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乃治女病之首重。蓋女子以血為主。一月一行,謂之月經。經者常也,如月之盈虧有常期也,若或前或後,或乍前乍後,或閉或通,此皆失其常候,不可不用藥以調之。調之之法,昔人專以理氣補養心脾為主。以脾為生化之源,心統諸經之血,若心脾和平,則經候自調。然推其不調之因,亦復不一。須審其為熱則寒之,虛則補之,滯者行之,留者攻之,滑者固之,陷者舉之,隨癥施治,自無不效。丹溪雲︰先期而至者熱血也,其色鮮紅,若紫黑者,為熱之甚,成片成塊者;雖雲氣之滯,亦熱極所致。治宜涼血清熱而補肝腎。然有因恚怒傷肝,肝火盛而沸血妄行先期者,有因郁結傷脾,郁火發而逼血妄行先期者,有因思慮傷心,虛火動而致血錯行先期者,各隨其所因以施治。後期而至者,血虛也,其色淡紅;若淡白者,為虛之甚。亦有因恚怒傷肝,因郁結傷脾,致血少後期,甚至經閉者,有因肥人濕痰壅滯,而經水後期,或致行不省,或補血,或消痰,隨癥治之。至若經。期乍前乍後,不一其癥,氣亂悉從虛治。經閉不行,宜分虛實。無有他病,而經閉不行者,乃屬陰虛,血少火盛,不可以毒藥通經。有病虛勞而經閉不行者,因腎水不足,相火妄動,煎熬真陰,燻蒸血海,血日以枯,俗謂干血勞是也。有因情欲傷心,勞倦傷脾,以致病及于胃,失生化精血之源,而經閉不行者,此即經所謂二陽﹝冑與大腸。﹞之病發心脾,在女子則為不月者是也。有因心事不遂,致心血虧少,乏血歸肝,而經閉不行者,此皆屬虛之所致。其有因血瘀內積而閉者,有因恚怒郁結,氣滯血凝而閉者,有因經水適來,形寒飲冷,血凝而閉者,此皆易治,不過一通之而已。若經水過多,但責之熱,亦宜涼血清熱,補肝腎為主。過多而不止者,當加酸澀之藥,或兼升舉之品。若經水來少者血虛也,肥人或屬之痰壅、氣滯所致。凡經將行而腰腹作痛者,責之氣滯血實;行後綿綿作痛者,責之血虛氣滯。此調經大旨之常法如是。復有變常,而古人未言及者。如士材雲︰有終身不月,而血錯行,從大便出者,有至經期而血逆行,或吐或衄,或從耳目出,謂之倒經者,有三月一行,而謂之居經者;有一年一行,而謂之避年者,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謂之暗經者,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謂之垢胎者,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仍不隕,謂之漏胎者,雖以氣血有余不足為言,亦異于常矣。經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絕,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產子者,有婦年五十、六十而產子者,此又異常之尤者也。醫者亦不可不知。
歸脾湯﹝見虛勞。﹞治心、脾、肝虛,經水不調,或前或後,或乍前乍後,或經閉不行,或月事過多,淋瀝不斷,悉主此方加減。
宜加地、芍、四制香附。﹝為血中氣藥。氣調則血亦從之而和暢。同艾醋浸二宿,分作四分。一分鹽水浸炒,一分酒浸炒,一分童便浸炒,一分人乳浸炒。﹞如因郁結傷脾先期者,加柴胡、﹝取其能引脾胃之氣上行,兼賴其升提之力。﹞山梔、﹝能清郁火血熱。﹞麥冬、鱉甲,﹝益陰除熱,﹞或再加吳茱萸、炒黃連。﹝能達心脾之郁火。﹞如因郁結傷脾後期,或經來血少、或經閉不行者,加柏仁、枸杞、糜角、人乳。﹝皆補血之品。日飲人乳一碗,能通經水。﹞如過多淋瀝不止加麥冬、鱉甲。﹝寒以清熱。﹞蓮須、牡蠣。﹝澀以固脫。﹞五味、萸肉、﹝酸以收斂。﹞發灰。﹝發為血之余,同氣相求也。﹞此方乃心、脾、肝三經之藥也。立齋雲︰心主血,肝藏血,皆統攝于脾,補脾和胃,血自生矣。故調經每多用之,胃弱脾虛者更宜。
按此方宋嚴用和所創,以治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者也。陽明胃與大腸為二陽。蓋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病及其子;勞倦本以傷脾,髒傷則病連于腑。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于心脾也。不得隱曲,陽道病也。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化營衛而潤宗筋,如經雲︰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胃病則失生化精血之原,故為陽衰少精。
其在女子,則為不月。又雲︰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胃家受病,久而傳變,則肝木勝土,風淫而肌體消削,胃病則肺失所養。故氣息奔急。氣竭于上,由精虧于下,敗及五髒,故死不治。所以病才見端,即為治療。原方無遠志、當歸,薛氏加入,以治血虛。又加丹皮、山梔,以治血熱,而陽生陰長之理乃備。隨手變化,通于各癥,無不神應。
地芍涼血湯﹝自制。﹞治血熱經水先期。色鮮紅,或紫黑,或成片成塊。或過多不止。
生地 白芍﹝涼血。﹞骨皮 鱉甲﹝清熱。﹞竹葉﹝或竹茹。﹞麥冬﹝清心以主血。﹞山藥 甘草﹝補脾以統血。﹞枸杞 杜仲﹝補肝益腎。﹞或加白薇﹝苦咸性寒,益陰除熱,﹞壯實人血熱,甚者可暫加知、柏、芩、梔之屬。如過多不止,加蓮須、﹝固澀。﹞棗仁﹝斂攝。﹞此涼血清熱,而補肝腎之劑,隨宜加減用之。陰虛內熱人,不能服參、術者甚宜,或用六味地黃湯,參前藥治之。
逍遙散﹝見虛勞。﹞治肝脾經虛,經水不調,或前或後,或經閉不行,或過多不止。
宜加四制香附。如因郁怒傷肝,而先期者,參加地、芍涼血湯方藥;如因郁怒傷肝後期,或經來血少,或經閉不行者,加柏仁、枸杞、牛膝,熟地;如過多不止,加蓮須、棗仁、萸肉之屬。
此方辛散酸收,甘緩養血,而兼寧心扶脾之劑,乃肝經主要藥,女科之神劑,調經者多主此加減用之,多郁多怒者,最相宜也。
天王補心丹﹝見虛勞。﹞治勞心虛火妄動,致血錯行先期,或因心事不遂,致心血虧少,乏血歸肝,而經閉不行。
經行先期,宜去當歸,﹝嫌其辛溫活血﹞遠志﹝辛溫。﹞加白芍、龜甲之屬。
如經閉,宜去五味、桔梗,加白芍、枸杞、牛膝、人乳之屬。此生津養血,清熱鎮心,安神之劑,勞心之人。宜取加減用之。
四物湯﹝見頭痛。﹞治肝經血虛,後期不至。
宜加柏仁、枸杞、牛膝、鹿角膠、制香附之屬。
此方雖雲調經之總司,然亦有不宜者。如血熱則忌用歸、芎,今人病陰虛血熱者多,故吐衄家、咳喘家、嘔惡家,均忌。歸性滑腸,泄瀉者並禁。
柏仁丸﹝稍訂亦可煎飲。﹞治陰虛血少火盛,經閉不行。
柏仁﹝補血。﹞二地 二冬﹝滋陰降火。﹞牛膝﹝熟補精血,生則通經,各四兩。﹞續斷﹝通宣血脈。﹞澤蘭﹝養榮血,行宿血。各二兩。煉蜜丸服。﹞此方滋陰養血。壯水制火為主,使其血充,則經水弗招自至。
失笑散﹝見胃脕痛。﹞治血瘀內積,經閉不行,少腹時痛。
原方﹝有何氏加藥宜參用。﹞可加香附、降香。如因恚怒郁結,氣滯血凝者,再加郁金、香砂。如少腹滿痛拒按,可用桃仁承氣,加減用之。
此散瘀行血之劑,所謂滯者行之,留者攻之是也。
香甦散﹝見傷寒。﹞治經水適來,形寒飲冷,血凝停止者。
宜加當歸、赤芍、桃仁、紅花、玄胡之屬。
此溫散活血化氣之劑,亦通之法也。
二陳湯﹝見中風。﹞治肥人飲食過多,脂滿閉塞,濕痰壅滯,而經水後期,或經水來少,或經閉不行。
宜加香附﹝利氣。﹞丹參、降香、牛膝。﹝性皆行血,卻不滯痰。﹞挾虛者,香砂六君子湯加上藥,益母草煎湯煎藥。﹝凡用通經藥者,皆宜此湯煎之。﹞此方以消痰理氣為主。氣利則痰行,痰去則經通,治病必求其本之法也。須審明施用,勿執肥人而概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