帶酸,梅連桂附善平肝。

    姜辛椒柏當歸研,再入人參裹作丸。

    單吐痰涎,或兼咳嗽頭痛者,胃中有痰飲也。宜加味二陳湯。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 雲苓(三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 竹瀝(一勺)黃芩(三錢)

    (伯未按︰蜀刻本無黃芩。)

    歌曰︰單吐痰涎用二陳,夏陳苓草竹姜勻。

    黃芩加入兼清熱,熱淨痰除效若神。

    單吐酸水,或兼頭痛如破者,肝寒氣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吳萸(二錢) 黃連(一錢) 人參(二錢) 雲苓(三錢) 細辛(五分) 苡仁(三錢)

    歌曰︰單吐酸宜用左金,參苓細苡共連尋。

    辛溫獨取吳萸性,肝氣平時病不侵。

    (伯未按︰一味吳萸濃煎服亦效,肉桂粉亦佳。)

    嘔吐不止,兼見腹痛下利者,脾氣之虛脫也。宜附子理中湯。

    附子(二錢) 白術(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干姜(一錢)

    歌曰︰吐兼下利責脾虛,參草和中是急需。

    附術干姜仍合用,理中湯服病當除。

    嘔吐發熱,或兼口苦胸滿者,少陽之逆氣也。宜原方柴胡湯。

    黃芩(三錢) 柴胡(一錢) 人參(二錢) 生姜(三片) 半夏(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

    歌曰︰吐兼發熱用柴芩,只為三焦逆氣侵。

    夏草姜參同大棗,長沙舊法細推尋。

    卒然嘔吐,兼見發悶惡心者,感瘴厲異氣也。宜藿香正氣散。

    白術(三錢) 半夏(三錢) 雲苓(三錢) 白芷(二錢) 腹皮(二錢) 生姜(三片) 砂仁(二錢) 濃樸(一錢) 陳皮(一錢) 桔梗(一錢) 紫甦(一錢) 藿香(一錢) 甘草(一錢) 大棗(四枚)

    歌曰︰卒吐還兼發惡心,瘴鄉芷樸急當尋。

    術苓夏腹砂陳桔,藿草姜甦棗共斟。


如果你對醫學見能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醫學見能》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