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之癥,有但麻而不木者,有麻木兼作者,麻為輕而木為重;木則不知痛癢寒熱,即經所謂不仁也。有因風傷衛氣,氣凝不行而致者,有因寒傷榮血,皮膚不榮﹝無血以和之。﹞而致者,有因濕傷肌肉,脈理不通而致者,宜參治痹方治之。亦有因氣虛,因血少,因氣滯,因死血,因濕痰之不一,各有的癥可憑,詳審投劑,庶不致誤。
養陰清熱潤燥湯﹝見燥。﹞治血液苦澀,虛火作麻,甚則不仁。
原方宜加甘菊 首烏 秦艽之屬,手臂麻木,宜桑枝煎湯代水,兩足麻木加牛膝。
補中益氣湯﹝見泄瀉。﹞果屬氣虛麻木者,主此加減。
順氣開痰飲﹝見中風。﹞治肺氣郁滯不行麻木者,加減用之。
犀角地黃湯﹝見傷寒。﹞果屬瘀血停留中宮,氣滯不行于四肢作麻木者用之。
原方宜加桃仁 紅花 降香之屬。
二陳湯﹝見中風。﹞果屬濕痰停留,氣滯不行麻木者用之。
原方宜加蒼術 天麻 膽星之屬。
此五方審其所因而用之。按東垣言麻木是氣不行所致,宜疏利肺氣,開散郁滯。又丹溪曰︰麻是氣虛,木屬濕痰死血。愚謂瘦弱人麻木,多因血液枯澀,虛火所致。
經曰︰榮氣虛則不仁,﹝不知痛癢。﹞衛氣虛則不用,﹝不能舉動。﹞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身不與五志相有。﹞曰死。
【舉例】
一 一人因失意久郁,又平日勞心,致心血耗散。孟冬晨起,忽左足五指麻冷,倏已至膝,便不省人事,良久而甦,乍醒乍迷,一日夜十余次。咸謂痰厥。仲淳雲︰純是虛火。服丸藥一劑,至春覺體稍健。至四月後,丸藥不繼,而房事稍過,至六月,前癥復發,良久方醒。過六日,天雨稍感寒氣,又發二次。現今兩足無力,畏寒之甚,自腹以上不畏寒。仲淳雲︰夫人志意不遂,則心病;房勞不節,則腎病。心腎交病,則陰陽將離,離則大病必作,以二髒不交故也。法當以麥冬、茯神、棗仁清熱補心,甦子、貝母、牛黃、竹瀝降氣豁痰,以治其上。牛膝、石斛、遠志益精補腎強志。以治其下。更當清心寡欲。則病本必拔矣。前方中復加人參、霞天膏各五錢,丸藥用二冬、茯神、遠志、棗仁、生地、牛膝、杜仲、五味、黃柏等藥,以石斛湯加竹瀝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