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雜癥 續膈噎論

類別︰子部 作者︰清•懷遠 書名︰古今醫徹

    諺雲。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脕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髒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雲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郁。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于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復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脕。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而所雲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復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癥。多由郁怒傷肝而作。郁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郁湯 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 陳神曲(炒) 桔梗 香附(醋炒) 川貝母(去心研) 茯苓 廣皮(各一錢) 撫芎(五分)

    姜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 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制) 茯神 白芍藥(灑炒) 熟半夏 廣皮(各一錢) 棗仁(一錢半) 人參(二錢) 鉤藤(三錢)

    桂圓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姜。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如果你對古今醫徹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徹》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