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有外襲寒邪。內蘊伏熱者。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蟄廬注。肺有熱邪欲發疹。外受風寒。郁于肌表。疹不透達。肺火內燔。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證。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透疹。
風溫客于太陰手經。咳嗽咽痛喉啞。兼發疹。治宜辛涼清潤。大忌升葛荊防等。當以羚角連翹薄荷大力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銀花蘆根之類。繼以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屬。養肺胃陰。
蟄廬注。火燥傷金若內挾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痧證。亦宜辛涼清透。忌辛溫升散。亦不宜寒涼苦降郁遏其邪。
陽明血熱。疹色如丹。舌絳如朱。環口燥烈。大渴引飲。脈洪數。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繼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肺胃。
痧邪余熱郁肺。痰多氣急咳嗽。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屬。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郁于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角前胡桑杏連翹大力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黃芩蘆根之屬。
痧 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證也。宜急透之。
蟄廬注。痧郁不透。內郁肺閉。大危之證。非麻黃大開肺氣不能救。用石膏清火。杏仁下氣。甘草緩急而瀉火。加犀角等提透清化為治。
痧 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寒養陰。如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屬。
陰虧之人。感邪發疹。不可過用柴葛升散。緣此證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疹亦透達。
白 見于夏秋暑濕伏邪之證。蓋暑必挾濕。為粘膩之邪。病多掩牽。遷延兩三候。邪未達而元氣受傷。發出白 。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狀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潤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濕從外出也。出無定期。熱勢壯則外見。緩則隱伏。甚至連發八九次。邪不達而身熱不退者。由其人元氣虧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與治疹異。疹宜提透。白 提透無益。當養正生津。清暑滲濕。使正氣充旺。則伏邪漸化。而熱得退。若 色干白如枯骨。大凶之證。津液氣竭。邪欲外出。元氣亦隨之外散。乃邪正並脫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