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澀脈(陰)

類別︰子部 作者︰明 • 李中梓 書名︰診家正眼

    體象 澀脈蹇滯,如刀刮竹;遲細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 澀為血少,亦主精傷。寸澀心痛,或為怔忡。關澀陰虛,因而中熱。右關土虛;左關脅脹。尺澀遺淋,血痢可決;孕為胎病,無孕血竭。

    兼脈 澀而堅大,為有實熱。澀而虛軟,虛火炎灼。

    【按】澀者,不流利、不爽快之義也。《內經》曰︰“參伍不調”,謂之凝滯而至數不和勻也。《脈訣》以輕刀刮竹為喻者,刀刮竹則阻滯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為喻者,謂雨沾金石,則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則澀而不流也。李時珍以病蠶食葉為喻者,謂其遲慢而艱難也。偽訣雲︰“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則是微脈而非澀脈也。王叔和謂其一止復來,亦有疵病。蓋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又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澀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類乎散而實非散也。須知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三者之脈,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澀而確有分別也。肺之為髒,氣多血少,故右寸見之,為合度之診。腎之為髒,專司精血,故左尺見之,為虛殘之候。不問男婦,凡尺中沉澀者,必艱于嗣,正血少精傷之癥也。如懷子而得澀脈,則血不足以養胎。如無孕而得澀脈,將有陰衰髓竭之憂。

    大抵一切世間之物,濡潤則必滑,枯槁則必澀;故滑為痰飲,澀主陰衰,理有固然,無足疑者。


如果你對診家正眼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診家正眼》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