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論集 張景岳虛損論(二則)

類別︰子部 作者︰清•羅美 書名︰古今名醫匯粹

    損分五髒,而五髒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夫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但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余義矣。如水虧者,陰虛也,只宜大補真陰,切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陽虛也,只宜大補元陽,切不可再傷陽氣。此因陽氣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陽又亡矣。夫治虛治實,本是不同。實者陰陽固有余,但去其余,則得其平;虛者陰陽有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氣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不得其主,陰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甦垂絕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

    人知陰虛唯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原,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試以天道言之,其象顯然,旱則多燥,燥則多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則陰虛之候也。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使陰氣復則風燥自除。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癥,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癥,有滯則實也。治虛者,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氣素虧,猝然倒撲,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使非大劑參附,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又安望其復真氣于將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里,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陰,風藥皆散,散復傷氣,以內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余,是促人之死也。


如果你對古今名醫匯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名醫匯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