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何以稱人乎?夷狄之也。憂中邦奈何乎?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廬。闔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諸侯不為匹夫報仇。臣聞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行,報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後歸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誰能伐楚乎?寡人願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昭公聞子胥在吳,請救蔡。子胥于是報闔廬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與,拘蔡公三年,然後歸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誰能伐楚者乎?寡人願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蔡非有罪,楚為無道。君若有憂中國之事意者,時可矣。 ”闔廬于是使子胥興師,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曰︰“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以報子也!”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蓋有妻楚王母者。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處也。吳師何以稱人?吳者,夷狄也,而救中邦,稱人,賤之也。
越王句踐欲伐吳王闔廬,範蠡諫曰︰“不可。臣聞之,天貴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陰陽、日月、星辰之綱紀。地貴定傾,定傾者,言地之長生,丘陵平均,無不得宜。故曰地貴定傾。人貴節事,節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當調陰陽,和順天下。事來應之,物來知之,天下莫不盡其忠信,從其政教,謂之節事。節事者,至事之要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者,言天生萬物,以養天下。 飛蠕動,各得其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失其常。故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者也。地道施而不德,勞而不矜其功者也,言地生長五谷,持養萬物,功盈德博,是所施而不德,勞而不矜其功者矣。言天地之施,大而不有功者也。人道不逆四時者,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皆當和陰陽四時之變,順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故曰人道不逆四時之謂也。因甘佣 擼 源嬙黽 字 Γ 貧裰 穡 賾薪ё病L斕牢醋鰨 幌任 駝摺!
範蠡值吳伍子胥教化,天下從之,未有死亡之失,故以天道未作,不先為客。言客者,去其國,入人國。地兆未發,不先動眾,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時,不可以種五谷、興土利,國家不見死亡之失,不可伐也。故地兆未發,不先動眾,此之謂也。
吳人敗于就李,吳之戰地。敗者,言越之伐吳,未戰,吳闔廬卒,敗而去也。卒者,闔廬死也。天子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闔廬,諸侯也,不稱薨而稱卒者,何也?當此之時,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諸侯力政,疆者為君。南夷與北狄交爭,中國不絕如線矣。臣弒君,子弒父,天下莫能禁止。于是孔子作春秋,方據魯以王。故諸侯死皆稱卒,不稱薨,避魯之謚也。
晉公子重耳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疆者為君。文公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三月得反國政,敬賢明法,率諸侯朝天子,于是諸侯皆從,天子乃尊。此所謂晉公子重耳反國定天下。
齊公子小白,亦反齊國而匡天下者。齊大夫無知,弒其君諸兒。其子二人出奔。公子糾奔魯。魯者,公子糾母之邦。小白奔莒,莒者,小白母之邦也。齊大臣鮑叔牙為報仇,殺無知,故興師之魯,聘公子糾以為君。魯莊公不與。莊公,魯君也,曰︰“使齊以國事魯,我與汝君。不以國事魯,我不與汝君。”于是鮑叔牙還師之莒,取小白,立為齊君。小白反國,用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故為桓公。此之謂也。
堯有不慈之名。堯太子丹朱倨驕,懷禽獸之心,堯知不可用,退丹朱而以天下傳舜。此之謂堯有不慈之名。
舜有不孝之行。舜親父假母,母常殺舜。舜去,耕歷山。三年大熟,身自外養,父母皆饑。舜父頑,母 摯瘢 馨健K辭笪 湫囊字盡K次 テ右玻 ヂ 彼矗 闖 傻謾︰舳 怪 闖 輝誆唷4慫從脅恍 小K從悶涑鴝 跆煜掄擼 運錘割 ゅ 悶 篤蓿 S 彼矗 床晃 校 煜魯浦 Rぐ牌湎停 煲蘊煜麓 4宋 跆煜隆3鷲擼 春竽敢病
桓公召其賊而霸諸侯者,管仲臣于桓公兄公子糾,糾與桓爭國,管仲張弓射桓公,中其帶鉤,桓公受之,赦其大罪,立為齊相。天下莫不向服慕義。是謂召其賊霸諸侯也。
夏啟獻犧于益。啟者,禹之子。益與禹臣于舜,舜傳之禹,薦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啟立,曉知王事,達于君臣之義。益死之後,啟歲善犧牲以祠之。經曰︰ “夏啟善犧于益。”此之謂也。
湯獻牛荊之伯。之伯者,荊州之君也。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于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然曰︰“失事聖人禮。” 乃委其誠心。此謂湯獻牛荊之伯也。
越王句踐反國六年,皆得士民之眾,而欲伐吳。于是乃使之維甲。維甲者,治甲系斷。修內矛赤雞稽繇者也,越人謂“人鎩”也。方舟航買儀塵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須慮者,越人謂船為“須慮”。亟怒紛紛者,怒貌也,怒至。士擊高文者,躍勇士也。習之于夷。夷,海也。宿之于萊。萊,野也。致之于單。單者,堵也。
舜之時,鯀不從令。堯遭帝嚳之後亂,洪水滔天,堯使鯀治之,九年弗能治。堯七十年而得舜,舜明知人情,審于地形,知鯀不能治,數諫不去,堯殛之羽山。此之謂舜之時,鯀不從令也。
殷湯遭夏桀無道,殘賊天下,于是湯用伊尹,行至聖之心。見桀無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興躍。革亂補弊,移風易俗,改制作新,海內畢貢,天下承風。湯以文聖,此之謂也。
文王以務爭者,紂為天下,殘賊奢佚,不顧邦政。文王百里,見紂無道,誅殺無刑,賞賜不當,文王以聖事紂,天下皆盡誠知其賢聖,從之。此謂文王以務爭也。紂以惡刑爭,文王行至聖,以仁義爭,此之謂也。
武王以禮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諸侯,皆一旦會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辭,不呼自來,盡知武王忠信,欲從武王,與之伐紂。當是時,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賢之,未敢伐也,還諸侯。歸二年,紂賊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婦,殘朝涉。武王見賢臣已亡,乃朝天下,興師伐紂,殺之。武王未下車,封比干之墓,發太倉之粟,以贍天下,封微子于宋。此武王以禮信也。
周公以盛德。武王封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當是之時,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加于無罪。天下家給人足,禾麥茂美。使人以時,說之以禮。上順天地,澤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讒之成王。周公乃辭位,出,巡狩于邊一年。天暴風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樹木盡偃。成王大恐,乃發金 之櫃,察周公之冊,知周公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國,天應之福。五谷皆生,樹木皆起,天下皆實。此周公之盛德也。
譯文︰
吳為什麼要特別地稱作人?那是把吳人當作夷狄來看待。
吳人又是怎樣為中原的事情擔憂的呢?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國殺害了,伍子胥就手持武器,親自去求見闔廬。
闔廬贊揚道︰“真是太有才智了,太剛勇了。”準備馬上為他報仇。
但伍子胥卻說︰“不行,諸侯國君不可以替一個平民百姓去報仇。
我听說事奉國君就好像侍奉父親一樣,損害國君的形象,來為父親報仇,這是不應該的。”于是,闔廬就把這件事暫時擱下了。
蔡昭公到南方去朝見楚王,昭公身披皮袍,楚相囊瓦想要這件皮袍,昭公沒有給他,于是,囊瓦就將昭公扣留在南郢,過了數年才釋放。
昭公離楚回國,到了河邊,發誓說︰“天下有誰能為我討伐楚國嗎?我願意替他沖殺在最前面!”楚國听到這件事,就派囊瓦率領軍隊攻打蔡國。
蔡昭公知道伍子胥在吳國,就向吳國求救。
于是,伍子胥報告闔廬說︰“蔡昭公到南方去朝拜,身披皮袍,囊瓦索要,昭公不給,就把昭公扣壓在楚國,數年後才釋放。
蔡公在河邊發誓︰‘天下有誰能為我討伐楚國嗎?我願意替他沖殺在最前面。’楚國知道後,就派囊瓦率兵攻打蔡國。
蔡國並沒有罪過,是楚國無道。
君王假如有為中原的事情操勞之心,時機到了。”闔廬于是派遣伍子胥率領軍隊,去救蔡伐楚。
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率領六千士兵,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墳墓,說︰“從前我父親無罪,你殺了他,現在我就這樣做來向你報仇!”吳國國君住進了楚王的宮殿,吳國大夫止宿在楚國大夫的家里,甚至有人娶楚王之母為妻。
囊瓦是什麼人?是楚國的國相。
郢是什麼地方?是楚國的都城。
吳國軍隊為什麼要特別地稱作人?吳國,是夷狄之邦,卻要拯救中原,稱之為人,是表示輕視的意思。
越王勾踐想討伐吳王闔廬,範蠡諫勸說︰“不可以。
我听說,天最推重保持盈滿;保持盈滿,是說不違背陰陽、日月、星辰的法度。
地最推重扶危安定;扶危安定,是說地上生長的東西,不論在低丘還是在高陵,都長得齊一均衡,無不得宜,所以稱地最推重扶助傾危,使之安定。
人最推重節制事情;節制事情,是說從君王以下,公卿大夫,都應該懂得協調陰陽,使天下和平順從,事情一發生就能應付處理,現象一出現就能知道掌握,這樣,天下人沒有不竭盡忠信,順從國家的政令教化,這就叫做節制事情。
節制事情,是治理國家大事的關鍵。
天道盈滿卻不外溢,盛大卻不驕縱,這是說天生萬物,用來養育天下;昆蟲的飛翔和爬行,各得其性;春天發芽夏天成長,秋天收獲冬天貯藏,不違背常道,因此說天道盈滿卻不外溢,盛大卻不驕縱。
地道善施卻不求利,辛勤卻不居功自負,這是說地上生長五谷,保護滋養萬物,功高德厚,這就是所說的地道善施卻不求利,辛勤卻不居功自負。
這都是說天地施恩,博大卻不佔有其功。
人道也不能違背四時而行事,這是說從君王以下,一直到老百姓,都應當應和陰陽四時的變化,順從變化的人得福,抗拒變化的人遭殃,所以說人道不能違背四時而行事。
神智不清的人去觀察陰陽四時的變化,去談論存亡吉凶的應驗和善惡的分別,必定會鑄成大錯的。
天道還未有所作為,是決不會讓當客卿的人先天而動的。”範蠡講這些話的時候,正值吳國伍子胥施行教化,天下都順應服從,還沒有顯露出趨于衰亡的過失,所以說天道還未有所作為,是決不會讓當客卿的人先天而動的。
稱客卿,是指離開了自己的故國,而來到別的國家做官。
地兆沒有顯現,不先驚動眾人,這是說從君王以下,一直到老百姓,不是暮春時候初夏季五月,就不能夠播種五谷,作物也就得不到生長;國家不出現走向滅亡的過錯,就不可以討伐。
所以,地兆沒有顯現,不先驚動眾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吳人在就李失利,就李是吳國的戰地。
稱“敗”,是說越軍進攻吳軍,還沒有交戰,吳王闔廬就死了,吳軍失敗而撤退。
稱“卒”,是說闔廬死了。
周天子死稱為“崩”,諸侯死稱為“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不祿”。
闔廬,是諸侯,他死為什麼不稱“薨”而稱“卒”呢?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上面沒有聖明的天子,下面沒有賢能的諸侯之長,諸侯各國用武力互相征討,強者成為霸主。
南夷與北狄也參與相爭,中原的命運岌岌可危。
臣殺君,子殺父,天下沒有人能加以制止。
于是,孔子編撰《春秋》,才依據魯國的典章來恢復王者的制度,所以,此後諸侯死都稱為“卒”,不稱“薨”,以回避魯國的謚法。
晉公子重耳的時候,周天子的統治已經變得十分微弱,諸侯間用武力互相征伐,強者成為霸主。
晉文公也受到侵犯欺凌,失去了國君的地位,出奔到翟地。
三個月以後他才返回晉國重新執政,他敬重賢人,修明法令,率領諸侯各國去朝見周天子,于是,諸侯紛紛歸附順從,周天子的地位才得以尊崇。
這就是所說的晉公子重耳返國安定天下。
齊公子小白,也是返回齊國因而匡定天下的人。
齊大夫無知殺害了齊國的國君諸兒,諸兒的兩個兒子就逃奔他國。
公子糾逃至魯國,魯是公子糾母親的故國;公子小白出奔莒國,莒是公子小白母親的故國。
齊國大臣鮑叔牙為國報仇,殺了無知,起兵來到魯國,迎接公子糾返齊當國君。
但魯莊公不肯把公子糾交給鮑叔牙;莊公是魯國的國君,他說︰“假如齊國能事奉魯國,我就交回你們的國君;如果齊國不肯事奉魯國,我也決不交出你們的國君。”于是,鮑叔牙率軍回到莒國,迎取公子小白,扶立小白為齊國國君。
小白返國以後,任用管仲治理國家,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的秩序納入正規,因而成為霸主桓公。
這說的就是他返回齊國而能匡定天下。
堯有不愛子女的名聲。
堯的太子丹朱驕傲自大,胸懷禽獸之心,堯知道不能任用他來治理天下,于是罷黜丹朱,把天下交給了舜。
這說的就是堯有不愛子女的名聲。
舜有不孝順父母的品行。
舜有親父繼母,繼母一直想害死舜,于是舜就離開了家,到歷山去耕種。
舜在歷山連續多年大豐收,自己一個人在外享用,他的父母卻在家里挨餓。
舜的父親愚鈍不明事理,繼母專好說人壞話,哥哥狂妄不拘,弟弟驕傲自大,但舜還是想盡辦法使他們改惡從善。
舜是瞽瞍的兒子,瞽瞍想殺害舜,從來也沒有找到過機會;瞽瞍每次呼喚指使舜去做事,舜從來也沒有不在父親身邊馬上答應的。
這就是說舜有不孝順父母的品行。
舜能夠治服自己的仇人,以德君臨天下,這說的是舜的父親瞽瞍听從後妻的話,一直想害死舜,但是,舜卻能始終不違背孝道,因此贏得天下人的稱贊。
堯听說了舜的賢明,于是就把天下傳給了舜,這就是以德君臨天下的意思。
仇人,是指舜的繼母。
齊桓公招用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因而能稱霸于諸侯,這是說管仲臣事齊桓公之兄公子糾,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國君之位,管仲張弓箭射齊桓公,射中了桓公衣帶上的鉤子,但桓公後來卻接納了管仲,赦免了他的大罪,任命他力國相,于是,天下諸侯沒有不敬仰佩服、思慕正道的。
這就叫做招用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而稱霸于諸侯。
夏啟獻犧牲給益。
啟是禹的兒子;益與禹一起臣事舜,舜將天子之位傳紿禹,同時也推舉益,分封給益百里之地。
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他通曉國事,精于君臣相處的道理。
益死之後,啟每年都要用最好的犧牲去祭祀他。
《經》說︰“夏啟獻犧牲給益。”說的就是這件事。
成湯獻犧牛給荊之伯。
之伯是荊州的君主。
成湯推行仁義之道,敬事鬼神,天下都一心歸附他。
在那時候,只有荊伯不順從,于是,成湯就整飭犧牛獻給荊伯。
荊伯慚愧地說︰“我有失事奉聖人之禮。”就傾其誠心歸順成湯。
這就叫成湯獻犧牛給荊之伯。
越王勾踐返國後六年,得到士民眾人的一致擁護,他就想討伐吳國。
于是就派人編結甲衣;編結甲衣,是指整治戰衣,把斷裂的地方連結起來。
又修治矛戟、羽飾、儀仗等器物,以及越人稱為“人鎩”的兵器。
並船去買儀塵,是說越人都到江邊去了。
整治“須慮”,越人稱船為“須慮”。
同仇敵愾,是形容憤怒的樣子,越人憤怒到了極點。
士官擂擊高鼓,是訓練勇士踴躍殺敵。
在“夷”演習,“夷”就是海。
在“萊”露宿,“萊”是指野外。
致力于攻“單”,“單”就是城牆。
舜執政的時候,鯀不按命令辦事。
堯在位時遭逢帝嚳之後的大動亂,當時洪水滔天。
堯派遣鯀去治理洪水,但是,鯀治了許多年還是沒能治理好。
堯七十歲時才得到了舜,舜明察人情,精通地理,知道鯀沒有能力治理洪水,屢次進諫,但鯀還是不肯離去,于是,堯就在羽山把鯀殺了。
這說的就是舜執政時鯀不服從命令。
成湯生當夏桀的時代,夏桀暴虐無道,殘害天下百姓。
于是,成湯任用伊尹為相,推行大聖人的抱負。
他看到夏桀無道虐行,所以就討伐夏桀,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去,因而王道興盛。
他理亂除弊,移風易俗,修改舊制,建設新制,整個天下都貢奉歸順,接受他的教化。
成湯依靠文德稱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周文王依靠踏踏實實的辦事成績來爭奪天下。
商紂王治理天下,只知道殘害百姓,驕奢淫佚,根本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文王只有百里之地,盡管他看到了商紂無道,誅殺不合法典,賞賜也不適當,但是,他還是很英明地事奉紂王,天下諸侯都從心里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他的賢能聖睿,因此都歸順他。
這就叫做文王依靠實事來爭奪天下。
商紂王是借助殘酷的殺戮來競爭的,而周文王卻推行大聖人的治國之道,憑借仁義來競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周武王依靠禮贏得了天下的信賴。
周文王死後九年,天下八百諸侯,都一下子不期而會于孟津。
事先並沒有互相約定,八百諸侯卻異日同聲;事先也沒有露q他們來,但他們都不請自來,這是表示他們都深知武王忠誠,值得信賴,都怨跟隨武王一起去討伐商紂。
在那時候,比干、箕子、微子都還在朝廷里輔佐紂王,武王很尊重他們幾個人,所以不敢討代商紂,就讓各國諸侯回去了。
過了兩年,紂王殺害了比干,把箕子關入監牢,微子也被迫離開了朝廷,紂王還將孕婦的肚子剖開,殘害朝涉。
周武王看到紂王身邊的賢臣都已散盡,于是就會合天下諸侯,起兵討伐紂王,把紂王殺了。
戰爭一結束,武王還未來得及下車,就馬上去為比干越絕書全譯的墳墓加土;又打開殷都的糧倉,賑救天下的百姓;還封微子為諸侯,居于宋。
這說的就是周武王依靠禮來贏得天下的信賴。
周公旦依靠大德為天下所擁戴。
武王封周公于魯,還讓他輔佐成王。
成王年小,周公事奉他。
在那時候,賞賜不會頒發給無功的人,刑罰也不會判處給無罪人;天下家家富裕,人人豐足,莊稼長得非常茂盛;按照一定的季節來命令百姓服役,用禮來開導他們;上面順應天地的法度,其恩澤甚至普及到夷狄之人。
但是,管叔、蔡叔當時卻不了解周公,在成王面前讒毀周公。
于是,周公就辭去輔相之位離開都城,到邊境去巡察了一年。
就在這一年中,國內狂風暴雨,日夜不停,五谷不生,樹木都倒伏了。
成王非常恐懼,就打開金櫃,看到了周公從前的書簡,才知道周公有如此的大德。
于是,成王連夜將周公迎接回來,他一邊哭著一邊趕路。
周公一回到都城,上天馬上顯示出福兆,五谷茂盛,樹木也都豎直起來,天下又家給人足了。
這說的就是周公依靠大德為天下所擁戴。
