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十八 幼幼匯集(上) 養子十法

類別︰子部 作者︰明•徐春甫 書名︰古今醫統大全

    經雲︰背脊三椎下節之兩旁是肺之俞也。若風寒傷于肺俞,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熱,其證或咳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及胸滿,憎寒壯熱,皆肺經著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俗雲︰肚無熱肚。肚者,胃也,為水谷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經雲︰胃熱而能消谷,必能飲食,故要肚暖。

    經曰︰足為陽明胃經所司,寒從下起,故要足暖。

    經曰︰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頭為髓之海,若大熱則髓溢汗泄,或顱囟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俗雲︰頭無涼頭,故頭宜涼。

    心屬丙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其證輕則口干,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跳,故心宜涼。

    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忽見牛馬等畜,或嬉戲驚駭,或忽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而精神離散故也。當用補心益氣藥治之。如用鎮心牛黃、朱砂、琥珀、金銀、腦、麝、水銀等藥,則成慢驚風搐,以致腹脹足冷,不能療也。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公,主養五髒六腑。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暢,表里沖和,一身康健。蓋脾胃屬土而惡濕。小兒變蒸,上唇腫而頭熱,或上氣身熱,父母不曉,妄作傷寒傷食治之,或以解藥出汗,或以通藥宣泄,或以涼藥鎮心,或以帛湯振繳,致令冷熱不調,內傷脾胃,搏于大腸,故糞便清色。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搐作又言熱則生風,轉用涼藥治之,愈覺敗傷真氣,漸不救者多矣。經雲︰脾土虛弱,肝木乘之,故筋攣而作搐,宜用補脾溫胃暢氣之藥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取涼過度,冷氣入于胞胎之中,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食,使氣與食蓄結于中,久而不散,致傷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中氣鳴,氣逆,涎潮流溢,以致難治。

    水銀輕粉俱有毒,雖雲下痰,性冷損心氣。辰砂雖雲鎮墜,性寒損神。小兒服之易傷,每每被其誤也多矣。

    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肌膚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濕熱之氣郁蒸不散,變生赤游丹毒。片片如胭脂,身發壯熱,若毒氣入腹者死。又有因浴傷寒,咳嗽上氣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如果你對古今醫統大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今醫統大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