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觀腫脹之疾。必發喘急。而喘病則有腫而不脹。脹而不腫者。又有先腫而後喘。先喘而後腫者。病情既殊。則治之者何可不為之別耶。試究詳之。大抵腫脹在脾。喘滿在肺。脹甚于腫。屬肝乘脾。腫甚于脹。屬腎乘肺。故治脹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則氣調。而不中滯。次用補脾斂肝。土旺則能健運。土中瀉木。白芍藥酸以收之。若過于快氣。則中州亦傷。而不能復其職矣治腫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則氣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滲益陰。淡滲則能利竅。金藏水中。生地黃苦以堅之。若過于疏泄。則有陽無陰。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腫脹而至于喘者。則求其腫脹之因而調之。不治喘而喘自寧。若由喘而至于腫脹者。則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腫脹而腫脹自愈。木火之與金水。易而為治。比之操刃。況乎土位于中。四氣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審髒腑所屬。而以苦欲補瀉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膠于成法也。
【治驗】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氣喘癥。身發腫脹。他醫療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診之。脈細帶數。行動喘乏。所服破氣藥無遺。余見其腫甚。用大腹皮陳皮茯苓澤瀉車前中。獨入生地白芍藥牡丹皮。以陰濟陽。上收其逆氣。而下得以化。不三劑減半。數劑乃愈。繼以八珍調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癥。余與發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過慎。止與陳米湯飲。至二十日。復延治。上則發喘。下則發腫。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腫。其色紅赤可怪。及按其脈。則微細。問其胸。覺饑甚。與粥飲入口便喘。余因謂曰。五氣養陽。五味養陰。今半月余。止用陳久米飲。有氣無味。陰不濟陽。其何能化。然兩足通紅奈何。余乃謂曰。此必過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隨其水而外發。故至此。詢之。乃因口淡。任啖腌菜而然。余以為不必治。急索飯及葷菜。與之半盞竟安。病者歡甚。少頃又進半盞。易以他葷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調理。約旬日陰漸旺則陽化而腫自退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