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集 喻嘉言秋燥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羅美 書名︰古今名醫匯粹

    病機雲︰諸氣 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二條明指燥病言矣。生氣通天論謂︰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適相吻合。只以誤傳傷燥為傷濕,解者竟指燥為濕,遂至經旨不明。今一論之。

    其左 脅痛,不能轉側,嗌干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驚駭,筋攣,丈夫 疝,婦人小腹痛,目昧 瘡,則燥病之本于肝,而散見不一者也。又痹論雲︰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其所以致燥而令陰氣消亡之故,引而未發。

    又因《內經》脫遺燥癥,後雖以東垣之大賢,其治燥諸方,但養營血,及補腎肝虧損,二便秘結而已,初不論及于肺也。

    夫諸氣 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非屬于肺之濕也。苟肺氣不燥,則諸氣稟清肅之令,而周身四達,亦胡 郁耶?諸痿喘嘔之屬于上,上亦指肺,不指心也。若統上焦心肺並言,則心病不主痿喘及嘔也。惟肺燥甚,則肺葉痿而不用,肺氣逆而喘鳴,食難過膈而嘔出,三者皆燥證之極者也,經文原有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其可稱為濕病乎?

    《內經》雲︰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肺燥之由來遠矣。苟其人腎水足以上升而交于心,則心火下降而交于腎,不傳于肺矣。心火不傳于肺,曾何傷燥之虞哉?即腎水或見不足,其腸胃津液足以協濟上供,肺亦不致過傷也。若夫中下之澤盡竭,而高源之水猶得措于不傾,則必無之事矣。所以經文又雲︰二陽結,謂之消。手陽明大腸熱結而津不潤,足陽明胃熱結而血不榮,證成消渴,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與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文雖異而義則一也。治膈消者,用白虎加人參湯專救其肺。以施諸氣郁,諸痿喘嘔,罔不合矣。

    繆仲淳治病,喜用潤劑,于以治燥,似乎獨開生面。然亦未有發明,偶因世之患燥病者多,聰明偶合。然可以治內傷之燥,不可以治外感之燥,節取其長可矣。

    《陰陽別論》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死不治。此亦肺燥所由來,而未經揭出者。夫燥而令男子津液衰少,女子精血枯閉,亦雲極矣。然其始但不利于隱曲之事耳,其繼則胃之燥傳入于脾,而為風消。風消者,風熱熾而肌肉消削也。大腸之燥傳入于肺,而為息賁。息賁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是則腸胃合心脾,以其成肺金之燥。三髒二腑,陰氣消亡殆盡,可救療乎?夫由心之肺,已為死陰之屬,然脾氣散二陽之精,上輸于肺,猶得少甦涸鮒。今以燥之為害,令生我者盡轉而浚我之生,故直斷為死不治也。從前憒之,特繹明之。


如果你對古今名醫匯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名醫匯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